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小國曾是第三武器出口大國,打造一流坦克勝過德造戰車

2020-11-30     崎峻戰史

原標題:中歐小國曾是第三武器出口大國,打造一流坦克勝過德造戰車

(溫馨提示:本文約4700字,配圖23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39年3月15日,德國撕毀了墨跡未乾的《慕尼黑協定》,悍然武裝吞併了 捷克斯洛伐克,將其肢解為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傀儡政權。在這次不流血的征服中,德國獲利頗豐,不僅為數月後對波蘭的入侵占據了良好的進攻陣地,更為重要的是攫取了捷克斯洛伐克發達的軍事工業,在此後成為德國重要的武器生產基地,為納粹戰爭機器增添了新的動力。在吞併之初,德國人就驚喜地發現,在捷克兵工廠的生產線上已經有一件現成的戰利品可資利用,這是一款性能相當不錯的新型坦克,它將在戰爭初期德軍的閃電戰中扮演重要角色……

1939年3月15日,德軍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吞併肢解了這個中歐小國。

後起之秀

1918年,當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新生國家在一戰的廢墟上建立時,它繼承了昔日奧匈帝國80%的工業資源,包括最主要的軍工企業,在兩次大戰之間躋身世界前十的工業國和歐洲的主要武器製造國之一。由於本國軍隊需求有限,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武器主要外銷,是僅次於英法的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國,其產品中最為國人熟知的就是ZB26輕機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捷克造機槍。除了精良的輕武器外,捷克人也將目光投向坦克這種誕生於一戰戰場的新型武器。當時坦克是世界軍火市場的熱門,捷克軍工企業不甘人後,也在20世紀20年代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坦克工業,在滿足本國需要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捷克斯洛伐克陸軍的輕機槍小組,操縱一挺ZB vz 26型7.92毫米輕機槍。

在20世紀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有兩家企業具備設計製造坦克的能力,一家是老牌軍火商斯柯達公司,另一家則是1927年由三家企業合併成立的CKD公司,同時也是當時捷克斯洛伐克規模最大的機械製造企業。CKD公司的坦克生產起步於仿製英國「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和維克斯6噸輕型坦克,裝備捷克斯洛伐克陸軍,分別命名為vz 30和LT vz 34,此外,該公司還與斯柯達公司合作生產了LT vz 35輕型坦克。鑒於國內市場狹小,又與斯柯達存在競爭,CKD公司將坦克業務主要瞄準國外,大力研發外貿型坦克。

CKD公司以英國維克斯6噸坦克為原型設計製造的LT vz 34輕型坦克,捷克斯洛伐克陸軍購買了50輛。

CKD公司首席坦克設計師蘇林(左)和助手在一輛AH-IV坦克上討論技術問題。

CKD公司的第一款成功的外銷產品AH-IV坦克,採用了蘇林獨創的大負重輪懸掛設計。

CKD公司於1935年完成設計的THN輕型坦克,成功出口伊朗,注意炮塔側面繪有伊朗巴列維王朝的王冠標誌。

今日保存在秘魯的LTP輕型坦克。這種坦克因為性能可靠在秘魯陸軍中服役至20世紀80年代。

擊敗斯柯達

在1935年到1937年間,捷克斯洛伐克陸軍接收了298輛斯柯達公司設計的LT vz 35輕型坦克,作為機械化部隊的主力裝備。LT vz 35的設計並不完善,存在很多缺陷,之所以能夠列裝很大程度上是斯柯達公司利用軍中人脈對總參謀部施加影響的結果。當然,軍方對這項交易中的貓膩一清二楚,因此在陸軍於1937年計劃採購更多的坦克以擴充部隊規模時,決定不再繼續生產LT vz 35,而是開發新型坦克取而代之,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向斯柯達、CKD和塔特拉三家公司進行招標,還成立了一個特別審查團隊對參選設計進行全面測試,以決出最終結果。

