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與古為友》讓傳統與現代碰撞。
說唱「瑞思拜」古代詩歌;街舞融進武術精髓;3D列印從古玩、玉雕中尋求雅趣;現代攝影師從水墨畫中找到光影靈感;分子料理又會借鑑什麼傳統文化?
這是一次行走的「對話」。
9月2日,由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五洲傳播中心、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與古為友》上線,聚焦中國傳統文化的尋源與追新,紀錄片探討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共鳴。
傳統文化的傳承,並非一招一式的模仿。《與古為友》從當代視角出發,結合年輕人生活,傳遞出傳統文化從未走遠的理念。
經歷時間考驗的傳統文化,還有哪些等待我們探尋的「寶藏」?
流行與傳統的碰撞
世代相傳的精神、制度、風俗等,稱為傳統;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稱為傳統文化;而流行(流行文化),則是在一段特定時間內興起的,被人所追逐模仿的新穎事物。
現代凝望過去,古代打量今朝。不同於以往文化題材紀錄片對特定歷史的全景展現和詮釋,該片更傾向於讓不同時代發生交流碰撞。
唐詩與搖滾、功夫與街舞、古代文房器物與當代設計……文化融合,創造更多可能。
這裡,不止有文化的借鑑,還有關於傳承的創新。
在紀錄片中,唐詩的優美韻腳啟發著說唱歌手的創作,說唱音樂中引用古詩文的典故,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播,尤其是歌詞中「雙押韻」「單押韻」等可參考古詩詞的韻腳。
武與舞的共同之處,不僅在於需要強健的身體素質,更在於內在的精神力量。詠春的搏鬥與舞蹈的節奏交相輝映,詠春拳一招一式的實踐為街舞動作的設計提供創作思路。
而文玩器物的工匠精神正是當代3D列印缺失的部分,雅趣是時間成本賦予的價值。對蘇州園林的觀察、對玉雕作品創作思路的了解,激發創作者對現代設計更多的靈感。
關照年輕人的審美取向,衝破刻板印象,《與古為友》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詮釋,使之更加靈活、通俗。
個體到整體的古今交互
在城市間穿梭,探尋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紀錄片在每集節目中都設置了一到兩組現代流行文化創作者和傳統文化領域前輩的對照,共同完成文化尋源的旅行。
首期節目中,音樂人陳粒搭檔鮑勃·迪倫詩集的翻譯者、詩人西川,開啟一段探尋唐詩如何影響世界的旅程。
在西川的帶領下,陳粒逐漸理解唐詩的魅力,同時西川也會結合景點為陳粒講解唐詩的歷史。
就像鮮少有人知道,嬉皮士運動與一位隱居詩人有關。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曲家——美國著名搖滾歌手鮑勃·迪倫和他所代表的嬉皮士精神,最早的淵源就來自於唐代詩人寒山。
走過天津、西安、輞川、天台山,從王維到寒山,走進唐詩的世界,還原唐朝詩人的生活方式,感受唐詩中的韻味。寒山作品中的自由精神引人共鳴,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在跨越國界中交織前行。
沒有枯燥的「說教」,紀錄片更多展現的是「老師傅」與年輕人亦師亦友的對話。
當關注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熱衷於功夫後,街舞舞者余衍林決定探索功夫背後的奧秘。
第二期節目中,余衍林在陳勛奇的指導下,體驗了真實打戲的動作設計。
打戲「過了癮」,便去見識真功夫——詠春。與詠春宗師的交流、討教,在余衍林看來,這不僅僅是招式的學習,更多的是對功夫有了深入理解,對詠春拳精神有所領悟。
平等對話的氛圍,讓紀錄片變得更加親近,也展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的態度。
穿越時空的情感表達
傳統未嘗不是一種流行,同樣,流行更像是傳統的再現。
回歸日常生活,回歸普通人視角。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帶領觀眾進入故事講述者口中的世界。故事化敘事更像是講述者的口述日記,突出講述者的個人特徵,同時促使觀眾沉浸其中,與之產生情感共鳴。
西川帶領陳粒走進大興善寺,了解古人作詩的過程。他們從俳句方塊找規律,體會詩句的韻律編排。觀察身邊環境,參考隨身卷子(古人詩歌編排的參考書)和韻律,練習詩歌創作。
詩歌是古代詩人心中的浪漫,「與唐朝的詩人們比起來,大多數現代人的心態,已經不會這樣浪漫了」。
尋找雅趣,為現代設計注入靈魂。第三期節目中,文創設計師陳兵跟隨國畫家夏回,探訪了蘇州的慶元坊;西川同文創設計師賈偉一起參觀了蘇州博物館,觀賞古代文玩;賈偉拜訪了玉雕師楊曦,了解了玉雕作品的背後故事。
隱於市井卻營造出城市山林景觀的國畫院,處處彰顯工匠靈性的文物,基於設計稿反向尋料製作的玉雕,給兩位文創設計師帶來了靈感,「文化的傳承不是一種規範,而是一種思考和嚮往」。在享受科技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用心感受融入到生活中的雅趣。
挖掘傳統文化與普通人生活的共性,《以古為友》模糊傳統與流行的邊界,打破時空的邊界,連接年輕觀眾與傳統文化,讓傳承自然發生。
-END-
輪值主編:彤童
作者:北冥
編輯:思源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