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財務自由的正確姿勢

2019-12-02   力哥說理財

【財務自由】這四個字的出鏡頻率好像越來越高了。

財務自由是啥?

說白了就是手上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如利息、租金,加起來能夠覆蓋日常生活開支,就算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了。

本金 × 年化收益率 ≥ 日常生活開支

有人覺得財務自由太遠了,對於我們普通人更像是一種奢望。

以前小寶也這麼認為,直到有天偶然關注了一個豆瓣小組,叫【用利息生活】,發現即便是普通人,踮踮腳好像也能夠得著。

怎麼夠呢?

既然「本金和理財收益率」無法在短時間內提高,達到財務自由的標準,那就壓縮生活開支唄。

只要生活開支足夠低,即便本金沒有很多,所產生的利息也能覆蓋得了。

比如每個月只花500塊就能生活的話,再不生病出意外的前提下理論上只要手上有15萬就足以達到財務自由……

小組裡的那些人和事

小組裡面有各式各樣的帖子,有的分享自己是怎麼達到財務自由的,有的分享自己是如何壓縮生活成本的,有的則在分享自己攢財務自由本金的過程……

每個人的故事和規劃都不一樣,小寶挑幾個經典的給大家分享一下:(以下為化名)

1、打算存夠100w就回4線城市定居的小點

95年出生的小點,本職工作是做電商設計的,主要給淘寶店家設計店鋪首頁。

前幾年趁淘寶還比較火的時候,本職工作+私活+教別人做設計,他硬生生攢下了76萬

目前在一線城市,月薪1萬,家裡人給在4線城市全款買了房和車,也有對象了。

他在帖子裡面表示,現在想著能趁早攢夠100萬,然後靠本金理財,預計年化收益10%,回小城市過過安逸的生活。

順帶還貼了張某金融APP的資產截圖:

月薪1萬,再加上原本76萬產生的利息,小寶掐指一算預計2年後他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小目標了。

挺棒的,沒有賺了錢就嘚瑟,趁年輕攢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值得很多著了【精緻窮】道兒的人借鑑。

只是有個bug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賣個關子,一會小寶會在文章後面說~

2、在外企當HR年的久久

久久本職工作是在上海某外企做HR的,目前年收入稅前80萬+。

現在不到40歲,計劃到45歲退休,自己預計那個時候能攢夠600萬。

表示不太會理財,按照年化收益4%算,將來每年可以有24萬利息收入供自己生活。

另外老公家家底也很厚,家裡老人和小孩基本都不用自己照顧太多,可以說這些條件隨便拎出來一個就足以羨煞旁人。

而她當下卻比較糾結,雖然現在工作壓力比較大,但做的卻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痛並快樂著。

同時也擔心未來突然從高強度工作中退下來,一方面怕適應不了,另一方面捨不得那份社會認同感,畢竟從職場出來後外企高管的光環也就沒有了。

3、在北京嘗試一個星期花18塊5生活的肖凌

肖凌看過日本女孩咲(xiao)的故事,極致的省錢,每月工資¥1.5萬,一個月能攢下¥1.4萬。

通過省錢,咲在27歲到33歲期間,接連買下了3套房,現在每月光租金收入就有¥2萬,達到了財務自由。

看完這個故事的他,回想起之前自己過度消費買的各種無用的東西,特別焦慮。

於是做了一個實驗,試探一下自己節儉的極限。

由於他是名自由職業者,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宅著,每天最大的開銷就是吃飯,於是他就從自己的「飯錢」下手。

首先去超市買了2棵大白菜,1.5毛/斤,買10斤,花了1塊5。

一棵用來煮麵條,一棵用來腌制當早餐小菜。

然後又花8塊錢買了4斤麵條,3塊錢買了1斤小米,6塊錢買了6個雞蛋,一共加起來18.5元。

用他的話說,雞蛋提供蛋白質,小米提供粗纖維,白菜提供維生素,麵條保證熱量。

結果呢,吃了一個星期還有剩,挑戰很成功。

看完肖凌的分享,小寶感觸最深的一句是:省錢的感覺真好,極大抵消了賺不到錢的痛苦

看得我都想試試自己的極限了。

4、800萬到帳後立馬裸辭的陳東

30歲的陳東,原本是廣東某合資企業的一名普通員工。

前段時間家裡有一片廠房賣了一千多萬,作為家中獨子的他,收到了父母分過來的800萬。

算了一下,就算投最普通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3%也有24萬的利息了,連一個月後就發的年終獎都不要了,立馬辭職。

陳東喜歡海,裸辭後就跑去廈門租了套月租金7千+的酒店式公寓,是那種拉開窗簾就能看到大海的。

理財產生的利息扣除房租後,每個月還有1萬多塊可以用,是原來工資的2倍。

從那之後,手機再也沒有工作微信打擾,晚上熬夜再也不用擔心第二天上班遲到,喜歡吃的海鮮想吃多少吃多少,徹底放飛自我。

只是沒想到這種生活沒過多久他就空虛得熬不住了,喜歡做的事都做膩了,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回想以前工作忙碌的日子,靠回憶度日。

後來在房子到期前3個月提前退了租,決定重新找份工作充實自己……

怎麼看?

