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花椒撬開致富門

2019-07-18   宜賓日報

村民們正在山坡上忙著下枝、摘椒。

7月,正是花椒成熟採收的季節,在宜賓市敘州區古羅鎮漫山遍野的花椒樹上掛滿了青綠色的花椒,處處可見成群結隊的男女老少在山坡上忙著下枝、摘椒、裝框……熱鬧不已。

可在幾年前,場景卻並非如此。古羅鎮地處敘州區北部,屬淺丘地帶,泥夾石的土地不便於耕種,以致傳統農業也收益不高,貧困發生率3.3%,貧困人口1159人,產業發展一直是橫在村民脫貧致富面前的一道坎。

標準脈 找准路 小小花椒助脫貧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關鍵。為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自2015年起,該鎮黨委政府經過多方實地考察,先後到自貢榮縣、宜賓江安縣等多地考察學習,通過土壤成分檢測、市場潛力分析、銷售出路、投產產值等方面充分論證,最終確定發展花椒產業,而貧困戶就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實踐者。

「花椒樹渾身都是寶,是我們老百姓的『發財樹』,你別看花椒小,它帶給我們的可是一筆大大的財富。」說起花椒,普崗村貧困戶周仁高對記者拉開了話匣子。

因為一場車禍,導致頭部殘疾,讓他原本平淡的生活陷入困境,妻子又被檢查出甲亢病,更是雪上加霜,整個家庭生活困難,但他卻從未放棄自己的生活。後來在黨委政府和專業合作社的的大力支持,2016年,他把家中的5畝多土地全部種上了花椒。

「去年,我家的5畝多花椒初投產,採收了2400多斤花椒,總收入15600餘元,全家走上了脫貧的道路。」樂觀的周仁高介紹,今年,花椒進入了盛產期,已採收4800多斤,按市場價5.2元每斤,總收入近3萬元。種花椒,不僅拔掉窮根,更有自信走上致富道路。

據了解,目前,古羅鎮已有7個村發展花椒產業,種植面積超過1.5萬畝,實現179戶494人「摘帽」。

零投入 零風險 回鄉能致富

「脫貧只是第一步,致富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古羅鎮副鎮長陳俊名告訴記者,產業助脫貧,產業還必須讓村民致富,這就必須要有讓村民富起來的利益鏈,要有專業的團隊進行指導,要有那麼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起到帶動作用。所以,在黨委政府的指導下,佑普花椒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

據了解,佑普花椒專業合作社與農戶採取的是「雙零」和「雙收益」合作模式。專合社全程免費提供種苗及技術指導,農戶種植零投入,獲利總收益的85%,專合社獲15%。同時專合社負責花椒保底價兜底回收(花椒低於保底價時按保底價2.5元/斤回收,高於保底價時按市場價收購),面對市場零風險。

「不投入就能開干,我一下就栽種了30畝花椒,今年有14畝投產進入豐產期。」三元村致富帶頭人候家洪一邊在自己地里採摘花椒,一邊高興地說,之前自己在外打工,收入不高,還得把老人和孩子留在老家,2017年知道村裡號召種花椒,就毅然回家踏上了花椒致富路。

據候家洪介紹,花椒的畝產現在能達到1000斤,按現在的市場價,扣除請人採摘1元每斤的工錢和400元每畝的管理費,每畝自己能掙3800元,總收入5萬餘元,預計明年進入盛產期收入還將翻一番,富起來就是這麼「簡單」。

保穩定 促發展 引進企業有銷路

伴著一陣陣麻香味,記者走進了古羅鎮的世湘味業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們正在將一箱箱裝滿的花椒往榨油機裡面倒,很快就在機器轟鳴中看到源源不斷流出的初油……

「我們主要是加工高純度的花椒油,銷售給像肯德基、麥當勞、做花椒油的工廠以及其他工業客戶。」世湘味業的技術總監陳世湘說,企業每年的花椒採購量大概在6000噸左右,古羅鎮及周邊幾個鄉鎮的量遠遠不足。

為了穩定可持續的發展,針對產業發展和精深加工需要,古羅鎮積極對接,多次協調後成功引進了世湘味業公司,不僅解決了當地50餘人的就業問題,同時更是為花椒的銷路鋪就了一條大道,實現了「種植、生產、研發、加工、銷售」五位一體的古羅優質綠色花椒品牌的打造。

產業能發展,老百姓才能致富,這就是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古羅的案例只是敘州區的一個典型。據了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敘州區始終把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發展油樟、蠶桑、茵紅李、花椒、肉牛養殖、生豬養殖等種養殖業,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持續增強了貧困群眾的「造血」能力。截至目前,全區通過產業扶貧已實現50978人順利脫貧。

張登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