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電影院開業以來。
觀眾最關注的便是哪部大片會率先定檔,拯救尚不明朗的電影業。
如今隨著電影《八佰》上映。
電影院迎來了開門營業後的首部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大片。
《八佰》
2020-08-21(中國大陸)
早在四年前,華誼兄弟便立項本片,並確定於2019年上映。
但最終未能如願。
一波三折過後,這部耗資數億的大片終於姍姍來遲,掀開了它神秘面紗。
電影講述了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故事。
故事背景是日軍自七七事變之後,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並攻入上海市區。
1937年10月,也就是淞滬會戰之後的兩個月。
國軍幾乎投入了所有精銳部隊,與日本展開激烈的交鋒。
但由於日軍在海空領域作戰占據優勢,所以國軍傷亡慘重。
國軍決定撤軍,但留下88師駐守閘北單獨抵抗。
但實際上留下的是加強營。(為了完成作戰任務臨時組成的作戰編制)
經過幾次交戰,此加強營早已損傷過半。
但副團長率四百多名官兵(對外宣稱是「八百壯士」),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殲敵二百多人。
11月時上海失守,淞滬會戰也結束。
但此戰役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四行倉庫的遺址作為抗戰紀念地,至今在上海閘北,以供後世學習懷念。
導演管虎深深地被英雄們不怕犧牲的精神感動,一直想把這個悲壯的故事搬上大熒幕。
於是就有了如今令人感動不已的《八佰》。
【有少量劇透,建議先看電影再看文章】
槍聲在時光極深處響起。
故事開篇是歐豪扮演的農村質樸少年端午。
他和叔伯因躲日軍走散後,又遇到了國軍。
國軍領導要求他帶功贖罪,端午也想去上海,看看繁華都市是何模樣。
他報名了保安團,去守護四行倉庫。
但現實總是充滿意外。
他以為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早已哀殍遍野,屍體滿地。
當時已被日軍攻占的上海,早已變成人間煉獄。
眼前悽慘的景象著實把端午嚇得不輕。
他想逃跑,帶著同鄉的弟弟小湖北。
偶然間他發現自己可以通過下水道游到對面的租界。
這可把他高興壞了。
可是在逃亡過程中,端午居然在下水道發現了準備偷襲四行倉庫的日軍。
此時端午陷入了思想上的掙扎。
要是自己偷摸游過去,就能保住一條命。
可要是回去將這個重大發現告訴營長,雖說可能能救了倉庫這些軍人,但自己可能小命不保。
思來想去,小湖北還在倉庫呢。
也是出於人性最基本的良知,他還是選擇回去,將消息報告給領導。
戰士們趕緊做好準備,將前來偷襲的日軍殺個片甲不留。
端午瞬間成了壯士們與百姓們眼中的大英雄。
此時此刻,端午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臉上恐懼的表情也漸漸消失。
端午決定留在這裡,與大家一起並肩作戰。
面對十幾萬日軍,副營長謝晉元沒帶怕的。
他下令在四行倉庫的頂層,將國旗升起。
這一幕震天動地的壯舉驚呆了所有人。
謝晉元抱著必死的決心,告訴自己的手下們:
四行倉庫將是我們的墳墓,要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
而被激怒的日軍自是不會放過戰士們,火速派來戰鬥機屠殺戰士們。
為了不讓日軍得逞,也為了不讓旗杆倒下。
壯士們寧死不屈,被打成篩子,也毫不畏懼。
一個個來自天南地北的戰士前赴後繼,不畏死亡。
面對敵方一波又一波掃射,仍奮勇向前。
有的戰士身捆數枚手榴彈,縱身躍下,直接和敵人同歸於盡。
端午為了旗幟不倒,也壯烈犧牲。
諷刺的是,孤軍這邊已生靈塗炭,租界那邊卻歌舞昇平。
中國民眾和租界洋人可以隔岸實時觀戰。
恍惚之間,你以為這是兩個中國。
但殘酷的戰爭並沒有讓中國人退縮。
在國軍與日軍激烈地交戰中,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其中。
日軍進攻時,租界的民眾們便舉起大黑板,告訴國軍,日軍的作戰方向。
看到戰士們每擊斃一名日軍,便縱情歡呼,為同胞們吶喊助威。
倉庫里的孤軍,是這座城市最悲愴的一抹景象,也是中華兒女最後的骨氣。
可是,孤軍堅守四天四夜後,上海租界竟以安全為由,強令中國政府撤軍。
謝晉元當然不同意。
這時國軍特派員前來告訴謝晉元:
留下他們作戰的目的,就是要他們孤軍奮戰,四面楚歌。用他們的生命獻祭,博取其他國家的同情,從而獲取幫助。
還真是可笑。
國軍們的鮮血直流也只是服務於guo民黨領導的政治目的。
但是有什麼辦法?
