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疫情中彰顯偉大民族精神

2020-04-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基因。2020年1月,全國各地相繼發生了新冠肺炎疫情,在這場戰「疫」中,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偉大民族精神,團結一心、同舟共濟,演繹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民族戰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力量。3月26日,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習近平主席在G20特別峰會上發出了「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的號召,在新的世界歷史進程中書寫了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偉大團結精神

  偉大團結精神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精神特質,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直接源泉。在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中,團結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和重要共識。基於這種利益和認識,中華民族形成一致的價值取向和奮鬥目標,從而為各族人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偉大團結精神,讓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讓各民族人民手挽手、肩並肩浴血奮戰,創造出讓世人矚目的「中國奇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周密部署,全國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在較短時間內基本遏制住了疫情蔓延擴散的勢頭,初步穩定了局勢、扭轉了局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面對這場疫情「大考」,中國講述了令世界矚目的「團結抗疫」故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支持,充分彰顯了偉大團結精神。



  中華民族大家庭這種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也感動了世界。習近平主席在G20特別峰會上毫無保留地介紹「中國經驗」、闡述「中國主張」、提出「中國倡議」,表示願意為世界抗擊疫情作出「中國貢獻」。他強調「病毒無國界,疫情是我們的共同敵人」,提出「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值此關鍵時刻,中國人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與世界各國分享疫情防控有益做法,開展協同合作,並向疫情出現擴散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展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偉大團結精神在國際抗疫舞台大放異彩,為開展國際抗疫合作、迎來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注入了強勁動力。 

  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偉大奉獻精神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人為貴」的觀點,這種充分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和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構成人本精神的基本內容。由此,我國形成了高度重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育人傳統。中國共產黨繼承人本主義精神,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牢記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真正同人民結合起來。」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眾被感染,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這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集中體現,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偉大奉獻精神的集中體現。

  生命重於泰山,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在關鍵時刻,廣大共產黨員積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立足本職,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奮鬥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廣大職工被譽為「硬核」、最美「逆行者」,他們的光輝形象展現了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少人特別是醫護人員,從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到許許多多我們不知名的醫護工作者,他們放棄節假日休息,迅疾來到武漢,來到湖北,衝到抗擊疫情的最前沿。這充分體現了什麼是「人民至上」,什麼是「全國一盤棋」,見證了什麼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什麼是「顧全大局、甘於奉獻」。中國人民這些不怕犧牲、勇於擔當、顧全大局、甘於奉獻精神的生動實踐,彰顯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不斷突破逆境、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特別是武漢人民,為了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局,做出了極大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他們顧全大局、甘於奉獻的崇高精神,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偉大創造精神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勇於革新、善於創造的民族,具有偉大的創造精神。《盤銘》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詩經》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都揭示了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中國甩掉了積貧積弱的帽子,推動著中國日新月異向前發展。偉大創造精神,是「辛勤勞作,發明創造」,不僅體現在群星閃耀的諸子百家、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和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存中,更體現在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統籌謀劃,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組織各方力量馳援湖北、支援武漢。同時,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疫情防控阻擊戰步步為營、節節推進,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將許多不可能變成可能,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十餘天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是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寫照。在這場生死競速中,中國速度贏得讚譽、中國效率令人嘆服。作為武漢市首批開艙收治患者的武昌方艙醫院,創造了一系列「最」:最早投入使用、最早成立臨時黨委、最早有患者出院、最早開始病人的心理疏導、最晚休艙。這些成功答卷的背後,凝聚的是一批批廣大一線建設者和醫務工作者的創造精神。偉大創造精神,已經讓奇蹟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湧現。不久的將來,我們定會創造出更多、更大、更震撼的人間奇蹟。 

  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偉大奮鬥精神

  自古至今,面對自然災害與內憂外患,中國人民養成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中華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另外,中華文化歷來就有鍥而不捨、知難而進、努力向上、奮發圖強的重要基因,不乏「盤古開天地」的氣魄、「女媧補天」的艱辛、「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堅毅、「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的執著。孟子說「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等等。這無一不凝結著中華民族一往無前、知難而進、頑強拼搏的精神品格,無一不是對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奮鬥不息精神的真實寫照。

  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努力奮鬥的精神品格尤為重要。2020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號召,表明了中國人民戰勝疫情的堅定決心和信心,彰顯了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偉大奮鬥精神。隨著疫情防控戰略策略的深入推進,「湖北戰場」「武漢戰場」已經取得了重要戰果。我們深知這一局面來之不易,是全黨全國全社會堅定信心、艱苦奮鬥的結果。但隨著疫情在全世界蔓延,我們仍然面臨著嚴峻的風險和繁重的任務。新的問題、矛盾、困難和挑戰不斷出現,需要我們繼續發揚奮鬥精神,不屈不撓地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需要保持頭腦清醒,越是要慎終如始,越是要再接再厲、善作善成,繼續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頭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不麻痹、不厭戰、不鬆勁。面對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嚴峻形勢,我們萬不可有鬆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繼續保持清醒頭腦和謹慎態度,一鼓作氣,咬緊牙關、堅持到底,扛得住、守得住,不獲全勝決不鬆氣、決不收兵。偉大奮鬥精神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精神支撐。

  (作者系杭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玲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