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覺得教育拼的是資源和時間,所以就會得出農村教育不如城市的結論。
而清華北大更是中國最好的兩個大學,像廣西楊晨煜和上海武亦姝進入清華大學其實當時都產生過類似這種討論。
可是,事實上卻有這樣一位山區的孩子,每天都會種地喂豬,卻以710分的高分被清華毫無爭議地錄取,顯然,在資源和時間之外,一定還有其他更為重要的東西。
他叫孫宜林,來自河南,那時世代為務農為生。現在很多討論的人看重資源,其實古代有很多名人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很多名人成名後也是一直以「耕讀傳家」而自豪。
這個傳統現在是越來越少見了,現在孫宜林很好地重現了這一點。像很多農村家庭一樣,父母對孩子的預期是鯉魚跳龍門,能夠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人生,
為此孫宜林父母雖然文化水平低但還是為兒子訂了嚴格的學習計劃。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的情況是,父母讓孩子往東,說我是為你好,孩子的反應是偏往西,說不要你們這樣對我好,我要過我自己的生活。
現在面對父母的預期,孫宜林是怎樣做的呢?我們說,要看人品,一定要在成功之後。
孫宜林在考上清華的暑假裡,他做了什麼?
寒窗十年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之後,一般人馬上想到的就是一日看盡長安花,應該到這個廣闊的世界去看看,
當然,也有人說,要趕緊去把車給學了,這個技能越早學習越好……然而,孫宜林的想法不是這樣的,
他想的是,以前因為父母希望自己考個好大學,所以干農活會影響學習時間會被母親埋怨,而現在終於解放了,自己可以開開心心、全心全意地為父母下地幹活了。
我們讀了那麼多年書,都知道那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可在實際生活中,有多少家長願意讓孩子去掃地,尤其是在面對高考的時候?
又有多少孩子,願意把自己的時間用在家務用在父母感恩上。而事實上,「掃地掃屋角,洗耳洗耳根」,家務事特別能夠培養出一個人的耐心、毅力與責任感。
我們可以想像,孫宜林在做家務的時候,升起的那種自豪感,會更加幫助他在學習時大大提升效率與能力。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學習秘訣千千萬,說至底,就一個「誠」字。孫宜林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學習的好壞不僅僅看時間看資源,更要看自己的那顆心。
一直以主動的心態來學習,來做事,來做人,那麼不僅僅是高考,相信他在未來的人生的大路上也能繼續這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我是「龔老師說教育」,專注教育,分享教育故事,歡迎關注!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