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天數:11天
2、總里程:約3200公里
3、路線概況:
主路線:敦煌市——冷湖鎮——德令哈——哈拉湖無人區——德令哈——剛察縣城——祁連縣城——黑河大橋——祁連縣城——白佛寺——曲什安鎮——瑪沁縣城——班瑪縣城——色達縣城——色達佛學院
該自駕路線,以漢傳佛教聖地甘肅敦煌(莫高窟)為出發點,隨後將跨甘肅、青海、四川三省的16個市縣區,途徑沙漠、河流、戈壁、荒漠、森林、溪流、雪山、草原、湖泊、丘原、高地、冰川、濕地、甚至無人區等十數種地貌地況及藏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等多個民族棲居地後,抵達藏傳佛教聖地四川色達佛學院。
4、 路線概覽:
D1:敦煌市—冷湖鎮(250公里 車行4.0小時)
D2:冷湖鎮—德令哈(430公里 車行5.3小時)
D3:德令哈—哈拉湖無人區—德令哈(360公里 車行6.0小時)
D4:德令哈—剛察縣城(320公里 車行4.5小時)
D5:剛察縣城—祁連縣城(190公里 車行4.0小時)
D6:祁連縣城—黑河大橋—祁連縣城(310公里 車行5.0小時)
D7:祁連縣城—白佛寺(340公里 車行6.1小時)
D8:白佛寺—曲什安鎮(310公里 車行6.3小時)
D9:曲什安鎮—瑪沁縣城(250公里 車行5.9小時)
D10:瑪沁縣城—班瑪縣城(310公里 車行5.0小時)
D11:班瑪縣城—色達佛學院(160公里 車行4.2小時)
5、 總體路況與車輛要求:
絕大多數路段為路況良好的國道、省道、縣道、鄉道,SUV與小轎車均勝任(哈拉湖無人區除外),需備防滑鏈以防突降大雪,有多個埡口在3500米以上。
6、 建議時間與天氣情況:
每年10-11月為佳。多數地段夜間氣溫在零度以下,注重保暖與禦寒。
7、 注意事項:此自駕路線主要行駛在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為主的行政區域,請自覺尊重少數民族的各類習俗與其所信仰的宗教規定。沿途都有較好的手機信號,途徑埡口、峽谷時,可能會暫時失去信號。
8、 危險路段:
1、沙漠、戈壁、荒漠上的公路,筆直少彎,要避免超速帶來的危險。
2、高山、雪地、峽谷彎道眾多,注意減速與剎車,把握好慢進快出的節奏。
9、 總體預算:
按單人單車計,每天預算500元,合計11天為5500元,其中食宿約200元,剩餘是油費與雜費。全程以發現與感知路邊的風景為目的,一路沒有購買景區門票。
1、 行程亮點:
此行中的敦煌莫高窟、冷湖戈壁、蘇干湖、阿爾金山、當金山、祁連山、柴達木盆地、托素湖、哈拉湖、青海湖、白佛寺、野牛溝、皇城大草原、大通河、黑河大峽谷、黃河谷、拉加寺、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高山雪原、崇山峻岭及牧民的日常生活與色達佛學院等等,都將讓初次邂逅她的人們,留下美好而難忘的悠然回憶。
2、 美食推薦:
烤全羊、酸奶、馬奶酒、氂牛排、手抓羊肉、曲拉、奶茶、大閘蟹、釀皮、雜碎湯、炕排、麥仁、熬飯、尕面片、羊腸面、灌血腸、足瑪米飯、奶酪、酥油茶、青稞酒等
3、 住宿推薦:一路建議主要以縣城、重鎮為食宿地。在青海湖的白佛寺建議露營,夜觀星河,朝聞經誦,別有一番愜意的感受。
路邊的風景(敦煌-冷湖 冷湖大戈壁)
路邊的風景(冷湖-德令哈 柴達木盆地戈壁)
路邊的風景(班瑪-色達 山谷精美的彎道)
路邊的風景(剛察-祁連 卓爾山的溫暖)
路邊的風景(剛察-祁連 獨自騎馬牧牛的女子)
路邊的風景(剛察-祁連 草原牧場的第一場雪)
D1敦煌市——冷湖鎮
一 路線路況
敦煌市(海拔1139米)——國道215——阿克塞縣城——當金山埡口(海拔3800米)——省道305——蘇干湖(候鳥自然保護區)——冷湖鎮(海拔2755米)
甘肅敦煌到當金山埡口(海拔3800米)為國道215,出當金山後靠右入省道305,路筆直又漫長,一直順路前進就是今日終點站冷湖鎮。整體路況良好,諸車皆宜。
二 沿途景觀
