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溫和地說:"寶貝,過來吃飯啦!"
孩子搖了搖頭說:"不要。"
父母溫和地說:"寶貝,趕緊把玩具放下吧,早點洗洗睡吧。"
孩子繼續把弄著手裡的玩具,搖了搖頭說:"不要。"
父母溫和地說:"寶貝,天氣涼,穿上一件外套吧!"
......
這種事情經常發生,然而,父母多對這種事情感覺到無力。孩子總是唱反調,很多父母一開始都有耐心,努力地與孩子講大道理,希望孩子能夠懂事一點。
但是,和孩子將大道理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如果換一種粗暴一點的方式對待孩子唱反調的行為,孩子的情緒可能會變得更加暴躁。
其實,父母也不用那麼擔心,孩子總愛唱反調,是因為孩子正處於執拗敏感期,而執拗敏感期幾乎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時期。
面對孩子唱反調的事情,父母常持反對態度
執拗敏感期的現象多出於3-4歲的孩子,雖然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一個執拗敏感期,但是大多父母都不知道執拗敏感期這個概念。所以,面對孩子經常對著自己唱反調,父母常持有反對意見。
一般來說,父母有以下兩種態度:
- 擔心孩子叛逆
孩子與父母唱反調時,大多父母會認為這是孩子叛逆的一個表現。在父母的認知里,孩子的叛逆應該出現在青春期才對,但是孩子竟然就在3、4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叛逆的情況,父母擔心孩子叛逆的狀態會一直維持下去。
於是,父母會給孩子講很多大道理,希望能夠將孩子拉回正常的軌道。
- 孩子疏於管教
除了擔心孩子叛逆之外,父母覺得孩子唱反調的表現正是自己疏於管教的原因。大部分媽媽在孩子大了一些之後,就會重新復出工作。這時,父母要忙於工作,自然會對孩子有些疏忽。
當父母陪伴在孩子身邊時,父母會花更多的精力引導孩子、教育孩子。而當其他人比如說老人、保姆、護工照顧孩子時,他們更多的是在照顧孩子的感受,關注孩子的外在需求,比如說吃飽了沒,渴了嗎,穿暖了嗎......
這樣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周圍人都是圍著自己轉的,不能命令自己,包括父母。
處於執拗敏感期,孩子唱反調正是成長的表現
不只是孩子,當父母是孩子的時候,父母也會經歷執拗敏感期。處於執拗敏感期,父母也會像孩子一樣,總是和自己的父母唱反調。
事實上,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總是唱反調反而是孩子成長的表現。孩子的唱反調錶明了孩子的某種意識正在提升。
那麼,具體是哪三種意識呢?
- 自我意識提升
進入執拗敏感期之前,孩子對父母和周圍人的要求是千依百順的,這是因為
此時孩子的大腦還沒有自我意識,孩子的意識是被周圍人牽動。
當孩子出現自我意識的時候,孩子就不再一味地聽從父母的指令,他會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按照自己的意識去做事情。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轉變是很正常的,但是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轉變卻帶上了另外一種含義。父母習慣孩子依賴著自己,並不習慣孩子突然就開始反抗自己了。
孩子自我意識的提升表現在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意識都提升了,孩子的腦海中建立了對自己和他人初步的判斷和評價。
- "物權"意識提升
當孩子和同齡的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孩子物權會顯示出來。當其他孩子搶了孩子的玩具,孩子會表現地特別生氣,甚至會出現過激的行為。
這是因為,在執拗敏感期,孩子的"物權"意識會有一定提升。孩子認為,玩具是自己的,自己有權利決定到底要不要給別人。如果其他孩子私下搶走了孩子的玩具,孩子就會很生氣。
然而,在父母看來,孩子的反應過激了。對於一個物權開始出現的孩子,"禮讓""謙讓"這個美德是很難出現在孩子的身上。有"物權"意識的孩子比較"自我",他們很直接地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想法,絕對不會讓自己受到一絲委屈。
- 表達意識提升
以前,父母叫孩子去吃飯睡覺的時候,孩子要不就是沒有什麼反應,要不就是想說什麼但是說不出來。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提升。特別是到了執拗敏感期,孩子表達自我的意識會大大提升。
表面上看,孩子的"不要"是一種唱反調的表現,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表達自我意識的體現。孩子不再是一個任人擺布的玩偶,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還會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引導唱反調的孩子,父母要有耐心
當孩子處於執拗敏感期的時候,孩子的唱反調是一個正常的表現,而且適當的唱反調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意識。但是,當孩子過分強調自我,孩子就會變得叛逆和目中無人。
所以,父母還是要有一定的耐心去引導孩子。
那麼,當孩子唱反調時,父母應該怎麼去引導呢?
- 用遊戲代替命令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會有提升,孩子最不喜歡聽到命令。一聽到
命令,孩子就會條件反射地拒絕。所以,父母在與孩子對話的過程中,要儘量避免命令性語言的出現。
父母可以用遊戲代替命令,比如說,到點了孩子要去睡覺了。這時,父母不能直接命令地說:"寶貝,你趕緊上床睡覺!"孩子聽了會不高興。父母可以這樣說:"寶貝,你要不要聽故事,你躺到床上,媽媽給你講故事好不好?"
孩子聽到這句話,會把注意力放在"講故事"上面,而不是"躺到床上"。
- 給予孩子多個選擇
有這樣一個故事:街上建有一個可口可樂的飲料販賣機,這台機器平均每天大約販賣100瓶左右;這天,百事可樂在這台可口可樂飲料販賣機旁建了一個百事可樂的飲料販賣機。
很多人以為可口可樂銷量會下降,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下降。相反,兩者的銷量都上漲了很多。
這是因為,人們看到這兩台機器的時候,會想著,"今天,我要喝哪種飲料呢?",而當人們只看到一台機器的時候,人們想的是,"今天我到底要不要喝飲料呢?"
父母可以將這個故事運用到生活中,當父母叫孩子去吃飯時,父母不要直接說"來吃飯了",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多個選擇,"你今天是要吃土豆還是雞翅啊?"
這樣,當孩子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走到飯桌前,並思考著自己到底是要吃哪一樣食物。
- 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
事實上,孩子的拒絕也是在訴說著孩子的內在需求,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內在需求,孩子就會反抗。
比如說,一位孩子在父母面前總是拒絕父母的關愛,了解了孩子心理的父母才明白,原來孩子是責怪父母經常忙於工作,而忽略了他的感受。看到父母的關愛行為,孩子就會下意識地逃避。
所以,父母不要只停留在表現,而是要通過孩子的拒絕會挖掘孩子說這句話的心理和真實想法,找出孩子的內在需求,然後滿足孩子的願望。父母可以與孩子多多溝通,在溝通中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感受。
面對孩子唱反調,父母不要生氣,應該給予孩子多一些耐心,只有愛和關注才會讓孩子更加快速健康地成長起來!
我是奶嘴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