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最完整的戰國古城——石拐後壩障城

2019-07-15   包頭網

 趙長城在包頭境內,約 130 公里,沿線修築了 10 座障城,東起第一座就是後壩障城。我曾經沿著陰山南麓的趙長城一路向東行走,試圖在包頭轄域內發現新障城,但我只看到了位於土右旗水澗溝口的一座突兀屹立的土築烽火台,從這裡長城折向西北進入了險峻的大青山山谷。

後壩古城也是趙長城從水澗溝走出進入石拐區境內的第一座障城。位於石拐後壩火車站北約 1.5 公里處,建築在一條南北走向的土樑上,東依南北走向的趙長城,障城東牆即長城。南北兩山夾持,東西溝壑縱橫,石拐工業園區自古城西北順溝谷向東南延伸。城址呈方形,南北長 95 米,東西寬 92 米,西牆設門,寬 10 米。基寬 10 米,頂寬1~2.5 米,殘高 3~6 米,城內文化層厚約 0.7 米。

第一次走進這座古城已是黃昏。古城雄踞崇山峻岭之間,土牆夯築,城內外是農田,城牆高大,突兀聳立,堅實挺拔,在夕陽下浸潤著歲月的滄桑,顯現著歷史的淡定。古城歷經 2300 多年的風雨剝蝕,能保存得如此完整,我為此而驚嘆,同行的朋友也為此讚嘆不已。


探訪後壩古城

這座古城是包頭市轄域內最古老的古城,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戰國古城,我推測也可能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戰國古障城了。我在城內行走,古城夕照,猶如走進溫馨的臂彎,內心安寧。

為了感受古城滄桑和神秘,解讀古城的未知,我於兩周後帶著友人再次走進了古城,對古城及周邊的古代軍事設施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我感覺後壩古城不是一座孤立的古城,是一個系統的、相關聯的軍事布局。

古城東牆是南北走向的趙北長城。古城北邊長城清晰,殘高 1~2米,城牆上修建了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古城南邊長城斷斷續續,一直伸入蒼茫的群山之中。古城南北約一公里的山丘上,各有一座烽火台遺址,但被高壓線塔和通信塔侵占了,曾經的建築構件和陶器殘片丟棄在周邊。

沿長城向南行走,在城牆下發現了一個神秘石洞。洞口狹小,條狀石塊砌成。為了探其究竟,同行的胡云暉先生不顧大家勸阻縮身鑽了進去,並在裡邊拍了照片。據他觀察,洞很深,石條砌頂,再往裡爬有點害怕,急忙鑽了出來。我們很佩服他的膽量和執著精神,大家一片歡呼。

從山洞南下約 300 米,即是溝谷。我感覺長城在此應該有一軍事設施駐守,望著前面一片台地便走了下去。不出我所料,這裡發現了一片生活遺址,也可能是一座古障城,繩紋瓦片隨處可見,我還撿拾到一把石斧。海斌說可能是戰國遺址,也可能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但文物普查沒有發現和記載。如果證實,也算我們的一個貢獻了。

我們行走古城北邊的長城。古城往北約一公里處,長城突然由正北折向了西北行,在這裡長城的走向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此可以推斷當年趙國的勢力範圍不再向正北延伸,而是向西北拓展了。在這個拐彎處,趙國的軍事家們是何等的戰略考量,是什麼因素,或者說當時發生了什麼情況使其勢力不能再向正北發展,而是折向西北。這裡發生了什麼事件,有過什麼樣的爭論,有過怎樣的故事,文獻沒有記載,我不能妄加推斷,但我認為,這個決定絕不是隨意而為,涉及到疆域,這應該是一個重大的軍事和政治的戰略考量。



後壩古城

那麼,如何保證這樣一個戰略決策的順利實施,雄才偉略的趙武靈王以及前線指揮者們,在這個轉折處修建了後壩古城以及相應的軍事工事,並在長城西去約 3 公里處又修築了一座障城和烽燧,現在被稱作克爾瑪古城和烽燧。後壩古城與克爾瑪古城形成軍事犄角之勢,堅守著這塊趙國三角要地。

現在,克爾瑪古城旁邊,石拐區修建了「胡服騎射文化廣場」,以弘揚長城歷史文化,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改革者趙武靈王和偉大的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廣場北側趙長城遺址蜿蜒東西,穿行溝谷,展示著歷史滄桑。旁邊一塊石碑記載了兩千多年前趙長城和胡服騎射的歷史。

行走了古城與長城,大家還不夠盡興,看見一廢棄的村落,便鑽了進去,撿拾到了丟棄的瓷缸、薅鋤、油鎏等民間生活用具。不覺小雨淅淅瀝瀝,便乘興而歸,途中請酌小酒一杯。

來源:老方帶你游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