穿越阿克塞縣:阿克塞縣是中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處於柴達木盆地荒漠與河西走廊荒漠包圍之中,境內分為山嶽、丘陵、平原三種地貌,年均氣溫在3.9℃以下。張藝謀影片《英雄》、李仁港影片《天將雄師》、《鴻門宴》均在阿克塞拍攝過外景。
當金山:位於祁連山於阿爾金山的結合部,層巒疊嶂,山勢陡峻,植被稀疏,縱橫溝谷切割劇烈,谷底高程一般在海拔2800m~3600m,當金山埡口即便在炎熱的夏天也常積雪覆蓋,獨特的自然景觀仿若人間仙境。
阿爾金山:是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界山。平均海拔3000~4000米,最高峰6161米。氣候乾旱,植被貧乏,無常年有水河流。阿爾金山東接祁連山,兩山之間的當金山口為柴達木盆地與河西走廊之間的交通要道。
蘇干湖:位於阿爾金山南麓山腳下,總面積119.6平方公里,是甘肅最大的湖泊,海拔2700-2800米,有大、小蘇干湖兩湖,小湖為淡水湖,大湖為鹹水湖。蘇干湖鳥類眾多,有白天鵝、斑頭雁、黑頸鶴、樓雁、黃鴨、綠翅鴨、雲雀等,是「甘肅的鳥島」。
穿越冷湖鎮:冷湖原為無人區,1954年發現石油後開始建城,是亞洲日照最多的地方(世界排名第三),屬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2733米,年均溫2~3度,為中國極乾燥地區。冷湖區域氣候惡劣,終年寒冷多風有豐富的雅丹地貌,特別是水上雅丹。
三 沿途周邊景觀
敦煌區域:莫高窟、月牙泉、魔鬼城、陽關遺址、大海道(越野穿越路線)
和吐爾根達坂冰川景區:距阿克塞縣城東南300公里,在和吐爾根達坂有大於10平方公里的可攀爬遊覽的冰川7條,冰川面積441平方公里。
四 食宿等情況
建議夜宿冷湖鎮,民宿與商務賓館等皆有,價格從50-300元不等,多集中在鎮公共汽車站廣場周邊,超市商品內容豐富。鎮里有加油站。餐飲有川菜與各類麵食。今日中餐建議在阿克塞縣城,推薦羊肉系列。
(敦煌-冷湖 在阿克塞荒漠遠眺阿爾金山的雪)
(敦煌-冷湖 穿過阿克塞地區的沙漠區)
(敦煌-冷湖 蘇干湖的蘆葦盪)
(敦煌-冷湖 湛藍的蘇干湖)
(敦煌-冷湖 冷湖大戈壁)
D2 冷湖鎮—德令哈 430公里 車行5.3小時
1、路線路況:
冷湖鎮(海拔2755米)——省道S210——魚卡——國家高速G3011——大柴旦鎮——省道S314——小柴達木湖——國道G315——懷頭他拉鎮(托素湖與克魯克湖)——柯魯柯鎮——德令哈市(海拔2980米)
出冷湖鎮東,左轉進入省道210,然後沿此道穿過柴達木盆地北部邊緣在魚卡村上國家高速3011,過大柴旦鎮後下高速進入省道314,路過小柴達木湖後左轉進入國道315,繼續前進即抵達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整體路況良好,諸車皆宜,左邊一路是戈壁與高山,右邊不時是旱漠、草原、濕地、湖泊。
2、沿途景觀
柴達木盆地:地處青海省西北部,是被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等環抱的高原型盆地,海拔在2600-3000米區間。柴達木不僅是鹽的世界(東南部多鹽湖沼澤,如茶卡鹽湖),而且還有豐富的金屬礦藏,如冷湖的石油、魚卡的煤等,故有「聚寶盆」的綽號。盆地年均氣溫均在5℃以下,日溫差也常在30℃左右。
穿越大柴旦鎮:大柴旦鎮地處柴達木盆地腹部,東北高西南低。地貌以戈壁灘、沙丘、高山為主,平均海拔3173米。年平均氣溫0.8℃。「大柴旦」意為大鹽澤,因湖而得名,其境內還有柴旦溫泉,水溫80~90℃,可治療皮膚病和關節炎。
克魯克湖與托素湖:位於柴達木盆地東部的懷頭他位草原上,兩湖一大一小,水域相通,大的是托素湖(鹹水),小的是克魯克湖(淡水)。托素是蒙古語,即「酥油湖」的意思。托素湖是典型的內陸鹹水湖,湖周全是茫茫的戈壁灘,動植物很少。克魯克也是蒙古語,意思是「多草的芨芨灘、水草茂美的地方」,湖中魚類眾多,而且有金黃美麗的蘆葦盪。每年初春,可魯克湖和托素湖上,有成群的黑頸鶴、斑頭雁、魚鷗、野鴨等候鳥從東南亞諸島飛來。
