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針對一個科學課題形成真正訓練有素的觀點,你需要熟悉這個領域當前的研究。而要想能夠在眾多對研究的解讀中區分出良莠,你必須樂於閱讀原文獻,並具備獨立閱讀這些文獻的能力。對於每一位博士和科學家來說,閱讀和理解研究論文是他們在研究生院必須掌握的技能。你也可以學會它——不過和任何其他技能一樣,你需要為之付出耐心和實踐。
閱讀科學論文跟讀博客或報紙上有關科學的文章完全不一樣。你不僅要用與原文不同的順序來閱讀各個章節,還必須記筆記、多讀幾遍,還可能得查閱其他論文,以便理解一些細節。一開始,閱讀一篇論文可能會花費你很長時間,但是對自己耐心一點,當你有了經驗,這個過程就會迅速許多。
不用害怕被論文和數據壓死,隨著經驗的積累,閱讀論文的效率會有所提高。
這裡我要探討的科學論文類型是指「一次文獻」(primaryresearcharticle)。它應當是經過同行評議的,針對某個(或某些)特定問題的最新研究報告。大部分這樣的文章分為下列部分:摘要(abstract)、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以及結論(或解釋、討論,conclusions/interpretations/discussion)。
在開始閱讀論文之前,留意一下作者和他們所屬的機構。有一些機構(例如德克薩斯大學)有著很好的科研聲譽,但也有一些機構看似正規,其實是有導向性的。發表論文的刊物也要多加留意,小心那些來自可疑期刊,或者來自像NaturalNews那類網站的文章——這些媒介看上去像是同行評議的科學期刊,實則不然。以下是給非科研人員的第一手研究論文閱讀指南:
1. 別先讀摘要,從導言部分入手。
摘要是論文文首那簡短精鍊的第一段話。事實上,很多非科研人員在試圖建立一種科學觀點時,常常就只讀一篇論文的摘要部分。(這是一種很糟糕的做法。別這樣。)我總是最後才閱讀摘要,因為那裡包含了對整篇論文的簡要概括,我擔心無意之間被作者對結果的解讀灌輸了先入之見。
2. 找出大問題。
「大問題」不是指「這篇論文講的是什麼」,而是「這個領域正在設法解決什麼問題」。這有助於你理解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記得仔細尋找證據分辨哪些文章是有導向性的。
3. 以不超過5句話的篇幅總結背景。
為了解決這一「大問題」,這一領域做過什麼努力?之前的工作有什麼局限?在作者看來,下一步需要做什麼?你得先能夠簡潔地解釋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才能夠理解它。
4. 找出具體問題。
作者在他們的研究中究竟想回答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有多個,也可能只有一個。把它們寫下來。如果是那種驗證一個或者多個零假設的研究,把零假設辨別出來。
5. 弄清解決手段。
為了回答這些具體的問題,作者要怎麼做?
6. 閱讀方法部分。
為每一個實驗畫出一個圖表,畫出作者到底做了什麼。裡面要包含使你全面理解研究工作所需的所有細節。
7. 閱讀結果部分。
寫下一段或幾段話,總結每個實驗、每幅圖解和每張表格的結果。先不要解讀結果的意義,寫下結果是什麼就好。你往往會發現,結果被總結在圖解和表格之中了,用心注意它們。你可能還需要查閱在線的補充信息才能發現部分結果。另外,還要注意:
8. 確定實驗結果是否回答了特定問題。
你認為這些結果說明了什麼?在想清楚這個問題之前不要繼續。就算你被作者的解讀改變了想法也不要緊——事實上,如果你還是這種分析型閱讀的新手,出現這種情況往往在所難免——但是在閱讀其他人的解讀之前,先形成自己的解讀,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9. 閱讀結論(或解釋、討論)部分。
作者認為結果意味著什麼?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嗎?你能不能想出其他的方式解讀結果?作者有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研究存在任何弱點?你有沒有發現任何作者遺漏的問題?(別以為他們都萬無一失!)他們建議下一步如何做?你同意嗎?
10. 回到開頭閱讀摘要。
摘要與作者在文中的論述相符嗎?又是否與你對論文的解讀一致?
11. 了解其他研究者對這篇論文的看法。
誰是這一領域(公認或自封)的專家?他們對這項研究有沒有什麼你沒想到的批評?或者大體上都持支持態度?不要省略了這一步!我推薦你在這時候使用谷歌,不過一定要最後再這麼做——那樣你才能有更加充足的準備,批判性地思考其他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