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這種產品原本是一種純粹的工具。
用相機可以拍攝新聞圖片達到信息傳遞目的;可以記錄下美好的人、景、物用於出版、傳播、欣賞;可以把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時刻留住,作為家庭留念......
現如今,隨著數位技術的突飛猛進,圖像記錄功能已經被植入通訊工具手機之中,相機這種傳統影像工具在普通人中的價值越來越低。仍在大量使用相機的用戶,不是商業攝影師,就是新聞媒體,「家用」用途被大大削弱。相機作為工具,越來越傾向於「生產工具」,而不是一種普及型工具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有些品牌玩起了「情懷牌」。
富士膠片最近推出了全新一代旁軸機型x-pro3。
圖片來源:富士官網x-pro3宣傳圖片
這台相機與當下主流數碼單反、無反相機的設計路線完全不同,它的設計更趨向於「復古」、「情懷」而並非性能。它擁有一塊下翻式背部液晶屏,日常使用時合著是常態,不能輕易看到主螢幕顯示,想要查看螢幕的時候只能下翻出螢幕。顯然富士並不希望拍攝者過於依賴液晶屏,而是將注意力放在取景器上。那麼取景器也是個複雜的東西,它保留了旁軸相機所見未必所得的光學取景器,同時集成了現代的電子evf取景器,是一個復合體。這種看似巧妙的設計,其實使用起來非常不便。相機內置了若干富士膠片濾鏡,號稱可以不用後期修片,直出膠片色調的照片。這個設計其實只是一種軟體調教,pc、手機上大量類似的軟體可以實現這種修圖效果,並沒有太大科技含量。這種設計證明這台機器並非是一台生產工具,而更像是一台「情懷玩具」。
富士已經不是第一次推出這類相機產品了,很多喜愛富士相機的朋友也是情懷滿滿的攝影愛好者。這充分說明,相機在整體市場疲軟的環境下,情懷、外觀、文化也已經形成了一個賣點,不僅僅是一個光學電子科技產品這麼簡單了。
富士這種玩法非常類似當下的徠卡。徠卡旁軸相機在上世紀曾經是非常主流的生產工具。多少大師都是用徠卡作為紀實攝影的主力機。它的輕便、速度、操控、光學品質是很多圖片機構的相機首選。但隨著數碼化時代的到來,徠卡逐步退出了生產工具的行列,日趨成為一種高大上的奢侈品。
當下的徠卡,有誰是用它來作為工具來使用的呢?徠卡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社交。現在隨著網絡化、數字化的不斷發展,作為工具的數位相機整體受到了巨大挑戰,x-pro3這類產品的出現,正是體現了這種形勢的嚴峻性。
當一種產品作為工具的價值逐步降低時,就代表了它即將退出大眾消費領域,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其文化屬性就會日趨突顯。
就像曾經的膠片相機,曾經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家庭,都會有消費需求,而隨著技術的演進,膠片相機已經完全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了,早已推出了普通消費品行列。但經典的機型現在二手貨依然很緊俏,玩家大有人在。他們玩的不就是個懷舊嗎?有誰還在用135膠捲給產品拍廣告?沒有。使用135膠片機的朋友大多是為了「玩兒」。作為一種愛好,一種情結,膠片機體現的就是其文化屬性。
當下各大相機廠商都在大力發展無反相機,從中畫幅到m43,規格齊全,鏡頭品類豐富,性能方面更是發展到了最成熟、強大的階段,但這些並不能挽留住大眾消費者,除了職業攝影人和忠實的攝影愛好者群體外,關注照相器材的人越來越少。這些產品依然強大,比起普通手機來說,影像品質、操控便利性、創作範圍都要強大很多,但這些與普通消費者無關,他們不會再為了外出旅行而專門買一台相機,不再為了拍幾張家庭照片而專門買一台相機,因為手機已經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很多原本是相機用戶的群體,也因為「退燒」而逐漸遠離笨重的攝影器材了,或改為小機器隨便玩玩,或也直接改手機攝影了。面對這樣的市場行情,相機的消費屬性逐步降低,打「文化牌」、「情懷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未來主打情懷的相機產品可能會越來越多,也可能不再局限在某一兩個品牌。時代總在進步,喜歡相機,喜歡攝影的朋友,趁著現在機型品類還比較豐富,趕緊痛快玩吧,以後的相機大機率會成為小眾商品,品類可能會縮減,價格還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