二戰前捷克斯洛伐克陸軍裝備的LT vz 35輕型坦克,後來被德軍收為己用,即Panzer 35(t)。

經過數年的技術積累和在海外市場上的磨練,CKD公司的實力足以同斯柯達公司分庭抗禮,而新型坦克的競標為它提供了占領國內市場的良機。CKD公司提交了名為TNH-S坦克的設計方案,依舊以TNH為基礎,在動力裝置、炮塔結構和主炮各方面都加以改良,於1938年初完成原型車。在隨後的測試中,TNH-S坦克很快展現出優於其他競爭對手的性能優勢,不僅重量更輕,速度更快,行程更遠,而且極為可靠耐用。在為期三個半月的測試中,TNH-S坦克的總行駛里程高達5584公里,其中1954公里是在崎嶇地形上進行的,期間沒有發生過一次重大故障,而且易於維護,每天的保養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同時,TNH-S坦克的結構也相對簡單,有利於批量生產。在一番比較後,捷克斯洛伐克陸軍於1938年7月拍板,選定TNH-S作為新型輕型坦克的標準車型,並在8月31日正式命名為LT vz 38型,迅速下達了150輛的大單。

在1938年的坦克選型中,TNH-S坦克在接受越障測試,展示出優良的性能。

在測試期間,TNH-S坦克的車組成員翻開動力艙頂部蓋板檢查引擎,易於維護是該車的優點之一。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CKD公司獲得軍方許可,在開始量產前就將TNH-S坦克向國外推銷,很快引起了英國和瑞典的興趣。1939年2月,英國通過捷克斯洛伐克國防部獲得了一輛樣車,英國陸軍機械化戰爭委員會在法恩伯勒對其進行了測試評估。與德國人後來的評價相反,英國軍方對TNH-S坦克印象不佳,尤其對其侷促擁擠的內部空間和不良的行駛穩定性頗有微詞。瑞典人對TNH-S的設計表示讚賞,在1939年初提出購買90輛的要求。然而,由於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這項交易被擱置了近兩年,直到1940年12月才以特許生產的方式向瑞典提供技術資料。從1942年底開始,瑞典陸續生產了220輛,作為Stvr m/41中型坦克裝備瑞典陸軍,服役至1957年。

1939年3月在英國法恩伯勒接受測試的TNH-S坦克。

陳列在瑞典軍事博物館內的Stvr m/41中型坦克,即Panzer 38(t)的瑞典版本。

按照CKD公司的生產計劃,首批20輛LT vz 38坦克將在1938年底交付陸軍,餘下130輛於1939年5月底交付完畢。然而,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危機」嚴重干擾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備計劃,拖延了坦克生產進程,在1939年3月15日德軍入侵前,CDK公司沒有向軍方交付一輛LT vz 38坦克,大部分坦克還停留在生產線上。

德國人撿到寶

1939年5月,一個由德國陸軍武器局派遣的代表團造訪了位於布拉格的CKD公司,他們的任務是對這家軍工企業的產能進行考察,以便將其整合到第三帝國的軍火製造體系中。在倉庫里,德國人發現了10輛嶄新的LT vz 38坦克,而在工廠車間裡還有140輛處於不同製造階段的半成品。這些來自柏林的技術專家們被這種捷克坦克吸引了,在詳細了解了性能特點並親自觀察了車輛構造後,他們意識到一個略感尷尬的事實,眼前的這種坦克比德國軍隊現役的大部分坦克更好。

LT vz 38坦克四視線圖,車體和炮塔為鉚接結構。

儘管LT vz 38坦克的技術原型TNH設計於1935年,但經過一系列外貿型號的發展改進已經相當成熟,性能可靠。LT vz 38坦克的全重為9.7噸,車體短小輕巧,長度4.55米,寬2.13米,高2.31米,採用常規布局,戰鬥室在前,動力室在後,除了上部構造少量採用焊接外,車體和炮塔均為鉚接結構。LT vz 38安裝一台普拉加TNHPS六缸直列水冷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125馬力,配合普拉加-威爾遜變速箱(五個進擋、一個倒擋)和蘇林式懸掛(每側四個負重輪和兩個托帶輪,每兩個負重輪共用一組板簧懸臂),獲得了優良的操縱性和機動性,公路行駛速度可達42公里/小時,越野速度為15~20公里/小時,載油量為220升,公路行程250公里,越野行程為100公里。