德令哈外星人遺址:這是一個有爭議且尚無定論的「遺址」,它更象一個傳說。在托素湖南岸,有個高出地面約50米的山崖,形似金字塔。上面有三個三角形岩洞,在洞內外有疑似鐵管的金屬物(有些直徑達40厘米),井然有序的深入在堅硬的岩石山體里。甚至有一些延伸到了托素湖裡。奇怪的是,這些疑似鐵管物至少是在1萬年前插入山岩體的,而當時人類還處於石器時代,於是一些人認為,這可能與地外文明有關。
3、食宿等情況
推薦夜宿德令哈市(青海省海西州首府),日常所需,應有盡有;住宿檔次分明,各取所需。美食有可魯克湖大蟹、手抓羊肉、酸奶等,屬蒙古族特色。
(冷湖-德令哈 柴達木盆地北緣的群山)
(冷湖-德令哈 藍色克魯克湖岸邊的蒙古包樂園)
(冷湖-德令哈 克魯克湖的金色蘆葦盪)
(冷湖-德令哈 在克魯克湖遠眺德令哈方向群山)
D3 德令哈—哈拉湖無人區—德令哈
一 路線路況
德令哈市(海拔2980米)——顧始汗大道——柏樹山公園——無人區簡易公路——哈拉湖(海拔4078米)——原路返回
從德令哈出發,經顧始汗大道前往柏樹山公園,進山區後去一路蜿蜒曲折,山勢挺拔,視野開闊,道路逐漸爬升至海拔4000米,當地政府正在修建通往哈拉湖景區的公路,過了柏樹山公園,道路進入碎石路面,一路風塵僕僕,在多個大峽谷里穿行,沿途皆有簡易鐵牌指示方向,在距哈拉湖越80公里的地方,有一處檢查站,登記後就真正進了入哈拉湖無人區的核心區域,這段路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主要是高山草原地貌,不時能看到三兩成群的野羚羊,每年8-9月是當地人來此放牧的季節,在距哈拉湖約20公里的地方,會見到一塊巨大的紅岩,壯觀而詭異,過了紅岩,便可一馬平川抵達哈拉湖東岸。在東岸有一塊寫有「哈拉湖」的石碑,同時在周邊有一處汽車露營基地和蒙古包樂園食宿點,但國慶過後通常都沒有人經營,遙望對岸,就是祁連山主峰團結峰。柏樹山之後,SUV車可行,轎車慢開也能抵達哈拉湖。途中有幾段在河床行走,融雪季節,不能通行,但越野車可從周邊高地過去。
二 沿途景觀
哈拉湖: 無人區,青海第二大湖,又名黑海,面積625平方公里,海拔4077米,屬鹹水湖,周邊是大面積沼澤濕地。這塊濕地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多樣性於一體,孕育了眾多的動植物,其中植物有400餘種,動物有900餘種,其中魚類53種(鰉魚為主),兩棲類6種,爬行類8種,鳥類242種,獸類30種,是雁鴨類、鷸類和鷗類的重要繁殖地,也是野驢、野氂牛、中華對角羚的棲息地,湖邊據說也時有棕熊出沒,總言之,哈拉湖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多樣性於一體,是當今我國西部保留的最完整、最原始的濕地生態系統之一。哈拉湖北側海拔5826米的團結峰,是祁連山脈的主峰,也是甘青兩省的界山。哈拉湖的水主要源於周邊的雪山冰川。
三 食宿等推薦
推薦夜宿德令哈市(青海省海西州首府),日常所需,應有盡有;住宿檔次分明,各取所需。美食有可魯克湖大蟹、手抓羊肉、酸奶等,屬蒙古族特色。
路邊的風景(德令哈-哈拉湖 柏樹山的羊群)
路邊的風景(德令哈-哈拉湖 詭異的群山)
路邊的風景(德令哈-哈拉湖 山道彎彎)
路邊的風景(德令哈-哈拉湖 哈拉湖濱的夏日蒙古包樂園)
路邊的風景(德令哈-哈拉湖 哈拉湖濱)
路邊的風景(德令哈-哈拉湖 團結峰上的白雪皚皚)
D4 德令哈—剛察縣城
一、路線路況:
德令哈市(海拔2980米)——國道G315——尕海——柯柯鎮——烏蘭縣城(希里溝鎮,海拔2960米)——天峻縣城(新源鎮,海拔3480米)——吉爾孟鄉——泉吉鄉——國道G315——剛察縣城(沙柳河鎮,海拔3300米)
從德令哈市上國道315,可一路抵達剛察,道路良好,諸車皆宜,因在秋末冬初之季,時有雨雪,謹防道路濕滑,不時有雪霧在山區,彎道慢行。忌夜間行車,飛雪會凍住汽車前窗雨刷,接下來就會被雪覆蓋,什麼也看不見,很容易開進路邊的溝里。
二 沿途景觀:
