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和可樂本身是不相干的食品,不知什麼時候起,成了電影院發展史上一種莫名其妙存在和不成文的黃金搭檔。在北美,看電影就一定要有這兩種東西的陪伴幾乎成了一種習慣。同樣在國人的認知里,爆米花多半在影院才會吃,絕大多數人是不會沒事在家裡吃爆米花的。我們在影院吃了這麼久的爆米花+可樂,究竟是為什麼,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扒一扒關於它們的「物種起源」之路。
我們都知道爆米花文化源起美國。19世紀初,爆米花成為了美國人家喻戶曉的小零食,因為熱愛,爆米花在1848年被收入了美國的詞典之中。其實在一開始,美國電影院是拒絕爆米花入場的,甚至要求觀眾寄存。認為電影這種高品位消費是不搭配爆米花這種低端食物的。而如今爆米花卻成了影院的C位,當家花旦,這其中究竟經歷什麼。艾維記者帶大家簡明扼要的了解一下。
(圖片來源於艾維圖庫)
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電影都是默片,也就是無聲電影,可以想像一下,那些西裝革履禮服加身的男士女士們,都齊刷刷的盯著無聲的螢幕,如果真配上爆米花,恐怕影廳里最大的聲音就是爆米花入嘴被咬碎的咔嚓聲,這確實顯得不怎麼得體。直到1927年,電影進入有聲時代,觀影人群的層次範圍更包容,電影院成了全民都可以消遣的地方,但電影從業者仍舊固執的認為高檔電影院容不下低檔爆米花,誰料到1930年美國遭遇30年代大蕭條,卻成了撮合他們的契機,成本低售價低讓爆米花更加受歡迎,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爆米花夾帶進場,電影聲音也足以蓋過吃爆米花的聲音,影廳經理也只能睜一隻眼閉隻眼。
後來作為商人,影院終於「被迫」正視了爆米花的存在,也因為爆米花的低成本高利潤,甚至索性趕走了小商販們,官方賣起了爆米花。而二戰期間,由於軍用需求,對於食糖的管制,更讓爆米花成為看電影時唯一的零食選擇。即便後來隨著業態的豐富,冰淇淋、三明治、咖啡、漢堡也都相繼成為觀影選擇,但爆米花在影院第一零食的地位,依然無法撼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爆米花的黃金搭檔——可樂,則是在二戰之後食糖管制結束,才開始進入影院。然而飲料這麼多,可樂究竟憑什麼爭取到了和影院一哥組隊的資格,這還得從可樂的發明者約翰·彭伯頓和一名酒鬼說起。
早在1886年,一位住在美國亞特蘭大的鄉村藥劑師約翰·彭伯頓,想要研發一種可以提神、解乏、治頭痛的藥用混合飲料,最初調製出來的是不含氣體的「可卡可拉」需要兌涼水飲用。而事情的轉變就在當年5月8日下午,一個酒鬼跌跌撞撞地來到了彭伯頓的藥店,想要來一杯治療頭痛腦熱的藥水可卡可拉,營業員偷懶拿起手邊就近的蘇打水兌了一杯,沒想到酒鬼非常喜歡喝。接連幾杯下肚,還到處宣傳這種不含酒精的飲料所產生的奇效。四十年後,世界上已無人不知可口可樂。
由於可樂同爆米花一樣普及性極高,且成本極低,商人們當然不會錯過這種受眾面廣利潤又高的搭配。而在電影院看一部電影,通常需要90到120分鐘,150分鐘也有,這麼長的觀影時間裡,當爆米花吃的嘴干舌燥,影片看的昏昏欲睡時,一杯能解渴又提神的可樂,就來得恰到好處。
(圖片來源於艾維圖庫)
此後至今,從美國到中國,爆米花+可樂的地位在影院穩坐頭把交椅。縱觀中國影院行業大發展的近十年,爆米花和可樂也一直是國內影院的首推組合,我們甚至能「聞香識人」,哪裡有爆米花的香味,哪裡就有電影院。這種舶來的電影文化深深地植入在國人的觀影意識之中。
「我記得中國八十年代的電影院外面是無所不賣的,瓜子、雞爪、麥芽糖之類,杜琪峰導演更是回憶過以前香港人看電影也是無所不吃。最後爆米花還是完勝,堅持到了最後!」一位觀影迷回憶到。
爆米花和可樂之所以成為影院常青樹,是因為它們就是美國人的本土小吃。試想,如果電影工業是在中國誕生,或許就成了花生米配酸梅湯,南方的話,茴香豆和涼茶也不一定...其實現今國內影院賣品也非常豐富,影院也不妨大膽嘗試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搭配植入進來,打造屬於我們國人自己的東方觀影文化。
想要了解更多電影方面資訊詳情,搜索作者微信公眾號「艾維電影」或者微信號film186」!精彩內容與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