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嚼慢咽」讓文獻主題更聚焦

2019-10-28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李曉瑜

在經歷「囫圇吞棗」閱讀學術論文第一個階段之後,接下來該怎麼細嚼慢咽和反芻消化呢?

細嚼慢咽似乎很好理解,但是需要大家仔細審視並自查是否真正理解了細嚼慢咽。

讀論文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就是有針對性地聚焦於某個主題以及細化和具象知識點,從而開始第二輪次論文閱讀,極大機率地尋求並發現關鍵問題。

因為經過「囫圇吞棗」之後,我們基本上已經大致明確了一個相對聚焦的主題,並且從海量的文獻中凝練了一些相對優質的精準主題文獻,而主題的聚焦是我們順利邁入第三步的大前提,因為它能幫我們構築研究範疇的基本問題形態。

以量子推薦算法為例,我們通過「囫圇吞棗」後大致了解到:經典的推薦算法的研究現狀、趨勢和走向;量子機器學習算法發展迅猛,能有效解決高並行性、高複雜度等問題;現有研究人員開始關注並嘗試了量子推薦算法的框架設計。

有了這些基本認知,我們在細嚼慢咽的時候,就可以進一步獲得現在研究人員對於該範疇問題的研究思路大體是什麼、大致的方法論有哪些,以及該問題研究的薄弱之處或者出現尚未解決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等。

儘可能發現關鍵問題是我們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條件。

科技文獻的檢索、收集、閱讀、凝練和佐證,由於學科的不同,有些還需要數據調研、實驗驗證、技術修正等環節,但不管處於哪個階段,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案,最後將價值最大化。

所以,細嚼慢咽的目的也不例外,我們期望能在相對聚焦的小範圍內,用勤奮觸發靈感,找到「神諭」的關鍵核心問題。

「囫圇吞棗」過後,我們基本上會留下20%~30%的論文進行細嚼慢咽,應遵守以下原則。

1.學術工具準備。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我們做科學研究也是同樣的道理。

比如文獻管理工具:Endnote、Zotero等;數學公式編輯器,如Mathtype;可視化實驗數據繪製工具,如Google Charts、MetricsGraphics、Epoch;物理公式查詢手冊;數學符號查詢手冊;腦圖、思維導圖工具,如MindMaster、MindManager;英語翻譯工具;論文編輯工具,如LaTeX、Word等。當然還不只這些,後續會有一篇工具性文章,專題討論。

2.時間的收斂性。

細嚼慢咽的論文閱讀周期儘量不超過一個月,因為每個以目標為導向的科研動作,訓練的過程都必須要收斂,不能無限地發散。

除非後期的學術研究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否則,基礎的訓練要有周期概念。

3.靈感的捕捉。

當我們再次充分閱讀某個專題的序列文章時,會在短期內給予我們思維上橫向、縱向的不同鍛造,此時腦突觸是最活躍的,經常會迸發出很多「天馬行空」、看似「不著邊際」的想法。

當然,也會有很多的對比和深化思考。這時候,我們一定要養成一個習慣,任何想法、疑問、嘗試、思路都不要放過,最好用一個小的筆記本進行記錄,待後面反芻消化的時候深挖掘和論證。或許某個天才想法就誕生於你的「藝術手稿」。

4.有效的討論。

細嚼慢咽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陷入自我靜默的一種狀態,因為人在專注於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變得獨處。

在我們進行細嚼慢咽的這個階段,一定警惕過度靜默,當你有好的想法、思路甚至是疑問的時候,都有必要及時和老師、朋輩、組員進行交流和探討,這樣能幫你獲得有效的研究進展和風險把控。

細嚼慢咽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良好的自學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思辨能力,希望大家經過細嚼慢咽之後,能順利進入到反芻消化階段。

李曉瑜

http://blog.sciencenet.cn/u/uestc2014xiaoyu

《中國科學報》 (2019-10-28 第8版 博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AtIEG4BMH2_cNUgb1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