穿越烏蘭縣:烏蘭縣四周環山,中間平坦,北有祁連山支脈,海拔3692~4701米,南靠崑崙,海拔3132~5031米,由東向西有茶卡契墨格山、柯柯賽山、布依坦山、茶卡南山、哈里哈圖山、希里溝南山、氂牛山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形成波浪形狹長傾斜走向,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南北大山的褶皺將縣境切割成茶卡盆地、希賽盆地和卜浪溝盆地三個閉流性山間盆地。
穿越天峻縣:天峻縣位於祁連山南麓,東距青海湖僅40餘公里,天峻山是環湖13座名山之一,也是柴達木盆地的東部門戶。青海湖的母親河布哈河從北部山區發源,縣城西南的天峻山,山上松柏挺立,綠草鋪地,山峰兩側的天峻溝和瞎熊溝里奇峰林立。
穿越剛察縣:剛察縣地處青海湖盆地北部,祁連山系中部大通山地段。境內北部高山連綿,南部低緩為丘陵、平原,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300-3800米以上。最高點4775米,位於桑斯扎山峰。
仙女灣:剛察縣青海湖湖濱濕地,是鳥的天堂,大天鵝的故鄉。每年在這裡棲息的鳥類還有黑頸鶴、斑頭雁、魚鷗、鸕鶿等,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青海湖祭海處。
三 沿途周邊景觀:
魔鬼城:是青海柴達木盆地烏蘭縣南八仙、一里坪一帶的雅丹地貌群,長達近百公里,寬約數十公里,因遍布姿態各異的風蝕殘丘而享有「魔鬼城」之稱,也是柴達木盆地最有魅力的旅遊景點之一。
茶卡鹽湖:位於烏蘭縣茶卡鎮,「茶卡」是藏語,意即「青鹽的海」,高原獨特的地質作用造就了茶卡鹽湖獨特的自然風光,是生態游與工業游並舉的景區。
都蘭寺:位於烏蘭縣城以東20公里的他延山上,屬清朝遺蹟,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院。先後有8名活佛在此轉世。寺內有九十處座禪,其中八進津呼圖克圖的座禪前,有一株圓柏樹,樹冠極像心臟,微風拂來時似心在跳動,是信徒朝拜的聖物。
秀龍溝:距天峻縣城55公里,被天峻人自豪地稱為「青藏高原的小九寨溝」。
西海溫泉:俗稱「西海第一泉」,位於剛察縣甘子河大草原,溫泉現有泉眼9處,水溫57℃。溫泉富含鈣、鋰、鍶等各種微量元素,對皮膚、風濕、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奇效。泉邊的山石上有一大手印和兩個膝蓋印痕,傳說系釋迦牟尼在此下跪飲泉水所留,故稱「神泉」。
四 食宿等情況
建議夜宿剛察縣城,食宿方便。住有民宿、招待所、賓館等。建議餐飲多吃當地牛羊肉菜系,當日中餐建議在烏蘭縣或天峻縣。
路邊的風景(德令哈-剛察 廣袤草原上的羊群)
路邊的風景(德令哈-剛察 正在歸家的羊群)
路邊的風景(德令哈-剛察 烏蘭的草地與遠山)
D5 剛察縣城—祁連縣城
一 路線路況
剛察縣城(沙柳河鎮,海拔3300米)——哈爾蓋鎮——喚倉貢巴(喚倉貢巴寺)——默勒鎮——大冬樹山埡口(海拔4120米)——祁連縣城(八寶鎮,海拔2810)
出剛察縣城,左邊是牛羊成群的平坦草原,右邊是湛藍無際的青海湖,在國道315上很快就開到哈爾蓋鎮,從鎮里有條通往喚倉貢巴寺的鄉道,一路望著遠方的雪山寧靜無比,經過喚倉貢巴寺後繼續前進,過條河(哈爾蓋曲)後不久就進入了省道204,沿此路一直走便到達祁連縣城。一路是穿越雪山、草原,視野開闊,心曠神怡。大冬樹山埡口此時已雪,路上不時有小旋風,捲起雪沙如舞。
二 沿途景觀
穿越祁連縣:祁連縣因地處祁連山中段腹地而得名。境內平均海拔3169米,年平均氣溫1℃。祁連境內主要的景點為卓爾山、祁連山草原、八一冰川、牛心山等,有「天境祁連」、「東方瑞士」等美譽。祁連縣有藏、回、蒙古、撒拉等1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9.2%。境內有默勒河和黑河兩大流域,共有大小支流247條。
