——本文資料來源自羅雲天所著作品《穿越盛京秘境》
《穿越盛京秘境》
剛剛提到,盛京城曼陀羅為內方外圓的壇城結構,外部圓城為盛京都城,內部方城則為盛京皇城。
後金政權在建設盛京時期,改明瀋陽中衛城的四座城門為八座城門,改城內十字街為井字街,方城布局呈九宮格形態。
清初的盛京皇城布局體現著滿漢文化融合的特徵。具體情形如下:
滿城特徵:
1、宮殿分離,宮城空間滲透
2、重八旗方位,輕中軸關係
3、具有「曼陀羅」說的構成特色
漢城特徵:
1、內城外郭,重重圍牆
2、棋盤格局
3、皇宮居中
4、具有「易經說」的構成特色
皇城區域
盛京城的經典布局來自曼陀羅的構思,但具體到方城而言,也參考了《周禮·考工記》確定的都邑營建制度。《周禮·考工記》規定的理想王城即是方城,而盛京基本符合其「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功能分區。
除了遵循《周禮·考工記》規定的原則,盛京城建還吸收了大量《周易》的思想。
據《陪京雜述》記載:「按瀋陽建造之初,具有深意,說之者謂,城內中心廟為太極,鍾、鼓樓象兩儀,四塔象四象,八門象八卦,廓圓象天,方城象地。角樓、敵樓各3層共三十六象天罡,內池七十二象地煞,角樓、敵樓共十二象四季,城門瓮城各三象二十四氣。」
盛京八門分別為:小東門(內治門)、大東門(撫近門)、小南門(天佑門)、大南門(德盛門)、小西門(外攘門)、大西門(懷遠門)、小北門(地載門)、大北門(福勝門)。
在城門的命名上,「懷遠 撫近,內治外攘」是當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治國國策;「天佑地載,德勝福勝」是天地眷佑、國運綿長之意。
盛京三院六部分布情況
除此八門之外,盛京城還有一座神秘的九門。所謂九門,即是明鎮邊門,位於地載門和福勝門之間,這是一座明瀋陽中衛城遺留下來的城門。後金政權曾對瀋陽進行過大規模的改造,為什麼這座明代的城門得以保留呢?
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瀋陽,使瀋陽成為清王朝的開國之都,也使瀋陽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明朝邊城,變成聞名天下的「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事實上,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後,在方城的中央修建了大政殿八王亭等建築,用來聽政議政。但他卻沒有在城中心修建自己的皇宮,而是按照八旗方位,在瀋陽城明鎮邊門的附近修建了自己的罕王宮。由於後金人主體是漁獵民族,作為後金首領的努爾哈赤當然也有打獵的習慣。當時的瀋陽城北門外是茂密的森林,把罕王宮修在鎮邊門的旁邊,努爾哈赤就能很方便地從鎮邊門出城去打獵。因此,鎮邊門得以保留,但其角色從此發生了變化,由公共的城門變成了老罕王家的私門。
汗王宮與鎮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