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群雄中,曹操的形象屢被後世爭議。無論從歷史、文學、藝術評價中,都能看見一個「清平之奸賊」的形象,他先後逼殺董妃、伏皇后,在徐州就「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殺呂伯奢一家,還有那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奸詐暴戾的野狼性格表露無遺。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曹操又是一個「亂世之英雄」。魯迅曾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首先,曹操掃平了北方的混戰局面,為統一全國鋪平了道路。其次,曹操在統一北方時所採取的一些政治、經濟措施值得肯定。政治上,曹操抑制「魚肉人民」的豪強;經濟上,曹操實行屯田制;在文學方面,曹操不僅大力網羅文學人才,保護他們創作的積極性,而且在創作上也身體力行,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建安風骨」,引領了一代文學創作高峰。
因而,後人常稱曹操為梟雄,他有著建功立業的雄心抱負,故而可以寫下《觀滄海》、 《度關山》、《對酒》、《短歌行》,彰顯其遠大理想抱負和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之心情;他真性情,敢於表露自己的心跡,所以青梅煮酒論英雄,他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面對劉備吃驚拾箸,可見其直白自負,是個真正的男兒。
他就像一個雄心萬丈,時刻充滿鬥志的野狼一樣,傲立山澗,仰天長嘯,面對紛繁的亂世,揮動著無敵的獸爪,將一切阻礙從世間蕩平,不惜血流成河,屍骨成堆。
可曹操畢竟是個凡人,是個肉體凡胎。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聲也悲。當人將要離開這個世界,就卸下了一切偽裝,放下了所有欲求,從一個從兇猛的野狼變成了溫情的兔子。臨終之前,曹操拋去了所有抱負和男人的豪情,留下了3項遺言。
首先,是一份《遺令》:很大的篇幅是一些瑣事的安排,主要內容是要求百官在自己身後葬畢即脫掉喪服,各司其職,墓地不要隨葬金銀珠寶;其次,他對曹丕說:「死而有靈,子修詢問為父其母安在,為父將何辭以答?」表現出了深切懷念髮妻之情。最後,吩咐妻妾住銅雀台,後世善待之,要求祭祀不用焚香,分香給妻妾,並要求她們學習編鞋賣履,自力更生,後世有評「分香賣履,留戀妻妾」。
可見,除去了英雄或奸臣的身份,曹操是一個平常的塵世中人,無論在人生中表現的何等殘酷,何等英雄,最終都將歸於親情,歸於人類的初心。他臨終前所留下的3項遺言,完全暴露了男人的軟肋。那就是,無論多麼堅強,多麼無情的外表下,天下所有的男兒都有著一顆柔軟溫情的內心,只不過埋藏在塵世種種的紛擾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