小組裡面還有很多帖子,小寶就不一一說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瞅瞅。

不過小寶作為一個有金融知識素養的保險博主。

,看下來之後發現了幾個被很多人忽視了的問題:

1、對預期收益太樂觀

以95年存款76萬的小點為例,他的預期收益是年化10%甚至20%。

對理財稍有了解的就知道,這個年化收益目標定得有點不切實際。

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以至於可能在追求高收益的過程中殺紅了眼翻車,被一棒子打回財務自由前的狀態。

那年化收益率算多少才比較靠譜呢?

綜合來看按年化7%算是比較合理的,一部分固收再加一部分權益類,不算難。

但如果是對理財一竅不通,只會買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勉強按年化5%算就好。

2、沒有考慮通貨膨脹

小寶看了一下大家的貼子,發現大多豆油只著眼於當下生活成本與利息收入之間的平衡,但卻忽視了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通貨膨脹

以年入80萬+的久久為例,目標是存夠600萬,每年產生24萬利息可以滿足生活開支。

現在看沒毛病,但10年後如果還是24萬的利息,由於通貨膨脹購買力縮水,可能就維持不了她現在的生活質量了,屬於不可持續的財務自由

真正可持續的財務自由是即便考慮未來每年的通貨膨脹,在購買力不斷縮水的情況下依舊能覆蓋生活開支。

結合已開發國家通脹的情況來看,預計我們國家未來30年的通脹率大概在3%左右,而合理的投資回報率是7%,剩下就只有4%是能供於我們日常生活的。

具體要攢多少錢才能達到真正的財務自由呢?

用自己每年的生活開支 ÷ 4%,得到的結果就是所需本金了。

比如久久一年的生活開支要24萬,她的財務自由本金就是6百萬。(24萬÷4%)

如果她不擅長理財,每年理財只能有4%的收益,那就要攢

【24萬÷(4%-3%)】=2400萬!

當然,考慮到人固有一死,不打算留遺產的話未必一定要維持可持續財務自由的狀態。

後期通過逐漸消耗本金,保持或提高生活質量也是OK的。

3、沒有用動態的眼光預測未來自身的需求

小寶在看大家分享的時候也默默按照自己的情況,按一年10萬的生活開支,只要攢夠250萬就差不多了,好像過不了幾年就能退休了。

但如果想得再長遠一點,就發現差遠了。

一年10萬是按照目前未婚的狀態算的,但未來妥不了還得結婚生子。

相信不少人在這方面體會比小寶深刻,單身的時候很瀟洒,有了家庭之後柴米油鹽醬醋茶、孩子的尿布奶粉、教育開支,日子就緊緊巴巴的了,說不定一年20萬也打不住。

因此財務自由所需的本金也就更高了,得去到500萬才行。

所以嘍,由於需求不是固定不變的,財務自由的標準也是動態變化的

除了個人生活開支的變化,還有得考慮通貨膨脹情況、實際理財收益等因素。

要達到真正的財務自由,安全墊還得夠厚才行~

另外,想必大家對花18塊5撐過一周的肖凌印象會比較深刻,按他那樣算一個月可能小几百塊就足以應對生活開支,感覺財務自由並不難。

但是大家冷靜想想,這麼吃一個星期可以,天天這麼吃能頂得住嗎?

這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財務自由,是靠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達成的。

持續一段時間未來撐不住時,由於想吃肉想燙頭想喝奶茶想買新的蘋果手機,隨著壓抑不住的物慾湧上來,又會重新回到財務不自由的狀況。

所以說,不能為了自由而極致壓縮生活成本,還是要理性客觀一點滴~

簡單復盤一下,

95年的小點高估了理財收益率,年入80+萬的久久忽略了通貨膨脹,用18塊5度過一周的肖凌,用力過猛……

小寶叨叨叨

小寶自己其實對於財務自由並沒有太嚮往,我的看法是「人生重在體驗」,反而有點享受這個追逐財務自由目標的過程。(看來就是個自虐受苦的命)

自信認為不翻車的話,達到基礎的財務自由是遲早的事兒,就是不知道達到之後會是怎樣的狀態。

可能也會像肖凌那樣,即便資產多到不用上班也照樣活得很好,但依舊會老老實實繼續工作。

只是比現在少了一份焦慮,腰板更直,生活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