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梅林「九廳十八井」:明朝古建築,客家建築藝術文化精華

2020-03-02     大潮汕灣視點

普寧市梅林鎮新樓村,現有一棟明代古建築,客家建築藝術文化的精華 ——「東陽樓九廳十八井」。建築占地面積:包括門坪、池塘等約十三四畝。其結構設計:總體設計分為內、外兩圍正方形,五棟一門進全包圍組合九廳十八井圍屋。








結構是:一個大門進入後,中間是一個中心圍(也叫核心圍、礱宇中心軸屋)。中心圍像一個九宮格形,每格為一個大廳,九格共九個大廳,廳與廳之間有天井隔開,所以九廳之間就有六個大天井。九個廳與側房又緊緊相連。中心圍四周屬正方形的全包圍的外圍組合。中心圍與外圍之間有寬敞的走馬廊連接貫通成一圈,所有的走馬廊地面都用鵝卵小石砌成。一進大門就是一個很寬的走馬廊,也是屋內公共活動的大場地,也叫大天井。內、外圍兩個組合均為正方形設計,後圍左右兩角為兩個大套房,後圍套房中間為十一間無天井的單房。外圍組合的兩側和前門兩旁所有房子均為各自獨立的套房,每個套房都配備有闊口廳、天井、臥房、廚房等,共十八個天井,所以整棟樓就叫做「九廳十八井」。

由於整棟樓外面留有極闊的門坪和跑馬道,樓內的內外圍之間又有很寬的走馬廊,各套房內還設有天井,每間房裡又開有窗戶。中心圍屋雖然九廳與廳旁側屋相連,但它開有正門、側門、窗戶和天井。所以整棟樓無論在通風、採光、排水,還是交通、保衛、管理方面,均布局設計合理巧究。其中屋屋相連,門門相對,體現了「中正、均衡、對稱」的結構格局。整棟樓由花崗岩、泥磚、衫桁和青瓦等結構組合建成。樓內雕樑畫棟,斗拱鳳尾,泥塑彩繪,題字壁畫等工藝也極其精緻。是當時梅林地區唯一棟最輝煌、最負盛名、最高建築藝術文化的佼佼者。

點地、設計、施工、建成是東陽堂地理名師官斗儀(1590-1673),始建於大明萬曆年間約1617年,前後花了7年時間才建成,本想作他的私人祠堂,故入門書「東陽樓」三個字,現為賴姓人居住。這座建築至今已有398多年歷史,至今多部完好,少部短牆片瓦,實屬少見。門口外從前曾立有一人多高的石碑一塊,碑面刻有兩行文字如下:

前建潮鎮惠來營梅林汛左部司廳楊成;

潮鎮惠來營梅林汛古部副分府陳天賜。


























上世紀中葉公社化時,樓內曾住過500多人,至今天還有三戶住主。2003年9月15日《揭陽日報》曾報道過,普寧電視台及《普寧報》記者也曾多次採訪報道。本人攝影於2015年3月1日,見證了古人辛勤的勞動,無限的智慧,傑出的才華,至今保留客家建築藝術文化的精華。










圖文:溫錦盛

來源:高埔家園,普寧客家平台



梅林新樓「九廳十八井」古建築衛星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wU9mXABgx9BqZZITsh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