祁連山草原:每年7、8月間,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依舊銀裝素裹,而草原上卻碧波萬頃,馬、牛、羊群點綴其中。祁連山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
三 食宿等情況
建議夜宿祁連縣城(旅遊城市),食宿非常方便。今日中餐建議在默勒鎮。餐飲依然建議多食當地牛羊肉。
路邊的風景(剛察-祁連 遠處是青海湖及連綿雪山 這裡是秋季草場)
路邊的風景(剛察-祁連 祁連山的雪原)
路邊的風景(剛察-祁連 遠眺卓爾山)
路邊的風景(剛察-祁連 卓爾山的彩角羊)
D6 祁連縣城—黑河大橋—祁連縣城
一 路線路況:
祁連縣城(八寶鎮,海拔2810)——省道S204——扎麻什鄉——黑河大峽谷——野牛溝鄉——道口(省道204與省道213交匯口,海拔3400米)——省道S204——黑河大橋(從道口繼續前進60公里,海拔3780米)——原路返回
出祁連縣城,沿省道204一路西進,彩色的卓爾山、險峻的黑河谷、奇峰的野牛溝、60公里連綿不絕的美麗多姿的雪峰與其下的草原、河流、灘涂讓你終生難忘,而且路上難以遇到幾個人,沒人可打擾你,是個獨處與思考的好地方。
二 景點介紹
黑河大峽谷:黑河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被譽為「河西走廊的母親河」。其中青海祁連山段峽谷縱深,當地人稱為黑河大峽谷。
野牛溝鄉:境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野氂牛、雪豹、馬熊、白唇鹿等在此繁衍生息;蘑菇、雪蓮、冬蟲夏草等80餘中藥用植物廣布其間;此外,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發源於此、世界最年輕冰川——八一冰川矗立黑河源頭。
卓爾山:屬於丹霞地貌,由紅色砂岩、礫岩組成。藏語意為美麗的紅潤皇后。卓爾山與藏區神山牛心山隔河相望,左右兩側分別是拉洞峽和白楊溝風景區。
三 食宿等情況
建議夜宿祁連縣城(旅遊城市),食宿非常方便。今日中餐建議自帶或在野牛溝。因為在野牛溝與黑河大橋之間沒有村莊與小鎮。
路邊的風景(祁連-黑河大橋 祁連山的白雲飄飄)
路邊的風景(祁連-黑河大橋 通往黑河大橋的道路)
路邊的風景(祁連-黑河大橋 黑河大峽谷)
路邊的風景(祁連-黑河大橋 卓爾山的雪)
D7 祁連縣城—白佛寺
一 路線路況:
祁連縣城(海拔2810米)——省道S304——阿柔鄉(阿柔大寺)——峨堡鎮(海拔3430米)——國道G227——省道S302——皇城蒙古族鄉——海浪村(百戶寺)——默勒鎮(海拔3430米)——省道S204——甘子河鄉——省道S310——尕海——托勒蒙古族鄉——省道S310——白佛寺公路——白佛寺(海拔3420米)
告別祁連縣城,沿省道304一路東進,過峨堡鎮進入國道227,繼續東進,與省道302交匯時轉302省道,此後一路可到默勒鎮,然後左轉進入省道204,一路南下,在甘子河鄉轉省道310,過尕海,過托勒蒙古族鄉後左轉白佛寺公路進入白佛寺廣場。途中可在海浪村或默勒鎮中餐。路況良好,諸車皆宜,逢山區彎道慢行。
二 沿途景觀
穿越門源縣:門源回族自治縣位於中國青海省東北部,縣城中部有堪稱高原奇觀的百里油菜花海,每年的7月18日—25日是油菜花節,那是門源縣最重要的節日;西部有蘇吉、皇城蒙古族鄉為主的大草原風光。
白佛寺:亦稱「永寧寺」,寺內藏有全套藏文《甘珠爾》大藏經及鎏金銅質獅子一對和大象一隻,均為稀世珍品,白佛寺是青海湖區域享有盛名的寺院。
青海湖: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鹹水湖,由祁連山脈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青海湖的夏季8月湖水均溫16℃;冬季湖面結冰,冰厚度一般為40厘米。封冰後,冰面由於狂風,往往有裂縫和溝隙。
青海湖水主要來自湖周邊的大小河流70餘條,其次是湖底泉水和降水。環湖主要景點為日月山、橡皮山、鳥島、海心山、舍卜吉岩畫、尕海古城、金銀灘草原、沙島等。
