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也稱皮黃),舊稱:「花部亂彈」。這樣稱呼,是區分在中國延續了好幾百年的另一種戲曲形式:崑曲。這種稱呼,有貶諷之意,它形容這種藝術形式,是「野調俗曲,花雜不純」。
那麼,京劇取代崑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以後,也開始了它對本身內容形式的修正和規整。特別是京劇在清中晚期,受到文人墨客,以及皇族達官貴人的青睞,使它的藝術品位和文化格調不斷提高,這裡晚清統治者葉赫那拉氏也是功不可沒的。
葉赫那拉氏
二三十年代,由於一些新生京劇大師的出現,京劇徹底擺脫了「鄉野俗調」的桎梏,藝人們在一些文學大家的幫助下,劇本字音的規範,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大家知道,中國漢語的語言是講四聲的,所謂的四聲是指:「平、上、去、入」,四聲還有陰陽之分。但今天的北京話,只有平聲分陰陽,去聲入聲已經沒有陰陽之分了。同時,入聲字也歸到其它聲調里去了,這就形成了北京音的四聲,那就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湖廣音的四聲調值和北京音的比較圖
由於京劇主要來源於漢劇徽劇,所以,它的唱念講究「湖廣音、中州韻」。但是由於它是在北京成長起來的,所以後世的京劇大師們,為了唱腔的優美順口。以及照顧到觀眾的語音習慣,很多藝人在他的字音里,就運用了好多京音入字,這樣的藝人有梅蘭芳,張君秋,馬連良等。
因此,要弄清楚京劇的唱腔念白中,哪些是倒字,哪些不是,有些問題就必須先得理清楚。
那麼我們下面就有關問題詳細說明。
首先,北京音入字算不算倒字。
答案是肯定的,不算。為什麼呢?
最早的京劇大師級藝人,老生老的「三鼎甲」,比如,程長庚祖籍安徽潛山,余三勝是湖北羅田人,張二奎祖籍河南周口,出生在北京。那麼號稱「伶界大王」的譚鑫培祖籍湖北黃陂。所以,張二奎是多以京音唱念京劇的,這是早期京劇藝人主要以京音成派的藝術家。其他藝人則是多以湖廣音入字行腔的。
一代老生宗師譚鑫培
到二三十年代,梅蘭芳等大師更是運用了很多的京音入戲行腔,他們的目的就是遵循這麼一個原則:唱腔的好聽順暢是行字按腔的第一準則。他後來談到:「陳彥衡先生常和我研究旦角唱腔,他是主張革新的,但他曾對我說:腔無所謂新舊,悅耳為上。要避免:怪、亂、俗,戲是唱給別人聽的嗎,要讓他們聽著舒服」。(摘自:梅蘭芳《舞台上四十年》)
遵循這個原則,梅派的演唱,儘量避免讓人感到彆扭和不舒服的那種行腔。那麼在運用四聲上,梅先生也是遵循湖廣音和北京音,哪個自然貼切唱起來自然大氣,他就用哪個來按腔行字。有些人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死教條,說梅先生的很多字唱倒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那麼,京劇里除了言菊朋程硯秋,嚴格按照湖廣音按字行腔以外,其他人那多少唱腔里也有用京音按字的,那是不是就把字唱倒了呢?
京劇大師梅蘭芳
其實細細分析,程硯秋的唱腔里也不完全百分百的是湖廣音,和梅蘭芳比,他只不過按腔的湖廣音占的比例比較大罷了,那麼到了老年,更是很多的腔運用了京音按字行腔(見他的電影《荒山淚》)
再說言菊朋,言菊朋是梨園界公認的,唱腔嚴格按照湖廣音按字行腔的典範。但是,我們發現,他的那種唱法,成了「怪腔跌出」、「以字害腔」的典型。各有利弊,由於他的唱腔比較恪守他自己的那個原則,所以唱起來難度很大,甚至他的琴師後來都跑了,臨走還說三爺的腔九轉十八彎,誰也伺候不了。
京劇老生大家言菊朋
上面舉的例子說明,不是說按照湖廣音的就是字正腔圓,而京音就不是,關鍵要看哪個好聽更容易流傳和被觀眾接受,這才是重點。
其次,什麼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倒字?
