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店有個房家藝術村!有人說這裡是淄博的798……

2019-10-25   淄博二三事

印象

穿過一條小小的花道,然後向店門口慵懶的花貓打個招呼,再停下腳步看一會水中嬉戲的金魚,仿佛美好在這裡開啟。如果有時間,或許可以到植物園西門對過的房家藝術村,去感受頗有些文藝氣息的春的萬物復甦,夏的樹影斑駁、秋的涼風習習與冬的銀裝素裹。

如果白天走進房家藝術村,也許覺得它是靜謐的、恬淡的。婚紗店的攝影師帶著相機與祝福出了外景,後廚忙碌的夢火塘也不會飄出夜晚獨有的裊裊煙火氣,至於那個公司外形長得特別像酒吧的糧匠,也只有在中午和下班時分,才能知道原來這是個餐飲公司;還有在睡夢中沒有醒來的西街走廊以及在工作室中忙忙碌碌敲著鍵盤的我們。

但若是等到夜晚,仿佛整個藝術村都活躍了起來。西街走廊與Coco酒吧偷偷地開了門迎接著這座城市的「夜行者」;鼓手敲擊著堅貝鼓,鼓點與歡笑聲彙集在一起,奏出夜晚的樂章;還有那些不知名的食物香氣,也能在你走一圈之後知道是從哪家飄出來的;也許,晚歸的攝影師會偶爾心血來潮,用相機記錄下這夜晚。

在城市裡,或許很少有像房家藝術村這樣更令人心動的地方了。而從這裡剛剛誕生之時,或許就註定了會為淄博帶來一個如此多彩的空間。

往事

房家藝術村1號大院,這裡偏安於淄博這座城市很不起眼的角落,往東隔著玉龍河和世紀路,往北是火車道,往南是幾個規模不大的小區,不熟悉的人要仔細尋半天才能找的到。

這裡的規模不大,只有區區十七八畝土地;這裡的道路略顯狹窄,有的路面還有些顛簸不平;這裡的建築非常的普通,一路走來,沿街的商鋪已經陳舊,有的是八九十年代的平房,有的是農村的院子;而沿著玉龍河道旁的綠化帶北行,繼續北行,轉角處到了一號大院,便是眼前一亮的感覺了。

就是這個偏安在淄博城市角落裡的房家藝術村,竟頗有些北京798的味道。這裡聚集了一批從事藝術行業的工作室、文化創意公司和餐飲店坊,集結了一群有夢、有趣有情懷的人,這裡的人們習慣把這裡稱之為「大院」,一種溢著老街坊的感覺的稱呼,親切而自然。

房家藝術村1號大院的前身是一片舊工廠區。2010年前後,因為產業逐漸衰落,廠區轉型成了大勢所趨。2013年,幾個文藝工作者來到此處改造了廢棄的倉庫作為個人工作室,漸漸使整個園區文化藝術村初具雛形,彼時,這裡還聚集了一大批酒吧和特色餐飲,一時間成為淄博的時尚潮流打卡地,小資、文藝、個性、潮流,房家藝術村的標籤由此確認,一直延續到現在。

建築

小資和文藝的標籤,得益於建築的獨特個性。

房家藝術村的建築,一部分是舊廠房改造,一部分是農家院改造,還有一部分是陸陸續續私家定製,大院裡的大部分建築,都是經營者根據自己的想法和需要進行建築的設計和施工,因此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建築結構、立面和造型,幾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風格,人在其中,頗有些一步一景的趣味。

當建築成了一道道風景,整個大院便有了抹不去的亮色。獨特的造型,總能驀地躍進人的視界。

有帶外庭院的,辦公室窗外的柿子樹下,紅色的鸚鵡說個不停。有內庭院的,面積不大的一方院子,滿滿的愜意隨處可拾。還有二樓帶平台的,似一處難得的空中花園,別有一番風景。

業態

空間與建築之美,匹配的是業態的多樣豐富和創意生機。

大院裡,既有人數近300人的公司,也有兩層樓三間房的工作室,更有十平米左右的文藝小店。有意思的是,大院裡的諸家都一個很讓人記得住的名字,而名字本身,也成了一道道風景。有時候轉角遇到的,是會心一笑的創意:以為是一家烘培作坊的叫猴麵包的店,其實經營的是非洲鼓培訓;名叫「鐵公雞」的餐飲店,是地道的內蒙鐵鍋燉。

目的性消費的業態,這是大院裡經營業戶的普通特性。目前經營的業態包括特色餐飲類、藝術培訓類、文化與廣告設計、空間設計類、文旅休閒類、婚慶攝影類,這些都是目的性消費很強的業態,口碑相傳、老客戶重複性消費和圈層銷售,是大院很多經營者的生存和發展之道。

附: 一號大院公司名錄

動線

如果說大院有些北京798的味道,但或許只是一些美好的願望而已。不大的占地規模,不多的經營者數量,不強勢的入駐品牌,使得大院不可能真正有798的端莊大氣、大家風範,她更像是藏在深閨之處的小家碧玉,精緻而靈動,愜意而優雅,用不一樣的形式點綴在這座城市之間。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裡不是沿街房,但涵蓋了許多創意餐飲小店;這裡不是寫字樓,但不乏商務辦公的公司;這裡不是商務聚集區,卻也有賓館旅社——這些看似不怎麼搭配的業態融到一起,倒也毫無違和感。

與建築的豐富性不同的是,大院的動線非常簡單,兩縱三橫回字形閉環,東西兩側經營戶的門全部朝院內開,中區的幾棟建築面積較大坐鎮中場;這樣的動線排列一方面使院內建築擁有了很強的獨立性,保證了業態之間互不干擾;同時用最簡單的方式將建築規整的串聯在一起,保持了規範和統一性。筆者以為,這樣的動線,其實非常適合這種規模不大、地形相對方正的地塊,現在很多園區的規劃設計,動輒追求規劃複雜動線,卻未必有這樣的合理和實用。

房家藝術村1號大院的門口,掛著「新階層人士聯絡站」的導視牌,或許是大院經營者的最好標籤。

而「大院」這兩個字,或許很少再有地方有這樣的稱呼了。如果說,我願意把這裡看作是一個商業體,看他的建築業態和動線;但更願意把他視為淄博的798,因為,一座城市,其實需要一點這樣的文藝范兒,哪怕只有區區的三五十畝地兒……

(本文數據由山東三千甲傳播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