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茂草原城池集群的重要城堡——大蘇吉古城

2019-08-24   包頭網

有朋友問我,行走了達茂旗那麼多古蹟,怎麼看待古代達茂草原。

我說,古代至少在金元時期,這片草原比現在重要,比現在繁華。我把這種感覺說給朋友們聽,大家普遍認為:確實如此。

在這片草原上,先後生活過匈奴、鮮卑、柔然、敕勒、突厥、回紇、汪古、蒙古等諸多草原民族。這些相繼或同時出現的游牧民族,像鷹一樣從這片草原歷史的天空掠過,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蹟,零落於荒野蔓草之間,述說著曾經的輝煌與繁榮。

這片草原,也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以及各民族之間政權爭奪的焦點,秦漢和匈奴、北魏和柔然、隋唐和突厥之爭都曾以這裡為主戰場。漢長城蜿蜒於草原深處;北魏長城、金代界壕長龍臥野;鐵山演繹了唐帝國與突厥決勝之戰。

金元時期,汪古部經略這片草原百年,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遺存和故事。汪古部領地內城堡之多,分布之密是空前的。僅在達茂旗境內就形成了十多座城市或城堡組成的城池集群。這些城市或城堡是位於百靈廟鎮的敖倫蘇木古城;位於達爾罕蘇木的安答堡子古城、好伊爾呼圖格古城;位於石寶鎮大蘇吉古城、山城壕古城;位於希拉穆仁鎮烏蘭圖克古城、德里森呼圖克古城、城梁古城、查干好老古城;位於明安鎮的超繞格圖古城等。



大蘇吉古城

這 10 座古城中,邊長在五百米以上的大城有 3 座,分別是敖倫蘇木古城、安答堡子古城、大蘇吉古城。其餘 7 座邊長在百米以上或五百米以下。

汪古部的城池有嚴格的等級,邊長約千米的為首府或州城,邊長約五百米的為縣城,邊長為百米的多為軍事要塞。

這些城市建設都是經過規劃和選擇的,考慮政治、軍事、商貿等功能布局,非隨意而為,大城多修建在河畔或湖邊的交通要道之處。城的四角設有角樓,城牆外有馬面,重要的城門加築瓮城,在城牆外有的設有城壕,這些都是為了加強防禦功能修建的,突出了古城的軍事功能。

城堡結構經過精心規劃建設,充分考慮衙署、街道、作坊、集市、寺廟等,布局合理。

行走在古城的廢墟,那些曾經高大的城牆,那些猶存的街巷,那些散落的精美瓷片,那些遍布的石制農具,猶可感受到當年的人流如織,繁華似錦;感受到當年汪古部領地內社會安定、經濟昌盛、文化繁榮。

但是對於這樣一個曾經的繁榮盛世的歷史遺存,我們僅知道有汪古部首府和政治文化中心敖倫蘇木古城,其他十餘座具備規模的古城被遺忘在了歷史的長河。

敖倫蘇木古城為汪古部首府,安答堡子為重要邊堡,曾是汪古部早期政治中心。大蘇吉古城為邊長 560 米的方形大城,卻被人們遺忘了,它的功能是什麼呢,有過什麼樣的故事呢。

達茂草原上曾經的輝煌與繁榮,得益於這片草原的水草肥美,得益於艾不蓋河以及艾不蓋河流域的支系河流對這片草原的滋養。大蘇吉古城坐落在艾不蓋河最大的支流聚寶河流域的上游。河源與希拉穆仁河連接,四座軍事要塞鎮守。

大蘇吉古城有城壕兩道,壕中曾經注水,水從聚寶河引來,形成護城河。城牆高約 4 米,東西兩側各設一門,城牆外側有馬面,北牆馬面4 個,西牆有 5 個,南牆有 6 個,東牆的馬面看不清了。城四角各有一角樓遺址。從古城設施看,城的防禦措施是十分堅固的。城內街道依然清晰,建築已成廢墟,荒草覆蓋,有獸面紋瓦當,垂唇板瓦等建築材料,還有較多的白釉瓷器片及缸片等日常用具遺物。

對這樣一座建築堅固,結構完整,遺物眾多的古城,沒有人提及,研究也很少。只是在蓋山林先生所著的《陰山汪古》一書認為: 「從古城防禦之固,及其所處位置推之,似應即金末元初的烏沙堡。」

烏沙堡一直是金人防禦蒙古的重要戍堡。扼守著蒙古南下的咽喉地段,有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不僅如此,它還是西京的屏障,蒙古軍只要突破烏沙堡,就可向南越過長城,直臨西京。1211 年(太祖六年,金衛紹王大安三年)成吉思汗伐金,破烏沙堡,長驅南下,勢如破竹,才七天就抵達西京,兵臨城下。 烏沙堡之戰的勝利,使蒙古軍士氣大振,而金軍則是不戰而逃,一退再退。

儘管對於烏沙堡的具體地點有許多爭論和觀點,但大蘇吉古城的建築規模之大,地理位置之重要,城防工事之堅固,城內遺存之豐富,需關注和研究,並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