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人冬天的早餐——玉米糝子

2019-12-08   扶風同城

冬天舌尖上的早餐——玉米糝子

文屈皓

故鄉的冬季,家家戶戶的早晚飯多是一碗玉米糝子。每當我想起熱氣騰騰的玉米糝子,心底總會有股股暖流涌過。那一刻,我才明白我和玉米糝子之間有一種割捨不掉的感情……

在故鄉,金燦燦的玉米入倉後,在冬天會有三種命運:要麼被賣給收糧的商販或是用來換豆腐;要麼被炒成爆米花;要麼被去皮後磨成細小顆粒狀的糝子,然後被熬成糊狀的玉米糝子。

有關玉米糝子的美好記憶是很多的。在鄉下,玉米糝子總能為我們農家人平添很多幸福。

小時候,被風割了一路的我下午放學回家後,扔下書包便去點炕。一會兒的功夫,黑夜就吞噬了白天,故鄉的冬夜乾冷漫長,光禿禿的樹木站在門前院中經受風霜洗禮,衰草遍野,殘葉層鋪。安靜的村莊裡不時傳來汪汪的犬吠聲。當我看到廚房的煙囪上有裊裊炊煙飄過時,便得知母親在燒鍋做玉米糝子,我有時會湊上前去幫她燒鍋。

我不會燒鍋,水沒燒開呢,把臉倒是抹黑了。母親笑了笑,用火棍三撥兩撥,火就旺了,人間煙火味四處瀰漫。水燒開後,只見母親左手端碗,把小顆粒狀的玉米均勻地下到滾滾沸騰的鍋里,右手拿著勺子不斷攪勻,等鍋燒開兩三次後,玉米糝子就做好了。水多,熬的時間短,玉米糝子就稀一些,反之玉米糝子則稠一些。在玉米糝子快熟之前,母親總會在鍋里下些切好的塊狀紅芋。

吃玉米糝子,吃的菜也是有講究的:一般多是一道涼調紅蘿蔔絲,一道則是調好的芥菜疙瘩拌白蘿蔔絲,或是一道腌制的白菜或鹹菜。自家釀的陳醋,潑上旺旺的油辣子,讓人垂涎欲滴。然後,就上熱騰騰、軟綿綿的饅頭。一家人圍坐在盤前,一邊看著精彩的電視劇節目開懷大笑,一邊咀嚼津津有味的玉米糝子。母親時常會把自己碗中的紅芋夾到我的碗里,父親則會給我夾幾口菜,而兩個姐姐則會埋怨父母親偏愛我。

有時候,兩個姐姐睡懶覺晚點起床後,只能吃碗里特別粘稠,有點冰涼的玉米糝子,那時她倆臉上的無奈表情,我至今記憶猶新;有時候,剛吃完的玉米糝子鍋底會形成一層鍋巴,母親把調好的紅蘿蔔絲的湯均勻地撒在其上,然後用鏟子鏟到碗里,我和姐姐又搶著吃,吃得嘴邊留黑,這樣的場景我也未曾淡忘。後來,在縣城求學的那幾年,很少能吃上一碗玉米糝子。那時候給母親打電話,她還不時讓我去買玉米糝子吃,玉米糝子傳遞著母親濃濃的母愛。再到後來,我在外省上了大學,學校窗口五花八門的早點總提不起我的胃口,我還是很留戀玉米糝子。

玉米糝子記錄了我們一家五口人的幸福生活,擁抱了愛抽旱煙的父親的黃牙,挑戰了我們的味蕾……

直到現在,在外面的應酬酒席上,一桌子的雞鴨魚肉,無論口味多麼獨特,花樣怎樣翻新,我都不覺得有多麼好吃,總念叨著玉米糝子。

父親說,玉米糝子的簡單樸素與農家人的氣質如出一轍,我一直堅信不疑:農家人過慣了簡簡單單的生活,穿著打扮樸素,做人厚道、熱情,人與人之間少了城市人與人之間那麼多的算計、陰謀、明爭暗鬥、虛與委蛇、笑裡藏刀、口蜜腹劍……

玉米富含多種營養元素,在美國更享有「黃金作物」的稱號。在沒有機械化的年代,吃一碗玉米糝子著實不易:玉米從最初的播種、施肥、除草、灌溉,到最後的掰玉米、剝玉米、晾曬玉米等多道工序,哪一道工序裡面沒有我們農家人的心血和汗水。

玉米糝子蘊涵著農家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寓意。玉米糝子裡有家的感覺,有愛的味道。

星際浩瀚,世事無常。現如今,兩個姐姐相繼結婚成家,而父親則在自己生前辛苦耕耘的,種植過玉米的土地下靜靜地躺了8年了,剩下我和母親兩個一起吃玉米糝子,有時候吃玉米糝子時也讓我能嘗到人生的某種淒涼和無奈,不過,我想在未來幾年,我們家會迎來新人和我、母親一起吃玉米糝子……這又是玉米糝子給予我的生活希望。

來源:扶風微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