青海湟魚是青海湖中的特產,湟魚全身裸露無鱗,祖先是黃河鯉魚,當地傳說「湟魚每年只長1兩肉」。
三 食宿等情況
建議夜宿白佛寺,白佛寺前有個很大的寺前廣場,是個看星空的好地方。此地需住帳篷或借宿,有一個小賣部,要自做晚餐。也可以去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西海鎮食宿(距離33公里,開車約半小時)。今日中餐建議在海浪村,食物依然推薦當地的牛羊系列。
路邊的風景(祁連-白佛寺 峨堡鎮過後的回眸瞬間)
路邊的風景(祁連-白佛寺 皇城蒙古鄉的大通河)
路邊的風景(祁連-白佛寺 皇城蒙古鄉的草原)
路邊的風景(祁連-白佛寺 青海湖尕海沙丘)
路邊的風景(祁連-白佛寺 白佛寺)
路邊的風景(祁連-白佛寺 從白佛寺遠看青海湖)
D8 白佛寺—曲什安鎮
1、路線路況:
白佛寺(海拔3420米)——環湖東路——金沙灣——國道G109——二郎劍景區(海拔3230米)——縣道X306——夏拉水庫(海拔3500米)——加拉村——共和縣城(恰不恰鎮,海拔2880米)——國道G214——河卡鎮——河卡山——省道S201——興海縣城(子科灘鎮,海拔3300米)——縣道X313——唐乃亥鄉——曲什安鎮(海拔2770米)
告別白佛寺,沿環湖公路穿越青海湖金沙灣景區上國道109西進,經二郎劍景區後轉縣道306進入山區,感受青海湖周邊山裡的田園放牧生活,出山後抵達共和縣城,其後經國道214過河卡鎮翻河卡山後,左轉經省道201東進興海縣,過興海縣後上縣道313,一直前進便抵達黃河岸邊的曲什安鎮。路況良好,諸車皆宜。逢山彎路眾多,宜慢行,注意來往的摩托車。
二 沿途景觀:
二郎劍:又稱151基地,是我國第一個魚雷發射試驗基地。現已建成了以觀鳥、觀鹿、觀海的休閒娛樂景區。
穿越共和縣:共和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素有「青藏咽喉」之稱,其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帶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側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區和黃河谷地。此地乾旱少雨,氣候溫涼,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4.1℃。
龍羊峽水電站:龍羊峽位於黃河幹流上,長約37公里,寬不足 100米。黃河自西向東穿行於峽谷中,兩岸峭壁陡立,河道狹窄,水流湍急,最窄處僅30米,兩岸相對高度約200米~300米。龍羊峽水電站就建在龍羊峽入口處,壩高178米,是黃河上游第一座大型電站,又稱黃河「龍頭」電站。
穿越興海縣:地處「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核心區,平均海拔3924米,最高點鄂拉山脈主峰海拔5305米,最低點河卡鎮黃河出境處海拔2590米。境內氣候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輻射強烈,藏族占總人口的78%,信奉大乘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人,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
三 食宿等情況
建議夜宿曲什安鎮,食宿方便,有川菜與麵食,住宿有民宿與賓館,在50-150元之間。今日中餐建議在河卡鎮。逢縣城建議加油。
路邊的風景(興海-曲什安 興海縣地段的黃河谷)
路邊的風景(興海-曲什安 興海縣地段的黃河谷)
路邊的風景(興海-曲什安 大河壩河河谷)
路邊的風景(興海-曲什安 大河壩河河谷土崖壁特寫)
D9 曲什安鎮—瑪沁縣城
一、路線路況:
曲什安鎮(海拔2770米)——省道S313——同德縣城(尕巴松多鎮,海拔2980米)——省道S311——省道S101——河北鄉(海拔3420米)——拉加鎮(拉加寺,海拔3100米)——瑪沁縣城(大武鎮,海拔3730米)
