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顱腦CT那三個窗
人體各組織結構不同,對X線衰減各異,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不同CT值來鑑別組織的性質。
空氣對X線的吸收為0,故空氣的CT值為-1000;骨組織的X線衰減是水的2-4倍,CT值為+1000;水的CT值為0。
顱腦CT常用的三個窗(圖A-C):
- 圖A:骨窗(the bone window)
- 圖B:腦窗(the brain window)
- 圖C:血窗(the blood window)
圖A:骨窗;主要用於明確骨折、竇腔病變、顱內積氣。
圖B:腦窗;可清晰顯示灰白質,可發現中風的早期徵象或其他導致腦水腫等表現的病變。
圖C:血窗;更利於顯示硬膜下或顱內出血。
本例表現:骨窗示:右頂骨骨折;三個窗均示:軟組織水腫並皮下積氣;血窗:少量硬膜下血腫。
二
應注意的常見偽影
射線硬化偽影
BEAM-HARDENING ARTEFACT
常見於顱腦基底部及後顱窩
容積平均偽影
VOLUME-AVERAGING ARTIFACT
層厚較大時,可導致血液密度表現,在腦基底部較典型,易發生在眼眶上方額葉。
本例表現:四腦室囊性病變導致梗阻性腦積水。
三
顱腦斷層常用基線
Reid基線(REL):
- 為外耳道中點至眶下緣的連線。頭部橫斷層標本的製作多以此線為準,冠狀斷層標本的製作基線與此線垂直。
眶耳線(OML)或眥耳線(CML):
- 為外耳道中點與外眥的連線。顱腦軸位掃描(橫斷層掃描)多以此線為基線。
上眶耳線(SML):
- 為外耳道中點與眶上緣中點的連線,經該線的平面約與顱底平面一致,有利於顯示顱後窩結構及減少顱骨偽影。
四
正常解剖
1顱底層面眥耳線層面
- 顱前窩底部:眼眶,眼球,篩竇,蝶竇,前床突等。
- 顱中窩:前界---蝶骨;後界---顳骨岩部(岩骨);內緣---海綿竇及垂體窩;外緣---顳骨,窩內為顳葉,其內側為海馬回。
- 顱後窩:前緣---岩骨;後緣---枕骨;鞍背後方---腦橋前池,向兩側延伸為腦橋小腦角池。
- 第四腦室:位於顱後窩中線上,後面緊鄰小腦蚓部,其兩側為小腦扁桃體。
- 延髓、腦橋:位於第四腦室前。
2鞍上池層面
- 顱前窩:顳葉。
- 鞍上池:在垂體窩上方,位於兩側顱中窩之間,前界為顳葉直回,側方位顳葉海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連於縱裂池,兩外側角連於外側裂池,兩後外側角延續於環池,第六個角位於後緣中間,是角間池。鞍上池邊緣為大腦動脈環,池內前部常可見「v」字型視交叉。
- 顱後窩:四腦室或四疊體池。
3第三腦室下部層面
顯示側腦室前角的下部:
- 前方---額葉;外側---尾狀核頭部;後方中線處---第三腦室,其兩側連接丘腦。
顱後窩:
- 「Y」字形或「V」字形的小腦幕,幕下結構在內側(小腦上蚓部),幕上結構在外側(枕葉)。
四疊體池:
- 位於小腦蚓部前方。
4第三腦室上部層面
- 基底核、丘腦。
- 內囊前腳(前肢);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
- 內囊膝部和後腳(後肢):位於豆狀核(由外側的殼核和內側的蒼白球組成)及丘腦之間。
- 殼核的外側:外囊、屏狀核、最外囊、島葉(腦島)。
- 四疊體池:兩側枕葉之間,池內有松果體,向前與第三腦室連接。
基底節(基底核):
- 埋藏在兩側大腦半球深部的灰質核團,是組成錐體外系的主要結構。
基底節區: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節、黑質、紅核、及其周圍白質區域。
- 內囊:位於丘腦、尾狀核、豆狀核之間的白質區,是由上、下行的傳導束密集而成。分為三部分:前肢、膝部、後肢。膝部由皮質腦幹束;後肢有皮質脊髓束、丘腦皮質束、聽輻射和視輻射。
- 外囊:是位於屏狀核和豆狀核之間的白質帶,主要由島葉發出的皮質被蓋纖維組成
