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詞的海洋里,大浪淘沙也淘不掉的,是那些能引起人共鳴的詩詞。李白的無數詩是,蘇軾的很多詞是,鄭板橋的不少詩也是。
鄭板橋,清代書畫家,他一生喜歡畫蘭、竹、石,認為蘭四時不謝,竹百節長青,石萬古不敗。
對「竹」,他不僅喜歡畫,還喜歡寫。
他留下了不少關於「竹」的著名詩句:
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我有胸中十萬竿,一時飛作淋漓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有一首著名的詠竹詩,沒一句有「竹」,卻句句是「竹」,寥寥20字,寫足了竹的形貌和風骨。
這首詩怎麼寫的?好在哪裡?
《竹》
鄭板橋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一節復一節,這句聚焦一竿竹。用白描畫出了竹的形態,它一節一節的往上拔,不疾不徐,不斜不倚,年復一年,直至參天。
千枝攢萬葉,這一句寫竹的群像。千萬根的竹枝上滿是青綠的竹葉,它們在風中輕輕搖曳沙沙作響,即便是黃了枯了,落下來,也不慌不忙。一個動詞「攢」字很有畫面感,似乎是竹枝把葉聚攏在了一起,然後,它們在一起共擔風雨,共享好甜。擬人手法,用得很妙,生動有趣。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這兩句用了擬人的修辭,賦予竹以人的情感:我不開花,是不想招惹蜂和蝶。仿佛竹子本可以開花,只是不願罷了。
為什麼不願意開花?因為它不想和別的花花草草一樣,去招蜂惹蝶,只要自己心境澄明就可以了。所以這裡也有對比反襯手法,用那些凡花俗草的喧囂虛榮襯托竹子的高潔清雅。
現代人常用的男女之撩的「撩」字竟然出現在這裡,很是欣喜,鄭板橋真的是不愛用華麗或艱深的詞彙,要不然也不會留下「難得糊塗」「奉旨革職」這樣的妙語。
結合鄭板橋的人生經歷,這首詩整體上用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借竹表明自己不願混同流俗的生活態度。
鄭板橋是乾隆時的進士,曾兩任知縣,皆心繫百姓,能體察民情,「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風吹竹葉,他聽出了民間疾苦。在山東濰縣任職期間,在一個災荒年,他為民請賑,結果得罪上級,罷官客居揚州。
在揚州,他靠賣字畫為生。他身為商人,卻隨意繪畫題詩;他不為高官巨賈作畫,卻願意為路邊婆婆留下墨寶。他一生曲折不得志,卻一直一直如竹一般,不阿諛風雨,不屈服霜雪。
所以,這首《竹》,是寫大自然的竹,也是寫俗世中的他自己,他愛的百姓,他憎的世俗風,全在詩里: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Ym0SnEBrZ4kL1Viwf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