離開曲什安鎮,繼續沿縣道313抵達同德縣城後轉省道311,遇省道101後右轉南下(香赤貢巴寺距省道101約6公里,距同德縣城約13公里,它靜靜的矗立在一處河谷的山腰上),此後沿省道101一路可抵達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首府瑪沁縣大武鎮。路況良好,諸車皆宜。
二 沿途景觀
穿越同德縣:同德縣地處黃河九曲十八彎的第二個彎曲部,東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坦。境內最高海拔4671米,最低海拔2648米,平均海拔3660米,大氣稀薄,乾旱少雨,溫涼寒冷,年平均氣溫0.4 ℃。境內除黃河外有河流48條,遍布全縣境內。
拉加寺:拉加寺位於黃河北岸的拉加鄉阿尼群貢山下,坐東向西,面臨黃河,有大橋可通彼岸。拉加寺在 1952年有殿堂12座150間,昂欠、僧舍等1100間,班禪行宮1 座。在1958年有大、小活佛29人,寺僧1300多人。每年有正月初一的祈願法會、十月底的「五供節」等。
穿越瑪沁縣:瑪沁縣地處青海省東南部,系國家級「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境內西北部和北部,高山環繞,積石山脈綿延全境,阿尼瑪卿雪山逶迤北部。瑪沁縣西北部寒冷濕潤,東南部冷溫濕潤,年平均氣溫-3.8—3.5℃,日溫差大,無明顯四季之分,冬季寒冷漫長,時長達八個月,夏秋短而多雨,並常伴暴雨和冰雹。
三 沿途周邊景觀
阿尼瑪卿峰:是崑崙山支脈阿尼瑪卿山的主峰,海拔6282米,位於瑪沁縣西北部,距大武鎮86公里。阿尼瑪卿山山體由砂岩、石灰岩及花崗岩構成,共13座山峰,平均海拔5900米以上,有冰川57條,其中哈龍冰川長7.7公里,垂直高差達1800米,是黃河流域最長最大的冰川。在阿尼瑪卿山海拔3600米—3800米區間,生長著雲杉、圓柏等,而且林中棲有白唇鹿、雪豹、雪雞等野生動物;在海拔4000米雪線附近的開闊地帶是高山牧場。
四 食宿等情況
建議夜宿瑪沁縣城,食宿方便;中餐建議在河北鄉,有米飯與炒菜。
路邊的風景(曲什安-瑪沁 曲什安至同德縣城地段的巴曲河谷崖壁)
路邊的風景(曲什安-瑪沁 香赤貢巴寺)
路邊的風景(曲什安-瑪沁 路邊一處溪流崖壁上的佛像壁畫)
路邊的風景(曲什安-瑪沁 阿加寺里的壁畫)
路邊的風景(曲什安-瑪沁 下午在阿加寺轉經的母子)
路邊的風景(曲什安-瑪沁 昨天開始下雪了)
D10 瑪沁縣城—班瑪縣城
一 路線路況
瑪沁縣城(海拔3730米)——省道S101——青珍鄉——甘德縣城(柯曲鎮,海拔4020米)——達日縣城(吉邁鎮,海拔3970米)——窩寨鄉——滿掌鄉——省道S101——多貢麻鄉——省道S208——班瑪縣城(賽來塘鎮,海拔3560米)
告別瑪沁,繼續沿省道101一路南下,過多貢麻鄉時在兩河匯流處右轉進入省道208抵達班瑪縣城。路況良好,諸車皆宜。
二 沿途景觀
穿越甘德縣:甘德縣古為羌地,距西寧526公里,人口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9%,境內年均溫度-2℃,大風日數多,且多為陣發性,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多達69天。甘德縣為高山山地地貌,境內有建於清朝中葉的夏日乎寺院,寺內壁畫和雕刻藝術造型精美,藏有「甘珠爾」等藏文經典及「千手佛」佛像等藝術珍品。
穿越達日縣:達日縣地處青藏高原,屬巴顏喀拉山原區,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屬高寒半濕潤氣候,無明顯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別,冷季風大雪多,持續時間7—8個月,多有風雪災害;暖季氣候濕潤;境內最高氣溫23.2℃,最低氣溫-34℃,年平均溫度為-0.5℃,晝夜溫差為15-25℃。
三 食宿等情況
