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減負:說一說古代的作業什麼樣

2019-10-30     大錘說史

最近,一些省份陸續出台進一步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措施,這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一說到減負,這其中的作業強度和作業時間就是大頭,作業要不要留,要留多少,一直是減負過程中反覆被討論的問題之一。

這裡大錘對此就不加敘述和評論了。畢竟咱們是一個講史欄目。不過,正巧,此前有讀者聽友在大錘的節目下面留言說,希望大錘有時間能夠講一講作業的歷史故事。所以本期大錘說史,咱們繼續秉承就著新聞熱點講述歷史故事的傳統,講一段古人做作業的故事

其實古代作業出現的時間非常早,在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代的《禮記》中,就提到過疑似作業的事物。《禮記》裡面說,「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個話就可以近似翻譯成,在老師正常教學的時候,學生要完成課堂作業,老師講課完成之後,學生則要練習家庭作業。有學者認為,「居學」就是家庭作業在古代的名字之一。

那麼在2000多年前的家庭作業都是些什麼內容呢?從《禮記》來看,基本是對應當時的「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門。按照當時古人的設想,課後作業就是要集中精力做一些能夠輔助這六門正經功課進步的內容,比如說了為了學好「樂」,就得在課外多多練習和弦啊演奏啊之類的功夫,要想學好「詩」,就得平時課外多練習歌詠啊比喻啊之類的技術;要想學好「禮」,就離不開課外多多練習日常雜務、應對進退之類。

這麼一看,古代最初的作業,內容還是很寬泛的,雖然目標很明確,但是並沒有一定之規,也沒有進度或者強度的要求,最重要的,《禮記》所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只能說是一家之言,它更多是一種教育思想,而不是強制的規定,也就是說,對於那個時候的古人學生來說,你如果要想學好六藝,給自己漲點真本書,那麼進行課後作業練習,那就是是必須的,甚至可能是練習的越多越好,越長久越好。

但是,這些課外練習的內容,很可能並不是出自老師的強制要求,而且老師也很可能不會向學生布置,更沒有事後的檢查和懲罰機制,更多屬於引導學生們自發自覺進行,主要還是希望好學的學生自己在課後照死里練。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時候的古人作業,有點兒像自學

這種依靠自我來實現的作業,在我國歷史上持續了上百年。大約到了隋唐時代,科舉制度出現以後,作業的功能和形態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因為科舉制度相當於在學問和官職、權力待遇之間構築了一道競爭非常激烈的橋樑,因此科舉制度出現之後,學生們的學習壓力猛增,直接反映就是作業的壓力也加大了,不再像以前那樣憑自覺、憑興趣也沒有人來管了。

這種壓力不僅直接作用到了考科舉的學子身上,甚至也很快就傳導到了學童身上。唐代學童都是要習字的,基本上是每天學習3到5個字,每個字練習30到100遍。這就是每個學童的每日作業。每次由老師寫出今天要學的幾個字的範字,那時候是豎著書寫,一張紙上,通常老師會在每豎行的頂端和中間各寫同一個字的範字,這倆字之間老師留下空白,空白的地方就是學生反覆臨摹範字書寫的作業地帶。

寫完了之後,老師還要檢查,功課寫完的,老師會在作業上面簽字,表示作業完成了。那時候老師寫的是「休」,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老師批改作業時會寫的「閱」。等學童到了高年級以後,學生就不摹字了,改更重的作業——抄書。

從唐代開始雖然已經有了印刷術的應用,但是相對來說印刷術不是給尋常老百姓使用的,學堂子弟要想讀一些書,首先得自己抄。所以抄書也是當時很重要的一個作業。應該說,有了科舉考試的壓力,那時候的學生跟咱們現在的學生,在情感上的壓力實際是共同的

唐代敦煌出土的學郎詩里就有一首很有名的打油詩,詩歌內容是抱怨課業壓力大、希望早點放學,這首詩是這麼說的:「書寫今日了,先生莫嫌遲。明朝是假日,早放學生歸。」這一千多年前的牢騷,可以說跟今天學生的心情是一樣的。

從科舉制度出現於隋唐,經歷宋明發展至鼎盛,到清末被撤銷。在一千多年的歲月里,科舉制度日益完善,同樣其作業發展也日趨複雜和嚴格。

後來陸續增加的作業,比較令人頭痛的有這麼幾個,一個是背誦,古代學習儒家知識講求大量的背誦,而且老師還可能當堂考問,科舉的內容也離不開基礎背誦,因此對於古代學生來說,不背就會撲街,所以不想背也得背,不僅要背而且還要大量的背誦。

另外一個大頭就是寫文章。這個作業一般每月都有幾次,寫完了要給先生進行批改,並且可能會在課堂上講評,因此這個強度也是比較大的,至少絕對不能敷衍了事。這些作業內容在明朝之後八股文興起的時代背景之下,最終異化為死記硬背、強調文章形式框架等機械訓練。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時候的作業已經一定程度上背離了當初《禮記》的初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kjJMW4BMH2_cNUgLr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