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印象48--大汾老茶館

2019-09-22   遂川政法



大汾老茶館

歐陽躍親/文圖

遂川盛產茶,已有200多年的種植史的狗牯腦茶是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早在1915年,狗牯腦茶就曾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一走入遂川境內,巨大的茶雕塑就驕傲地宣示你,你已經進入茶鄉。逢年過節,遂川人禮尚往來的禮品一定少不了茶;走親訪友,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茶樓、茶館、茶棚坐坐,那是自然的待客之道。



我喜歡去遂川,尤其喜歡去大汾走走,那裡不僅有中西合璧的騎樓,「男人背孩子,大娘裹頭巾」風俗也是格外搶眼的風景,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安靜地坐在老街的茶館裡,喝著青綠的「狗牯腦」,品嘗著客家獨有的「浸壇」。



大汾鎮,位於遂川縣西部,古稱「汾江」,因「三河彙集,水清如鏡」而得名。光緒十六年(1890年),一些在廣州經商的遂川籍商人回到家鄉,在汾江兩岸建商鋪經商。源於古希臘的外廊式建築「十三夷館」——騎樓,由此在遂川出現。由於騎樓融入了西方元素,具有明顯的異國風情,讓當地人們眼前一亮,一時成為時尚。大汾騎樓街長350餘米,寬10米,由街、巷、院組成,其街道主要由西向東作為骨架,其他巷道列於大街兩側形成網狀,狀若鳳凰展翅。

從空中看,林林總總的老茶館就遮蔽在巨大的鳳凰翅膀下,享受著怡然自得的靜謐。



寫大汾老茶館,自然想起幾年前的一次到大汾老茶館採風,口齒便不聽使喚地湧出微甜的唾液。那天,我們四位攝友隨意走進一家老茶館,客家人特有的熱情讓你挪不動腳,不好意思再尋第二家。入鄉隨俗吧,我們剛圍坐在小方桌前,四杯熱騰騰的「狗牯腦」茶就端到了我們面前。乍一看,葉片細嫩均勻,碧色中微露黛綠,表面覆蓋著一層柔細軟嫩的白絨毫,瑩潤生輝。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黃,聞一下清香撲鼻。老闆介紹說,這茶是家裡的老茶樹採摘而來,泡一杯茶僅需五至七片茶葉。我忍不住嘬了一口,一股香甜之氣如游龍鑽入肺腑,口中甘味經久不去。



在大汾老茶館喝茶,離不開大快朵頤地道的客家「浸壇」。 「浸壇」是一種菜,遂川客家人家家都擅長做。客家人的酸浸,選用隔年的酸冬酒作浸液,再放入炒熟炒香的食鹽,加些冰糖,所以,比起別處光用醋鹽浸泡的,其味道更酸辣、濃烈。客家酸浸泡製作的工藝極為講究,先將要浸泡的辣椒、大蒜、蘿蔔、菜梗等食料洗凈晾乾放入壇中,然後蓋蓋,封住壇口,約過半個月就可以吃了。食用時,萬萬不可用手直接進壇去撈,必須用乾淨無水的長筷子夾起。浸壇只要不進水、不進風,避光、避熱,就能保存很久,酸浸菜越久越醇,色澤光鮮,美味十足。老闆告訴我,當地好多人家都可以拿出幾年、十幾年的浸壇。若主婦手藝好,放料分寸得當,那酸甜可口的浸壇,存放幾十年都不會變質,不僅可以配菜、開胃,還可以助消化、治痢疾,是客家人的一碟風味茶點。




說得再好,不如親口一嘗。我用筷子夾起一片蘿蔔片 放入口中,酸中微甜,嘎嘣爽脆,讓我胃口大開。我的筷子很快伸向那紅鮮鮮的大辣椒,經過長時間的酸泡,辣味已減弱許多,酸甜辣爽讓我欲罷不能,並不愛吃辣椒的我一連吃了三個。同行的友人也不甘示弱,真有點筷子打架,爭先恐後之意。

和旁邊喝茶的老鄉聊天才知道,解放前,碰上災荒年,老一輩人往往是就著酸浸喝涼水挺過來的,若是連酸浸罈子都空了,就只能吃米糠麥麩觀音土了。即便改革開放前,碰上青黃不接的時候,一碗酸浸菜,也能熬過一日三餐咽著紅薯稀飯的日子。




一杯「狗牯腦」茶,一碟「酸浸壇」,這已經成為大汾老茶館的招牌,也是我日思夜想再返大汾的念想。

來源: 生活新勢力

責編:李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