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鶴舍古村。
古村位於都昌縣蘇山鄉。村落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左有小溪繞村而過,小橋流水,涓涓不斷;右有公路,交通方便,南來北往,車水馬龍。
鶴舍村,又名學舍村,位於都昌縣蘇山鄉境內,始建於東漢末年,成村於明代初期,發展於清代中葉,至今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全村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個耕讀並重,農商並立的歷史古村。
村內巷道縱橫交錯,村前池水明清如鏡,村外群山,環抱連綿。成片的古屋在青山綠水的陪襯下,顯得別具風貌。
這裡,既有古代農耕文化、儒家文化、商業文化、宗族文化、建築文化,又有近代軍政文化,內涵豐富,是頗具價值的歷史文化村。
聚族而居的袁氏以耕讀傳家,宣揚儒學、注重教化。成村伊始,就請先生辦起了私塾,清朝初期村裡投資蓋了一棟四合院式的學舍,取名「浣香齋」。歷史上既出了文舉,也出了武官。特別是民國後期,全村在國民黨內任職的將、校級軍官就有十餘名。族人始終以先祖袁安公「臥雪仁風」為做人處世之典範。數百年來,先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對於明末清初時期統一建造的徽式建築,自古至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建新宅不拆老屋。
古屋造型和結構整齊劃一,都是長方形的大八間和小八間。無論大八間和小八間,正柱上和樓柱上都裝有獅、虎、象、鳳凰及壽星等木刻花撐,樓上各房間裝有各式各樣木刻花窗。廳堂四周裝有木壁,頂端裝有木頂,並刻有各種不同圖案,如:「八仙過海」及四季名花等。木壁、窗欞及頂端用生漆漆成豬肝紅色。每幢古屋都不向外開窗,古屋大門上的門檐製作雕刻非常精緻,飛禽走獸,形象生動,古屋群大門朝向與祖廳一致,統一向西。大、小八間屋中都有天井取光,每逢下雨,屋上四面的雨水,全部從天井下瀉,這叫四水歸堂,象徵著財不外流。整幢古屋都不向外開窗,象徵著財不外漏。古屋大門上的門檐是古屋門面,製作雕刻得非常精緻,上有花鳥禽獸木雕圖案。
鶴舍村祖堂宏偉,保存完整。上堂祖宗排位,莊嚴肅目;中堂麻石鋪地,朱壁亮堂;下廳映山接秀,開門閃光。中堂與上堂中間有一大天井,兩壁畫有雙龍搶寶、八仙過海圖。雖然村內建築密布,巷道狹窄曲折,但祖堂之前開門見遠山,場地極空曠。出祖堂大門有一長方形池塘,面積約600平方米。塘岸及四周空曠地均用花崗石鋪設。古人稱此塘為「溢香池」。池塘蓄水來自全村每棟屋雨從天井而下「四水歸堂」後,再順著相互連通的暗溝「四水歸塘」,而後與溪水連通。
鶴舍村是鄱陽湖畔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村落,據統計,村中現保存較完整的明清建築有23棟,占全村現有建築的40%,祖廳三進,占地600平方米,巷道15條,平均寬度1.5米,總長度800米,石砌長方形池塘一口,占地500平方米,民國初期建小洋樓一棟,占地100平方米。全村古屋、石巷保存完好程度在95%以上。已被縣政府授牌列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其進一步保護、挖掘、修膳、考究,將對鄱陽湖旅遊開發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鶴舍古村也一定能夠成為鄱陽湖的一個旅遊亮點。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