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起磚就不能抱你,抱起你就不能養起你;拿起磚就不能抱你,抱起你就不能養起你。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奈,有的父母為了養育兒女,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打拚,將孩子託付給老人,總想著等賺夠了錢,就能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可是他們卻忽略了孩子需要的不僅是優越的物質生活,更需要精神的滋養,父母與孩子之間拉開了心靈距離,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留守兒童的不幸
2020年7月24日,江西上饒的12歲男童康康被發現慘死家中,渾身是傷,打死康康的不是別人,是他的親生父母,如今已經刑拘。據康康的爺爺張永健介紹,康康出生後就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的父母則外出打工,直到2018年暑假,10歲的康康才回到父母家中,從那以後,孩子身上就經常出現各種傷痕。
張永健最後一次見到孫子,就在事發前幾日,康康從家裡逃了出來,離家出走了,康康的父母責備張永健平時太嬌慣孩子,現在他們都管不了。7月22日康康被找了回來,在將康康送回父母家之前,奶奶特意給他下了一碗面,孩子抓著奶奶的衣服,哭喊著不回去,說回去就會被父母打死,沒想到一語成讖。
在這起案件中,父母脾氣暴躁,對康康動輒打罵是導致悲劇發生的直接原因,而父母與孩子10年的感情空檔期,或許是引起慘劇的潛在根源。
父母缺乏對孩子的了解,孩子對父母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父母與孩子如同陌生人,現在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加上康康已經進入青春期,會比較叛逆,而父母脾氣又比較暴躁,從而加劇了親子矛盾,最終釀成慘劇。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不幸的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卻要一生去治癒。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安全感建立來自於童年,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會覺得放鬆和舒適,才能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狀況時,臨危不亂,處理得遊刃有餘,才能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足夠信任他人,而這決定了他能否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放心地去依靠。
一個人如果從小沒有安全感,對別人就很難信任,總覺得自己會被他人拋棄,常生活在渴望真情,又害怕被拋棄不敢親近的夾縫中,毫無幸福可言,也會出現社交恐懼,造成人際關係十分緊張,也會影響事業的發展。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孩子幼年時期建立的,尤其是在三歲之前。在這個階段,孩子們會建立起自己心中的安全依戀關係,從而尋求安全感。
《發自內心的為人父母》的作者丹尼爾·西格爾博士認為,安全型依戀通常指的是孩子感到安全、撫慰、理解、牢靠,在這種關係下的孩子,直接的感受就是「在我有需要的時候,會有人為我守候」。孩子長大後,不僅能保持獨特的身份感,還能保持與他人的關係,既能安心做自己,又能與他人保持健康的關係。
缺少童年關愛的孩子,註定一生不幸
一些留守兒童,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待自己已經10來歲了,父母才出現,且是以管教者的身份出現的,這會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感,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前提,親子關係緊張,不管父母怎樣管教,都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不願意服從管教。
2018年12月12日,湖南益陽12歲的吳某,持刀砍向母親,母親被砍20多刀身亡。被逮捕時,男孩說「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輿論譁然。
小吳也是一名留守兒童,半歲時,父母就南下廣州打工,自幼被爺爺奶奶照看,平均每年只能見父母一兩次,他與父母的情感溝通唯有靠電話來完成,七歲時,小吳被車撞傷,因傷勢不重,父母都沒有回家看望。
後來,媽媽生了弟弟,老人照顧不了兩個孩子,媽媽才回了家,父親則繼續打工,可即便父親回家,也幾乎不陪伴孩子。小吳曾在作文中寫道這樣一句話:爸,你少打麻將吧,我失去的愛太多了。
媽媽回家後,被爺爺奶奶寵壞的他,不習慣與母親一起生活,小吳經常與媽媽吵架,事發那次,是因為小吳偷了家裡的4包煙,母親就用皮帶打了他,他便徑直去廚房拿起菜刀……
無獨有偶,震驚全國的北京大興「自滅門案」的製造者李磊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2009年11月23日,李磊殺死了父母、妻子、妹妹,還有兩個親生兒子,李磊家庭經濟良好,因拆遷獲得600多萬,其父用積蓄和拆遷款購置了4套房產,其中有三套寫在了李磊的名下,大家不理解李磊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喪盡天良之事。
李磊在法庭上反覆強調是家庭積怨太深所致,「父母對我管教太嚴,妻子在家裡又過於爭強好勝。」從李磊的成長經歷中得知,李磊7歲才回到父母身邊,幼時經常挨打,倔強的他從來不求饒,而且每次挨打挨罵,父母都齊上陣,妹妹常擠兌他,喜歡向父母告狀,結婚後,妻子也不信任他,經常猜忌他,遇到問題也會向長輩告狀,父母得知,則會罵他。
在這個家庭中,父母、妻子是同盟,妹妹是間諜,只有他是孤家寡人,從小缺乏家庭溫暖的李磊,積怨越積越深,最終導致了滅門慘案的發生。
童年生長環境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性格,很多不幸的人生在童年時期就早已經種下,唯有從小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才能在愛的滋養下,健康快樂地過好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_fqH3QBd8y1i3sJ9_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