建議夜宿班瑪縣城,食宿便利。中餐建議在達日縣城。
路邊的風景(瑪沁-班瑪 心曠神怡 開窗也忘了冷)
路邊的風景(瑪沁-班瑪 雖然昨晚有雪 但路況依然很好)
路邊的風景(瑪沁-班瑪 達日城郊黃河岸邊的放牧)
路邊的風景(瑪沁-班瑪 高山草甸上美麗的雪紋)
路邊的風景(瑪沁-班瑪 突然遇到一束穿越風雪的陽光)
D11 班瑪縣城—色達佛學院
一 路線路況
班瑪縣城(海拔3560米)——縣道X710——知欽鄉——年龍鄉(日撒瑪村,海拔3680米)——縣道X040——色達縣城(色柯鎮,海拔3880米)——縣道V18——洛若鄉——專道——色達佛學院(海拔3960米)
離開班瑪縣城,借道縣道710一路在高山雪原里蜿蜒前進,先過知欽鄉,然後伴著杜柯河,在過年龍鄉日撒瑪村時改入縣道040,繼續前進,翻過一雪山口後(約海拔4400米)便一路下山抵達色達縣城(當晚可住此住宿,旅遊小鎮,條件較好),從縣城沿著縣道V18,繼續東行22公里,抵達洛若鄉小鎮(有食宿),然後走專道上山,抵達色達佛學院。山上有食宿。路況良好,也適合轎車通行。
二 沿途景觀
穿越班瑪縣:班瑪縣地處青川邊沿,屬高山地。境內山脈縱橫,山峰重疊,河流交錯,山大溝深,其間有許多小塊草原地和狹窄的河谷地帶,海拔主要在4000~5000米左右,主峰多娘山海拔5050米。
穿越色達縣:四川色達縣地處巴顏喀拉山南麓,境內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全境大部分為典型的丘狀高原,年均氣溫-0.16℃,7月均溫9.9℃,長冬無夏,4季均可出現霜、雪,大氣含氧量不足標準的60%,森林覆蓋率2.67%。色達縣名經考證,主要因早年曾在色塘發現一馬形黃金而得名,故有「金馬」之稱。色達縣金馬節是(藏曆五月初四)色達牧民祭神的大節。色達縣寺廟全部為紅教。
洞嘎寺:洞嘎寺建於公元1686年,是色達縣三大寺廟之一,其位於色達縣城西郊的一座形似海螺的山上。寺中大殿高約10米,內塑釋迦牟尼坐像。洞嘎寺講授大眾五明和顯密教法,三百多年來,培育了眾多的堪布和殊勝成就者。
色達佛學院:全稱是色達縣喇榮寺五明佛學院,坐落在色達縣城東南約20公里的一處山丘上,去修行的眾僧以佛學院的大經堂為中心,在經堂四周的山坡上搭滿了小木屋作為住所,密密麻麻,隨山起伏,如今已蔚為壯觀。佛學院是由晉美彭措法王1980年創辦,短短30年間,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學院。
三 食宿等情況
建議夜宿色達縣城,食宿方便,中餐建議在知欽鄉赤溝村,當地只有藏餐。
路邊的風景(班瑪-知欽 山谷中的五彩濕地)
路邊的風景(班瑪-知欽 雨雪將至)
路邊的風景(班瑪-知欽 再次翻山)
路邊的風景(班瑪-知欽 在群山中蜿蜒前行)
路邊的風景(班瑪-知欽 又下山 有能滑翔的車才好)
路邊的風景(與雪山埡口越近,就越覺得上天已近在眼前
路邊的風景(抵達色達縣城郊外的草原,洞嘎寺就在遠處的山坡上)
D11 後記
歷時11天的甘青川秋日靜謐之旅,至此就圓滿結束了。
對我而言,此行中的敦煌莫高窟、冷湖戈壁、蘇干湖、阿爾金山、當金山、祁連山、柴達木盆地、托素湖、哈拉湖、青海湖、白佛寺、野牛溝、皇城大草原、大通河、黑河大峽谷、黃河谷、拉加寺、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高山雪原、崇山峻岭及牧民的日常生活與色達佛學院等等,都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這一路雄奇的自然風光與獨特的民俗生活,我仍希望大家用「一看二問三體驗」的方式,不受他人影響,自己去親身捕捉與感受沿途的壯麗、離奇與大美,正所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讓你的獨特發現來成就你的每一次美好而個性的旅途生活吧。
正在閱讀的你,是的,說你呢,你心動了嗎,心動就出發,及時去做自己美好時光的創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