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中國疫情防控中的「危」與「機」

2020-04-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疫情是對我國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次全方位大考,給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都帶來了廣泛的影響,既有消極的負面衝擊和嚴峻挑戰,也凸顯出客觀的發展機遇和創新契機。面對不可避免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成本損耗,黨和政府及時採取了科學有效地措施,努力將損失將至最低。目前,疫情形勢持續向好,化「危」為「機」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如何辯證地看待新冠疫情造成的得與失,恰是最契時「疫」的反思、提升機會。

  就經濟領域來看,疫情對整個國民經濟造成的負面衝擊顯而易見。疫情應對中,救治感染者、隔離疑似者必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資,產生直接的經濟成本損耗,各級財政安排防疫資金已超千億元。嚴格貫徹落實「封城」政策,限制人員流動和聚集,直接導致消費需求、生產供給、貿易流通、投資續能驟降,尤其是以生活服務為主導的第三產業遭受重創,使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市場主體面對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大。另一方面,在這場經濟戰「疫」中,全部免費收治救助的應對政策,極短時間內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應急建設——火神山、雷神山和各大方艙醫院,有條不紊地供應保障百姓的「菜籃子」「米袋子」和防疫物資,都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的雄厚實力和強勁韌力,也再次印證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的正確性。同時,疫情也帶來了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契機。非常態的生產生活情境「倒逼」著產業結構的快速創新,在線消費、智能製造、遠程服務等新興產業凸顯出逆勢增長的活力,為戰「疫」期間經濟社會的持續運轉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推動了「新型消費革命」的普及,全面的網絡消費正在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有序復工復產深入細緻地推進,不僅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獲得反彈性釋放;而且,相關領域補短板、強弱項,與重大傳染疾病和大健康相關產業必將激增,相關城市生態、衛生、基礎性建設必將加大投入,對經濟形成新的拉動力;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進一步深化。上述客觀的經濟機遇和潛力,只要善於發掘和利用,將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短期的經濟衝擊不會阻斷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



  就政治領域來看,疫情防控最鮮明地體現了黨的領導的絕對優勢,彰顯了人民群眾的磅礴力量,凸顯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也暴露出了堅持黨的領導、保障人民主體地位和建設法治國家中的某些短板和不足。疫情狀態下, 黨和政府的形象面臨著風險與機遇並存的分水嶺。在事件初期疫勢變的糟糕時,由於信息的不確定性,恐慌的公眾首先歸咎政府的過失,對政府抱怨。在疫情蔓延期,黨和政府始終將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反應行動、科學精準施策,最大限度地遏制疫情蔓延;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迎難而上投身戰「疫」一線,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點贊,大大提升了黨的執政形象,增強了政府的公信力,擁護黨和政府的政治氛圍空前濃烈。疫情防控為了人民,更需要人民。黨充分發揮密切聯繫群眾的最大政治優勢,當好群眾的貼心人和主心骨,以解決民眾實際問題為導向,保障人民權利,依靠人民力量,凝聚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線,充分體現了人民主體地位,進一步夯實了群眾根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戰勝疫情的有力武器,依法科學有序防控至關重要。疫情防控是全民普法的重要課堂,加快了國家法治化進程。同時,也凸顯出我國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方面法治建設的一些問題。這些顯性化的問題催化了生物安全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等相關領域法律法規及其配套制度的出台、優化。

