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究竟改變了什麼

2019-11-07   銦果

來源:新華日報

這幾天,清華徐工工程機械設計成果展正在清華大學裡熱鬧開展,曾經「傻大黑粗」的大傢伙們,不僅變身「時尚潮男」,還練出「三頭六臂」,各類外觀精緻、功能強大的機械讓人眼花繚亂。

徐工是江蘇最早入選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的工程機械企業。前不久,我省又有6家企業設計中心入選「國家隊」,累計已有13家。

再往前幾天,我省出台工業設計三年行動計劃。頻繁加快的腳步,昭示著我省對工業設計——這一製造業基礎環節更加重視。

那麼,工業設計究竟改變了什麼?又是如何推動江蘇製造轉型的呢?記者走訪省內多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尋找答案。

不止是外觀設計,重在「人機互動」

位於邳州的影速光電,是國內唯一能夠製造「半導體納米級製版曝光設備」的企業,由於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銷量一直不錯。

「我們之前的產品看起來的確像一個『灶台』。」公司董事長傅志偉坦言,今年公司增強工業設計的力度,成立獨立的工業設計部門,對原設備進行升級。造型上採用流線型設計,外觀更加圓潤美觀;還可根據不同操作人員的習慣調節顯示器高度,更加人性化;體積也縮小到原來的一半。

今年6月,新一代雷射直接成像設備H9300S在專業展會上一經推出,現場就實現了簽單。「將工業設計的成果進一步運用到產品後,預計公司國內市場占有率能達到30%以上。」傅志偉說。

研發與設計,是產業鏈的上游,是微笑曲線的起點,通過工業設計的賦能,可以開啟企業全速發展的馬達。然而,很多時候外界對工業設計還不足夠了解。

「工業設計不僅僅是外觀設計,還包括功能設計、結構設計等。」徐工集團工業設計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斌表示,工業設計要貼近客戶需求,目標不僅是「看上去很美」,更要「用起來很好」。

他舉例說,傳統的工程機械機動性差,功能單一,救援中重型裝備也不易到達現場。針對行業痛點,徐工2016年起和十幾家單位聯手研發,終於設計出一款集切割、破碎、抓取、挖掘、清障、起吊、拖拽等十餘種功能的特種工程車,不僅配備多種模塊化機具,時速還可達100公里。在上個月舉行的北京國際消防展上,這輛多功能搶險救援車一舉成為展會的「明星」。

工業設計領域的另一個需要衝破的迷思是:工業設計不能一味追求炫酷、僅僅強調技術,還是要「以人為本」。

一款「口袋車」,可以摺疊成電腦包大小,方便攜帶;另一款裝了特殊電池的童車,上坡時可以助力,下坡時則增加阻力防止加速……好孩子在全球童車市場占有率第一,在集團展廳記者看到各類設計感十足的童車,讓父母更方便是其共同的特點。

「工業設計解決的是人與物的關係,重在『人機互動』。」好孩子集團研發中心工業設計部經理徐波說,比如童車是可以做到極為輕便的,但過分輕並不利於孩子的安全。

「除了增強舒適度和便捷性,工業設計還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魚躍集團董事長助理袁振介紹,其生產的制氧機銷量已連續十年全球第一,充滿溫度的設計是其一大利器。

魚躍一代制氧機方方正正,像一個電腦機箱。二代制氧機線條更圓融,增加了輪子,做成擬態小狗的形狀,仿佛讓冷冰冰的醫療器械變成家庭成員。如今新一代制氧機不僅更小,還有木紋的、白色的,看起來就像時尚的音響,變成家裝的一部分。

從模仿到創造,推動製造轉型

事實上,工業設計理念在我國興起的時間並不長。

「以前,光模仿就能活著了。」趙斌記得最早徐工生產的起重機都是模仿日本的,人家「半頭」(操作室只有一半),我們也「半頭」,司機能工作就行。

2001年,徐工終於開發出自己的「K系列」起重機,不僅是「全頭」的,舒適性也更好了。當時一個天津客戶激動地直喊:「太好看了,要當作自己的姑娘對待。」

從「鐵盒子」到「姑娘」,從模仿到創造,如今,徐工已經打造出工程機械產品的「夢之隊」,也躋身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頭部集團」。

