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不是都「千杯不醉」

2020-08-10     零距離速易購

原標題:古人是不是都「千杯不醉」

我是小易,微信公眾號:suyigou-O2O

小易在看古裝影視劇的影時,每當看到古人喝酒,腦海里往往是「千杯不醉」的印象。

古代好友見面,桌上可以沒有飯菜,兩大壇好酒卻是一定要有的,一句「在下先干為敬」,然後就只剩下空酒罈,南朝陳後主甚至能夠「日飲一石」。古代大俠遇敵,一邊閃轉騰挪,一邊用葫蘆灌酒,武松喝了十八碗還能「過得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一隻大老虎。古代文人感懷時,一定要在月下舉杯暢飲,方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詩詞,比如酒仙李白就寫出了「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的佳作。

古人「千杯不醉」,與酒精度還是有很大關係的。相對科學一些的說法是,古代酒的酒精度數很低。直到宋代,酒的度數才有所提升。

1975年,我國在河北出土了南宋前後的「銅質蒸餾器」。經研究發現,這件文物就是製作烈酒用的,發酵酒經過蒸餾,酒精度數接近50度,跟現代的白酒已經非常接近了。

宋代以前都是純手工發酵酒,跟現在的低度米酒、黃酒相似,一般只有七八度。也就是說,梁山好漢們聚義一堂,海喝一頓,看似量大,其實也就相當於喝了些醪糟。

到了現代,醪糟成了江南地區傳統小吃,夏天可以用來解暑,烹飪菜肴時也經常被作為重要的調味料。

宋代之前的酒多為酒麴發酵釀造,經壓榨後濾出酒,相當於現在的醪糟、糯米甜酒、黃酒,酒精度低。更早期時,由於過濾技術不到位,酒里還有渣滓,也叫「濁酒」,古時文人還給這樣的酒取了一個非常美的名字,綠蟻酒。就是白居易《問劉十九》里「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意象。

雖然宋朝時就出現了烈酒,但是當時的人們都不習慣酒精度比較高的白酒。直到清朝時期,白酒才逐漸取代米酒、黃酒。

至於「小杯酌飲」,則是古人喝酒「千杯不醉」的一個小套路。

《呂氏春秋》說:「(酒)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清代《調鼎集》中也明確表示:「(酒)忌速飲流飲」。小口喝酒,既不容易喝醉,也能品出酒的味道,還有助於消化。

看完之後,是不是和小易一樣,很想和古人一起比比酒量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rl813MBURTf-Dn5Yh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