  就文化領域來看,疫情似一面「放大鏡」,既彰顯了真善美,也暴露了假惡丑。抗疫中湧現出無數英勇無畏的榜樣模範,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勇敢逆行,以生命擔使命站在抗疫最前線;廣大公安民警、社區工作人員敬業堅守、不辭辛勞,以職責擔使命守候抗疫大後方;廣大志願者主動擔當、默默奉獻,以螢火微光溫暖各條抗疫防線。這些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們,以實幹篤定前行,以勇毅擔當盡責,續寫了「仁者愛人」的大愛情懷,詮釋著愛國奉獻、責任擔當、團結奮鬥的中華精神,為戰「疫」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彰顯出思想文化的強大引領力和凝聚力。同時,一小部分人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昭然若揭,哄抬物價、假冒偽劣,大發國難財;自私自利、隱瞞病情,無視他人安危;蠻橫無理、任性妄為,拒不執行疫情管理規定,這些不誠信、不道德、不守法的行為充分暴露了其文明素質的欠缺,也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抗「疫」大局。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為凝聚精神力量,堅定必勝信心,中央文明辦適時印發《關於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高度重視思想「軟供給」,強化戰「疫」精神之盾。目前,正是進一步講好「戰疫故事」、弘揚「抗疫精神」、培育社會共識的最佳時機。我們應當結合黨和國家宏觀政策敘理,結合身邊抗疫故事滲微釋情,樹立典型人物群像,激揚主流價值觀,充分發揮示範教育意義;聚焦疫情熱點關切,針對性地引導認識偏差和思想誤區,加強生命健康理念、科學素養和規則意識等教育,在戰「疫」中將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就社會領域來看,疫情直接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和健康,衝擊著廣大職工的生存和發展,影響著廣大學生的學習和教育;受疫情衝擊,社會心理更加脆弱,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帶來巨大挑戰。同時,疫情也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暴露出了重大疫情防控、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應急物資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催化相關政策窗口的開啟,倒逼社會治理創新,是社會政策制定和完善的重要機遇。《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緊急出台,補上了以往的制度漏洞。群防群控團結應對疫情,充分體現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凸顯了我國社會治理的鮮明底色,也為進一步完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補齊社會合作層面存在的體制性短板提供了著力抓手。疫情聚焦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引發人們對健康、醫藥等緊密相關話題的思考和關注,為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和健康、食品安全和保障、中西醫統籌和發展、重大疫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基層公共衛生等相關社會政策改革創新提供了有利契機。立足疫情大課堂,各高校、中小學、幼兒園積極踐行「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主動探索與疫情大考同頻共振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全面滲透疫情教育,化疫情危機為教育契機,助力思想戰「疫」,實現教育新突破。戰「疫」中對危機心理的干預力度空前加大,凸顯出健康理性的國民心態對戰勝矛盾風險的重要性。其中折射出來的傾向性社會心態,也為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指明了方向。

  從生態領域來看,這次生態危機應對中產生的大量醫療廢棄物、醫療污水、個人防護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等防疫廢物處理稍有不慎將會帶來「二次污染」;超常規的大範圍室外大氣消毒,也會對作業區域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風險,對大氣、水體、土壤以及相關動植物的不利影響也將增加。同時,疫情直接引發了對捕殺、售賣、食用野生動物行為的集體聲討,促使公眾審視和反思對生態環境的深層次認識,為加快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開創生態文明新時代帶來了客觀契機。疫情防控雖然給日常污染防治工作帶了巨大壓力,但也給污染防治形勢研判提供了很好的觀察窗口和研判機遇,通過大數據系統觀察、比較分析生產生活對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狀況,為進一步細化分類、精準治污、應急預案提供堅實的支撐。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疫情不僅考驗著人們對環境和健康關係的知識儲備,也快速喚醒、激活了全民生態自覺。我們應當在一時聚焦的生態保護輿論氛圍下,適時推進「戰疫環保行」,進一步抓細抓實生產、生活各領域的污染防治,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和環保意識,利用好垃圾分類這個利器,督促引導培養公民良好健康生活習慣,催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轉變為民眾的自覺行動,迎來全民環保意識、健康理念和生態行為新拐點。

  從國際領域來看,疫情正在全球加速蔓延,波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確診近60多萬例,死亡已超3萬人,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面對這場全球性危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顯。中國在繼續慎終如始地做好本土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抗疫合作,貢獻中國力量,分享中國經驗,以切實的馳援行動詮釋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熠熠生輝。不管是對內及時有效的抗疫舉措,還是對外公開負責的馳援行動,都極大地提振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贏得了國際社會的信任支持、感激點贊,患難之中快速增進了各國之間的共識和友誼,加速推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同時有些國際媒體出於政治性或商業性目的對中國疫情進行歧視性、偏見性報道,以「中國病毒」「武漢病毒」污名化中國,伺機製造「信息疫情」,加劇全球範圍內的心理恐慌,強化刻板印象,阻礙交流與合作。通過疫情應對的國際比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彰顯,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出。面對複雜嚴峻的疫勢,我們應當直擊熱點關切,「硬核」回應發聲,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凸顯中國力量;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踐行共同理念,彰顯大國擔當;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宣傳理性認知,激發愛國情懷,全面提升國家形象、提高公民國際素養。

  疫情大考仍在繼續,這是一道「綜合題」,全面檢驗著中國的應對能力。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能夠帶領著人民最大限度地將危機帶來的損失降最低,更善於化危為機,適時推動突破性改革創新,走向更加輝煌的新征程。

  (作者單位: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岳會丹 樊明方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