「高端裝備是工業設計和先進位造業的融合代表。打造高端裝備,不僅需要先進技術,工業設計也發揮很大的作用,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省工信廳生產服務業處的程旭表示,工業設計的力量正在改變製造業。

這在日常消費品領域體現更為明顯。

「Cybex」是好孩子收購的國外知名童車品牌,被稱為「童車中的愛馬仕」,車子最大的特點是沒有任何鉚釘。「其生產工藝跟一般嬰兒車生產工藝不一樣。」好孩子集團研發中心總經理劉峰介紹,由於該童車結構需要黏膠,人工去塗膠,均勻度、質量無法控制,所以這套系統必須全部機械化。為此,好孩子專門打造了一條全新的智能化生產線。

「這款嬰兒車的售價大概是1300英鎊,銷量每年增長30%-40%,這就是工業設計的價值,用工業設計的手段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劉峰表示,在轉型升級的大潮中,工業設計逐漸從後台走到舞台中心,並推動製造走向「智造」。

「現在全國近90%的聽診器都是魚躍生產,但一共只需要6個人。」袁振解釋說,像聽診器的頭是一個金屬塊,是由機械臂配合多台CNC(計算機數控技術)變成的自動加工單元來實現全自動化的、無人化的生產。設備的材料則由機械手抓取和AGV無人小車進行運輸和運送。那6個人就是質檢、設備管理人員,無需用操作工人了。

「我們在工業設計之初,就對產品的模塊化進行設計。」袁振介紹,公司工業設計中心有一個部門,專門做智能製造設計,比如配合產品來設計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線。另外,還可以通過工業網際網路,對大型裝備進行遠程運維。

開掘產業藍海,讓設計走向「舞台中央」

業內普遍認為,江蘇開展工業設計起步較早,但水平還不夠高。我省目前擁有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92家,去年省級工業設計中心企業工業設計固定資產投入24.2億元,同比增長11.8%;實現利潤33.3億元,增長12%。

增長速度「雙過10」的背後,江蘇製造業基礎強、設計產業弱的特徵依舊明顯。首先體現在很多企業對工業設計的重視還不夠。

一個簡單的換算:此前,江蘇僅有7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算上此次剛剛入選的6家,總數尚不足全國的十分之一。

徐波舉了一個例子,對比浙江,很多中小企業會自己做品牌,培養自己的品牌DNA。江蘇製造業代工企業多,並不注重品牌形象。而工業設計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決定品牌的調性。這就導致兩省對工業設計的需求不一樣。

此外,獨立的設計機構在江蘇也比較缺乏。

到重慶調研之後,省工信廳生產服務業處處長許明非常感慨,認為重慶當選「工業設計之都」當之無愧。落戶於此的浪尖設計公司,展現了平台型設計企業的魅力,帶動當地很多製造企業從設計端入手,完成個性化的製造業服務化轉型。

在廣東的深圳、佛山也有這樣知名的設計企業;在山東煙台,則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獨立法人的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而我省,還缺乏這樣的機構。

業內一致認為:是時候開啟江蘇工業設計「再出發」之路了。

今年,省工信廳成立了一個新部門——生產服務業處。許明表示,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工業設計還需加速培優做強。

根據我省剛剛出台的工業設計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21年底,建成10家以上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台或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推動1000家以上企業建立工業設計中心;培育10家以上工業設計龍頭骨幹企業。

工業設計研究院成為突破口。許明介紹,我省力爭在工程機械、高端裝備、新型醫療器械、高端紡織及日用消費品等重點領域,建成一批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通過平台化的運營,為整個細分行業服務。

事實上,很多企業已經在做類似的事情。魚躍在深圳成立了設計公司,專門給其他企業研發設計醫療器材。徐工也和清華合作,雙方聯手打造未來工程機械研究所。

目前,南京、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鹽城等市還分別設立了工業設計項目或對獲得國家級(省級)金獎項目及工業設計中心實施資金獎補貼。

隨著越來越多的政策、資源向工業設計領域集聚,也必將帶動「江蘇製造」走向「江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