LT vz 38的動力系統及懸掛裝置的布局圖,採用動力後置的傳統布局。

LT vz 38輕型坦克的蘇林式懸掛裝置的結構圖,兩個負重輪共用一組板簧懸臂。

LT vz 38裝備一門47.8倍徑的斯柯達A7型37毫米坦克炮,初速750米/秒,其性能優於德國陸軍標準的Pak 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及其衍生的KwK 36型37毫米坦克炮,A7型坦克炮的穿甲彈在500米距離上可擊穿35毫米的30度傾斜裝甲,高於德制37毫米火炮的29毫米。LT vz 38的輔助武器為2挺ZB vz 35或vz 37型7.92毫米機槍,分別安裝在主炮右側和車體前部左側,其中炮塔機槍配有球形槍座,可獨立仰俯轉動,也可與主炮平行鎖定,作為同軸機槍使用,這是一個比較獨特的設計。LT vz 38可攜帶90發37毫米炮彈和2700發機槍彈。在防護能力上,LT vz 38的車體和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25毫米,側面為15毫米,後面和頂部為10~12毫米。

LT vz 38坦克的炮塔剖視圖,內部並排安裝一門37毫米坦克炮和一挺7.92毫米機槍。

一輛經過修復的LT vz 38坦克的炮塔內景,從坦克炮正後方拍攝,可見左側的炮手瞄準具和右側的機槍。

LT vz 38延續了TNH系列坦克的三人車組設計,包括車長、駕駛員和無線電員,其中車長在炮塔內負責操縱火炮,駕駛員在車體前部右側,無線電員在車體前部左側,兩者都可以操縱車首機槍射擊。LT vz 38在炮塔頂部安裝了一個裝甲指揮塔,配有四個觀察窗,可以為車長提供全向視野,指揮塔頂部艙門向右後方開啟,便於車長探頭觀察情況,這個設計是早期德國坦克所不具備的。LT vz 38沒有配備車內通話系統,車長和駕駛員通過一個信號裝置互通訊息。

戰後修復的LT vz 38坦克,採用了戰前捷克陸軍的三色迷彩塗裝。

LT vz 38坦克的車體前部內景,左側是無線電員座席,右側是駕駛員座席,中間是變速箱和傳動軸,可見內部空間非常狹窄。

就整體性能而言,LT vz 38在火力和防護上要優於僅裝備機槍和20毫米機關炮的德軍I號、II號坦克,與裝備37毫米炮的III號坦克旗鼓相當,在反坦克能力上還要更強,而且機動性優良,機械運轉可靠,故障率低,維護方便,不失為一種出色的裝甲戰鬥車輛。當時由於技術問題,德軍III號坦克的生產一再延誤,產量不足,而性能相當的LT vz 38在德國人眼中無疑是再合適不過的替補車型,用於充實正在快速擴張的裝甲部隊的力量,尤其在戰爭危機日益嚴重的局面下,其價值不言而喻。德國代表團立即上報陸軍總部,建議繼續生產LT vz 38並將其裝備德軍,作為III號坦克的補充,獲得批准。

戰爭初期的德軍III號E型坦克,裝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威力略遜於LT vz 38的主炮。

CKD公司隨後被德國接管,更名為波西米亞-摩拉維亞機械製造公司,簡稱BMM,於5月22日將已經完成的LT vz 38移交德軍,並重啟生產線,完成餘下車輛的製造。根據德國人的要求,BMM對LT vz 38進行了修改,最主要的是改為四人車組,增加一名裝填手,位於炮塔右側,從而減輕車長的負擔,提高作戰效率;加裝車內通話裝置和德制無線電台,由於車內空間有限,大多數坦克只安裝了Fu 2型電台(接收機,只收不發),只有排指揮車安裝了Fu 5型電台(發信機),但必須拆除車首機槍以騰出空間。經過改進後,車重增加到9.8噸,尺寸略有放大。

德軍接收LT vz 38坦克後改為四人車組,增加一名裝填手,以減輕車長的工作負擔。

在這幅罕見的戰地照片中Panzer 38(t)坦克的無線電員在操縱電台,可見操作空間十分侷促。

進入德軍服役的LT vz 38坦克最初被德國人稱為LMT 38,在部隊記錄中也被寫做Panzer III(t),因為與III號坦克裝備相似的火炮,直到1940年1月16日才被賦予Panzerkampfwagen 38(t)的正式裝備名稱,簡稱PzKpfw 38(t)或Panzer 38(t),在德軍軍用車輛體系內的編號為Sd. Kfz. 140。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吞併、肢解五個半月後,希特勒在歐洲的擴張行徑最終因為波蘭走廊問題而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PzKpfw 38(t),這種由俄國人設計、捷克人製造的戰車,將在德國的軍旗下開始縱橫歐陸的征途……(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GBsHXYBdHeNs4oxcmZ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