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是我國歷史上發生的真實存在的事情,隨著時間流逝,在廣為的流傳中,百姓流傳出了一個神話故事《封神榜》。
眾所周知,紂王好色、暴虐、荒淫無道。在《封神榜》記載中寫到,三月十五是女媧誕辰,在這一天,大臣提議紂王拜謁女媧宮,紂王應允,擺駕女媧宮。
這是紂王第一次去女媧宮,紂王在朝聖祭拜中看到女媧娘娘的絕世美顏,一時間情難自控,心生悸動便為女媧像題了一首詩,他對著女媧宮裡的女媧作出「芙蓉帳里國色香,閉月羞花神魂盪。但得妖嬈能舉動,娶回長樂侍君王」這樣大逆不道的淫詩。
那天,女媧娘娘在去火雲洞朝賀天地人三皇回來後看到此詩大怒,火冒三丈,誓要斷送紂王的江山。於是便有了女媧派遣三妖禍亂朝政,拖垮紂王。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會產生疑問,以女媧的神力,想要滅了紂王、滅了商朝簡直是像踩死一隻螻蟻一般易如反掌。但是她卻沒有直接殺死紂王,這是為什麼呢?這其中當然是有原因的!既是天意、也是人為。
女媧,乃上古神女,生有聖德。曾采五石,補青天。在《封神榜》的設定中,女媧並不是人類之母,她沒有了造人的這一功德,在這一記載中,女媧最大的功德是用五彩石補天,對百姓有恩,乃是庇護朝歌的的神。
同時在記載中,我們可以想到女媧在看到題詩後,火冒三丈,說道現在的君王不懂得修身立德以保家立國,反而不畏上天,褻瀆正神。
正所謂聖人一怒,無人可擋,反正商朝的已經600餘年,氣數已盡。於是女媧便要報復紂王。當時的她,便駕著青鸞飛去朝歌,想要取了紂王性命。
然而正所謂「人有靠山,處事泰然」,紂王便是這樣。當女媧氣勢洶洶的來到朝歌,正準備對紂王出手之際,天空突然出現幾道金光,擋住了女媧的去路,讓他沒有辦法通過,看到這裡,那麼就有人問了,那道金光是什麼鬼?其實那道金光並不是別人,而是紂王的兩個孩子殷郊、殷洪所放出的神光。
殷郊、殷洪後來被姜子牙收錄分別冊封為「值年歲君太歲之神」、「斗部五穀星君」,皆為有名神將。當女媧看到這兩道金光之時,掐指一算便知其中緣由,「往下一看,知紂王尚有二十八年氣運,不可造次,暫回行宮,心中不悅」。
所謂天道,道法自然,雖然女媧法力無邊,但人間秩序皆有規律,面對這樣的因果輪迴,女媧也無法估量她破壞者其中一輪會有怎麼樣的後果。聖人再大,也大不過天意。
紂王帝辛,從出生便註定了他就是一個天子,將繼承商朝江山。所謂天子,顧名思義就是天選的兒子,是上天的神為人間江山所選出的繼承人,是上天在人世間的代表,代表上天來統治管理國家,將帶著天生的福運,是受運於天的神。
同時紂王是一國之君,是最後一任人王,是人間之主。《封神榜》中人皇軒轅雖然在出現的次數並不是很多,但是種種事件都不難看出軒轅的厲害之處。他的實力是不容置疑的,絕對是實力與地位拔尖的存在。而商紂王是人間最後一個人皇,是軒轅的後裔。自周朝開始,人族向神族稱臣,奉世代香火。
在原文中記載「女媧三月十五前往火雲宮朝賀伏羲、炎帝、軒轅三皇而歸,下得青鸞,坐於寶殿」。說明女媧在當時的地位處於聖人之末。
經記載天皇伏羲被人們認為是創世神,根據天地萬物創造出了八卦,以功德修成正果。地位尊上,受萬民敬仰。
地皇神農,又稱炎帝,自古就有神農嘗遍世間百藥,發展醫術,用草藥治病,因此還被稱為神農大帝。人皇軒轅,又稱黃帝,曾打敗炎帝,又與炎帝一起打敗蚩尤,也是以功德成聖,被世人敬仰。
在《封神榜》中,天皇、地皇、人皇被稱為三皇。記載中楊戩向三皇求藥時恭恭敬敬,就連三皇的童子都可以大聲的斥責楊戩。由此可見,三皇的地位有多不可撼動。
同時三皇在天地之間行善積德,積累了無數功德,在民間的威望極高。紂王在女媧宮題詩褻瀆女媧的這一天,是女媧壽誕,但她並不在家,而是去了火雲宮朝賀伏羲、炎帝、軒轅三皇,為什麼要在生日當天去朝拜天地人三皇呢?
其原因很簡單,雖然女媧娘娘也是功德成聖,與三皇同為聖人,但是聖人也是分地位高低的,在《封神榜》中,女媧最大的功德就是在於補天,由此一說,她的功德也就是比治水的大禹要稍高一點吧。
女媧是在朝賀歸來後才發現題詩的,她剛剛見了掌管王朝更替和國運的三皇。與此同時,如果他真的要滅了一個國運仍有二十多年的王朝,並且這個王朝還是軒轅黃帝的後裔所建立的。以女媧和三皇地位的懸殊,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女媧承受不起的。
而且就算三皇可以對此事視而不見,天道也是不可違的。鴻筠老祖是三教的創始人、天道的化身,也是先天聖人的教導者和監督者。倘若女媧真的不顧一切殺了紂王,鴻筠老祖也定不會放過她,那麼她的結局也將是慘不忍睹的。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能理解為什麼女媧是天上正神,卻不直接殺了紂王吧。因果輪迴,天意難違。因此女媧只能使用軟刀子,派遣三妖禍亂朝政,致使商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