上面已經闡述過,京音入字不算倒字,那麼京劇的唱念中什麼樣的情況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倒字呢?那就是這個字,哪個音也挨不上,既不能從「湖廣音」中尋出字音的由來,也不能從北京音里找出根據,那麼這個字就是「倒字」,這包括一些地方的人自帶的口音,和一些沒有經過嚴格基本功訓練的發音吐字等等,
比如:京劇程派名劇《文姬歸漢》,李世濟為了突出民族大團結,塞進去了一段不倫不類,莫名其妙的「送兒女」,我們先不談這段唱和程先生原劇的矛盾相悖性,就說它的字音,「送兒女」三個字,按照我們上面說的京劇按腔規律,用湖廣音和京音衡量,你會發現,這第一個字就是倒字,北京音「送」(sòng)去聲,那麼按照湖廣音的發聲規律,應該發上聲(sǒng),而李世濟發的卻是陰平(sōng)。當然有人還說他的「兒女」的「女」字音也沒發對,給人感覺發的是「雨」字,「送兒女」唱成了「松兒雨」!女字是不是口音不知道,這三個字倒了一個,字音不正是肯定無疑了。
李世濟演《文姬歸漢》
除了這個例子以外,號稱49年以後的唯一流派「趙燕俠」派,由於她唱腔的特點,使得她的字音不遵守湖廣音和京音規律的倒字,那更是數不勝數!我想,她可能也有直接的一套理論來支持他的這種,你說倒字,她確認為是革新的行為。
1979年趙在一次談話中就明確表示了她對京劇字音的態度。她說:「任何事物都要發展,變化,京劇也是這樣的......我認為,使觀眾一字一句聽清楚,很重要」。這話對嗎,好像沒什麼毛病,但是有一樣,無論繼承還是發展,都不能瞎繼承亂髮展,任何事物都得遵循一定合理的規律去行進,才是正確的發展前進的方向。背離了就是錯的、荒謬的、不當的!
趙這派從國家把她豎起來那天起,就爭議不斷,為什麼,因為大的來說,它缺乏派的三大特性,那就是大量獨特的個人劇目唱腔,弟子繼承,群眾傳唱。
京劇藝術家趙燕俠
那麼還有一點就是趙腔里的「倒字」,也歷來受到人們的強烈詬病,認為她不講究,不是京劇,是「大口落子」。我們舉一例:比如她演的《白蛇傳——斷橋》的那段流水:「你忍心」,整段唱詞是:
你忍心將我傷,端陽佳節勸雄黃,你忍心將我誆,才對雙星盟誓願,你又隨法海入禪堂,你忍心叫我斷腸,平日恩情且不講,怎麼不念我腹中還有小兒郎,你忍心見我敗亡,可憐我與神將刀對著槍,只殺得我精疲力盡,頭暈目眩腹痛不可擋,你袖手旁觀在山崗,手摸胸膛想一想,有何面目,來見妻房。
趙的這段唱的尖團上口我們先不說,就說它的這個倒字,那真是一堆一夥的,比如:將、勸、誆、對、斷、念、有、小、可、我、只、殺、得、盡、眩、擋、想。這些字全都倒了,它就是我上面說的,是違背字音的按字原則,用湖廣音和京音的發音規律衡量全都不符合,它是什麼音,不清楚,可能是地方口音,或者什麼音,反正不是京劇要求的那個發音。
京劇《白蛇傳》「斷橋」一折
綜上所述,簡而言之,什麼算京劇中的倒字呢?那就是:既不符合湖廣音的發聲規律,也不符合京音的發聲規律,這樣的字基本上就可以算作倒字了。
京劇的字音,就是多種地域方言以及一些被有意保留的古音語音的集合體,由於發源地原因,就取名為「湖廣音、中州韻」,近代,它是「湖廣音、中州韻、京音」的結合體。
對於字音的問題,我們應該做到的就是,既不能胡亂地,不按照字音規律按字行腔,也不能死板地,不知道變通和一味的保守。我們是要維護京劇字音的規範性,因為,保留下來的唱腔按字規範,是前輩藝人去偽存真的結果,不是無的放矢的瞎保留。但是我們也不能做不能變通故步自封的「老頑固」。京劇在他百餘年的發展道路中,就是在不斷修正,不斷補充,並且加進一些有意義的,去除一些不被歡迎和沒有什麼用處的,修正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也包括語音字音的保留和變化。其目的也是為了這門藝術的不斷完善和更加受大眾歡迎。如果像有些人說的,京劇的字音不能改動一絲一毫,那也就沒有後來的京音入字了。
京劇老生大家余叔岩
京劇在發展過程中,倒字現象是逐步被完善的,最早的傳統唱腔是「以字就腔」,所以,字音倒了是不奇怪的,後來由於士大夫和文人的參與,以及藝人對唱腔字音的重視而形成對字音的逐步糾正,這種現象就越來越少了,傳統的「以字就腔」,逐漸被「以腔就字」;「因字生腔」所代替,這裡京劇大師余叔岩,言菊朋,梅蘭芳、程硯秋的貢獻尤其突出。他們從不同的側重點,逐步完善了京劇的字音體系,使京劇的倒字現象越來越少,唱腔也越來越優美動聽。
京劇之所以能稱之為國劇,各方各面的完善講究也是他的一個重要方面,倒字這個話題今天只是比較膚淺的說了一個大概,具體情況還複雜的多,但是我想上面我說的就是一個衡量字音「倒與不倒」的原則,我想這一點,大家應該沒有什麼異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