5側腦室體部層面
由額、顳、枕葉構成,兩側側腦室體部之間為透明隔,外側為尾狀核和體部。側腦室后角(枕角)可不對稱,室內可見脈絡叢鈣化。中線處可見大腦縱裂池和大腦鐮。
6側腦室上部層面
內側壁側腦室體部被胼胝體分開,側腦室體部的外方為頂葉,頂枕溝及中央溝將大腦為為額、頂、枕葉。
7大腦皮質下部層面(半卵圓中心層面)
在胼胝體和側腦室上方,大腦鐮自前向後貫穿中線。白質部分為半卵圓中心,額葉範圍縮小,頂葉所占比例擴大,枕葉基本消失。
- 半卵圓中心:位於胼胝體上方,由左右大腦半球髓質形成的有髓纖維,對稱位於大腦鐮兩側區域。
8大腦皮質上部層面(半卵圓區上部層面)
已近顱頂,大腦鐮清晰可見,其旁的腦灰質和腦溝十分清楚。頂葉較小,額葉較小。
- 放射冠:是內囊到大腦皮質間的放射狀纖維白質。
五
急診影像示例
1顱骨骨折
額骨骨折:左側額竇內外側壁骨折
左側顳骨骨折
2硬膜外血腫
硬膜外血腫、顱內積氣(提示骨折)
硬膜外血腫(凸透鏡樣;可有或無顱骨骨折)。
3硬膜下血腫
右側硬膜下血腫(急性-高密度,慢性-低密度);
右側大腦水腫,中線結構移位
(小腦幕下)硬膜下血腫
(大腦鐮左側)硬膜下血腫:
可見輕度占位效應
左側硬膜下血腫:
呈等密度,有占位效應,中線結構移位。
雙側亞急性硬膜下血腫:
左側可見急性出血,雙側占位效應平衡,
中線結構無移位
雙側等密度硬膜下血腫
4蛛網膜下腔出血
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溝、腦池內可見高密度影
額葉及顳葉腦挫傷:
腦出血並周圍水腫,可隨時間擴大,
導致占位效應及腦疝。
由於受周圍骨質影響,腦基底部挫傷容易遺漏。
頭部槍傷:
可見子彈軌跡,穿越大腦中線,
其毀滅性後果導致:
側腦室積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積水(側腦室顳角擴大),
小腦幕疝(腦幹周圍基底池消失或不對稱)
動脈瘤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室積血、非交通性腦積水
與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不同,動脈瘤破裂導致的SAH常不累及大腦凸面,而位於基底池附近。腦動脈瘤常位於鞍上池的Willis環血管。
A:四腦室積血;B:中腦導水管、環池、右側側腦室顳角積血,前交通動脈處(動脈瘤好發位置)出血密度較高;C:三腦室積血;D-F:側腦室積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液代替了腦脊液)。
5高血壓性腦出血
高血壓性腦出血:
- 自發性出血;
- 繼發於長期高血壓及慢性血管病;
- 常見於基底節區、丘腦、腦橋、小腦。
A:占位效應,相鄰腦溝、腦池消失;F:腦出血破入四腦室。
鉤回疝:
是當代償機制不能適應占位性病變時的結果。
基底節區大量高血壓性腦出血,破入腦室及蛛網膜下腔,周圍水腫,腦幹周圍空間消失;腦幹出血、腦積水。
6腦梗死
缺血性腦卒中
- 早期:腦水腫,灰白質分界模糊,腦溝消失;
- 中期:病變區域密度減低;
- 晚期:腦實質體積縮小。
A:陳舊性腦梗死,右枕葉體積縮小;B:左枕葉急性腦梗死,灰白質分界模糊,腦溝消失;另一患者:C、D:亞急性期腦梗死,低密度,無明顯占位效應。
左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腦梗死(亞急性期):
低密度,輕度水腫
缺血性腦卒中發作2-4天時,占位效應最明顯。
7腦積水
腦積水,並腦室分流
8占位性病變
急診患者的症狀大多由於病變的占位效應所引起。能引起腦水腫及占位效應的病變有:原發腫瘤或轉移瘤,血管畸形,炎性病變(弓形蟲、腦膿腫)。
本例:腫瘤密度較高,鄰近大腦鐮,周圍可見大片低密度水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