後來又發生了一些事,也逼的謝晉元只能帶著剩餘的手下,向租界撤退。
但是,他們為中華民族而戰的精神早已感染了無數人。
無論這場戰爭背後的意義是什麼,這些為國奮鬥的普通戰士就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電影最後的畫面是四行倉庫上彈孔斑駁的牆壁。
然後鏡頭也一下子切換到了如今是繁華都市的上海。
時刻提醒著我們他們所做出的犧牲。
沒有天生無畏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電影最值得稱讚的便是聚焦於亂世中的眾生相。
用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反映出中國人的家國大義和堅韌精神。
比如一個個孤軍,他們很多都是來自於底層百姓家庭的孩子。
在面對戰爭初期,他們也會害怕,恐懼,懦弱,想逃跑。
但浴血奮戰到最後,曾經膽小怯懦的端午變成為民族犧牲的英雄。
鄭愷扮演的戰士陳樹生,綁著手榴彈英勇赴死的行為。
以及王千源飾演的羊拐,姜武扮演的老鐵,自告奮勇成為斷後的敢死隊,慷慨赴死。
赴死的前夜,兩個戰友點著煙,想像著下輩子和女人在一起的滋味,聊的都是掏心窩子的話。
這短暫動人的一幕卻是平凡人最真實誠懇的一面,未曾煽情卻令人動容。
以及唐藝昕飾演的楊惠敏願意以身犯險,游到倉庫將旗子送給壯士們。
還有杜淳扮演的團長謝晉元,在國家存亡於旦夕之間,萬千人命運繫於自己一身,甘願身先士卒,捨生取義。
甚至租界的百姓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劉曉慶扮演的蓉姐從最初的事不關己,醉生夢死到最後被壯士們的精神感動,開門送藥。
侯勇扮演的老爺氣憤不已,直接槍擊日軍。
老百姓目睹同胞們犧牲後喚起的民族團結。
也是另一個角度體現了我中華兒女薪火相傳的不死不滅精神。
無論是偶像演員還是老戲骨,均拿出了上乘的表現。
正是他們塑造的這些歷史上存在的無名之輩,才組成中華民族的血與骨。
戰亂時期,至暗時刻,他們在殘忍中學會成長,在痛苦中析出救贖,在戰爭中堅定信仰。
當然,導演管虎在著力表現歌頌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精神的同時。
也在電影中彰顯了自己的敘事野心。
藉由黃曉明扮演的特派軍之口,一語道破guo民黨的戰爭是為政治存在的這一殘酷真相。
還有貓,狗,一直奔跑的白馬等動物隱喻。
小湖北聽著戲曲想像端午化身戲中的大將等超現實主義的運用。
這其實是管虎將滿腔熱血化為創作的力量。
借歷史凝視回首時代的過往,保持對人性的和現實的觀察。
關注大的歷史,更關注小人物。
關注他們求生的慾望,關注他們拼盡全力保持傲骨的風采。
如今看來,本片項目的3度重啟,歷經499天籌備,40幾輪的劇本修改,對特約演員進行7個月軍事訓練的過程。
這樣的匠心精神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和情感衝擊是極具震撼力的。
雖說影片後半段敘事不太清晰,但它依然是今年我們不能錯過的一部電影。
最重要的是,它所表達的意義是重大的:
它時刻提醒我們,歷史的車輪雖滾滾前進,但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犧牲,做出貢獻的平凡英雄,以及慘痛的歷史卻永遠值得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