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同江自駕游。在同江的三江口景區的天然樹林中,有一座赫哲族博物館,可以了解迷人悠久的赫哲族歷史文化。
赫哲族博物館
赫哲族博物館的建築風格,是在赫哲族傳統居住的撮羅子、地窖子基礎上抽象設計出來的圓柱形尖頂式磚瓦結構,特色十足。赫哲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世居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城,語言屬阿爾泰語系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與我國古代東北地區的「肅慎「、「挹婁」、「勿吉」、「女真」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清康熙二年,就是公元1663年,《清聖祖實錄》始見「赫哲」族稱。近、現代赫哲族同其它兄弟民族一起,為開發、建設和保衛祖國東北邊疆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赫哲族博物館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也是我國跨國民族之一,現在生活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赫哲族(俄稱「那乃族」)有一萬餘人,我國境內共有五千餘人(2010年統計),大部分聚居在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八岔、饒河縣四排三個赫哲族鄉,及佳木斯市郊區敖其鎮敖其和撫遠市烏蘇鎮抓吉兩個赫哲族村。
在赫哲族博物館的三層,有幾幅照片,圖文介紹的正是本文要介紹的五個赫哲族聚集地。說來慚愧,我的本次自駕游「虎頭蛇尾」,原計劃是從佳木斯到同江、撫遠。可惜,第一次獨自自駕有點緊張,加上天氣不太好,提前結束回到佳木斯修整了。其實,在幾年前,我和朋友曾自駕過這個路線,就在這裡完整地介紹一下赫哲族的這幾個聚集地吧,希望大家有機會去的時候,別錯過。街津口有釣魚台景區、赫哲族魚展館、壁畫小鎮、別亞灣公園、瞭望觀光塔、綠農玫瑰園等景點可以參觀遊覽。
街津口著名的美女路燈,早在網上看網友說過,一見果然很妖嬈啊。街津口位於黑龍江下游的同江縣境內,距離同江市區東北僅有45公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聚居地。這裡是赫哲族的聚居地,遊客可深入當地人家,領略赫哲族以捕魚為生的特有風俗。被譽為黑龍江的「邊陲名勝」。
這裡是論「行」來賣的,一行10元——50元不等,回家蒸熟後很美味。街津口每到5至10月旅遊旺季,到這裡觀光的遊人眾多。
時間關係,當時沒有走上吊橋體驗一下。關於「街津口」名稱的來歷,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很早以前。江邊住著一個叫街津口的老人。一年夏天,黑龍將所有的魚關押起來,不讓漁民捕撈。老人手持魚叉和黑龍撂斗,扎斷了它的尾巴。黑龍求饒,放回了魚群。從此,老人總是守在江邊。天長日久,變成了石頭。後人將江邊老人站過的山叫街津口山。又叫老頭山。老人住過的地方。起名叫街津口。
八岔赫哲族鄉位於同江市東北部140公里處,同江市轄鄉。位於同江市東北部,約118公里。這裡也是同江去往撫遠的必經之地。在八岔赫哲族鄉,你可以參觀遊玩烏日貢廣場、天賜湖公園、船塢休閒廣場,體驗網灘撲魚和探秘二道江赫哲族部落等。
八岔赫哲族鄉祭江活動現場。由古老神秘的薩滿祭祀拉開帷幕。薩滿在貢桌前雙目緊閉、扭晃銅鈴,不時揚起手擊響神鼓,哼唱神調。古老的赫哲人相信這獨特的薩滿舞能與神明溝通——向赫哲族古老的神靈虔誠祈禱,祈求「恩都力」賜予赫哲人生存的資源。
抓吉赫哲族村,位於黑龍江省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位於烏蘇里江西岸,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隔江相望。抓吉赫哲族居民有著悠久的歷史,多年來他們沿襲著自己的生活習慣,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居住,從事漁獵生產。
四排赫哲族鄉位於饒河縣東北烏蘇里江西畔,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距縣城21.5公里,是一個富庶美麗的地方,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政通人和、埠豐民安。
四排赫哲族風情園
四排赫哲族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四排赫哲族興環境優美,風景秀麗。以民族歷史文化為底蘊,以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依託的民族旅遊業蓬勃興起,建設了四排赫哲族風景區,國家領導人為風景區題寫了區名。風景區內,建有民族風情園,展覽館等景點,開闢了生態游、風情游、邊境游等多條旅遊線路。在這裡,可以觀賞異國風光、暢遊烏蘇里江、垂釣大雁湖、徜徉馬場島、品嘗「江水燉江魚」,體會赫哲風情。
風情園裡的撮羅子
「撮羅子」就是「用木桿搭起的尖頂屋」,是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東北狩獵和游牧民族的一種圓錐形「房子」。木桿搭起的只是「屋架」,按照季節的不同,分別用樺樹皮、草帘子和犴、狍等獸皮,做成自上而下一層壓一層的圍子,綁在木桿上,門帘則夏用草或樹條編,冬用狍皮做成。
四排赫哲族風情園就在烏蘇里江邊,可一覽烏蘇里江風采。
最後說說這個佳木斯的敖其鎮,就在佳木斯市區以西20公里處,這兩年頻繁出差到佳木斯,恰恰這裡沒有去,趕緊要補上這一課。敖其鎮赫哲族村建制於1984年,是目前我國比較完整的四個赫哲族集居地之一,全國現有赫哲族4000餘人中,敖其鎮赫哲族就占十分之一。境內有三塊巨石拔地而起、巍峨壯觀,相傳為宋末時期北遼元帥金兀朮的點將台。村南有抗聯密營遺址,現保存完好;村東附近有東北抗聯紀念碑,每年都吸引著眾多人士前來瞻仰;村西有古火山遺址,有非常壯觀的火山岩地貌。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赫哲族人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漁獵文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為人類文化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希望大家有機會來「大山大水」的北疆來走走,定會不虛此行。
待續,旅行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