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在玻璃渣中找鑽石|對話《小歡喜》原著作者

2019-08-26     極晝plus

文章摘要:

老有觀眾問魯引弓,「《小歡喜》怎麼不歡喜了?」

從喬英子跳海、中度抑鬱,到理想母親劉靜得了乳腺癌,寒門學子林磊兒錯過清華冬令營,再到黃磊、海清飾演的方氏夫婦雙雙失業,家裡老人陷入傳銷、欠下巨款。近幾日,豆瓣評分8.3的熱播劇《小歡喜》,讓人崩潰連連。

但魯引弓不這麼看,「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他是《小歡喜》原著作者,曾任《錢江晚報》副總編輯。寫作前,他跑了幾十所學校,採訪了三百來號學生、家長、老師,見過現實更殘酷的一面。

他將「殘酷」寫進了小說。不同於電視劇,小說里的林磊兒敏感、成熟,替領導兒子季楊楊洗衣服、買飲料,他知道,從鄉下來城裡讀書,也是找資源;領導夫人「劉靜」也褪去了劇里溫柔堅韌的光環。小說里,她性格鋒利,對人對事,甚至有一絲壓迫感。而她的兒子季楊楊,成績「渣」,但有多條路可以選,他出國了。

殘酷過後,最終如書名,他們也迎來了各自的歡喜。就像魯引弓所說,「正因為有這樣困難,歡喜才像黃金一樣可貴。」

臨近電視劇收官,我們找到魯引弓,聊了聊《小歡喜》背後,那些「更現實、更殘酷,傷心更多一點」的真實人生。

以下是《極晝》與魯引弓的對話:


(《小歡喜》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

文|王彥入 編輯|王珊


人物身上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

極晝:《小歡喜》的創作過程具體是怎樣的?

魯引弓:《小歡喜》的名字是黃磊先生取的。2017年1月,黃磊先生委託製片方和我聯絡,他們想寫一個以高考為背景的小說,具體寫什麼,沒有任何命題,給我一個非常寬的空間,我就去採訪了。

我自己過去本來就是(在報社)分管科教這一塊,相對來說,學校都能聯繫上。學校給我安排了一個辦公室,一開始我還擔心,中國孩子比較內向,以為沒有學生來找我。但事實上,我一走進學校,發現完全不是,現在小孩子,很願意和你交流。有的學生,托老師告訴我,別急著回去,一定等到他們下課。

他們平時,學生老師間交流更多的是課業,回到家,家長聊得更多的是分數。你會發現,他們很需要平等,也需要別的信息,特別願意說。

極晝:採訪去了哪些地方,采了多少人?

魯引弓:學生、家長,加起來大概有三百多號人吧。學校有幾十所。主要是浙江、上海,長三角地區。除了全省最頂尖的中學,還採訪了縣級中學、鄉村中學。我們常說資源不均衡,城裡孩子可以大規模補課,但對農村孩子來說,補課是很難的。

極晝:什麼時候確定了主題?

魯引弓:大概採訪一個多月後,主題就很清晰了。不同學校、不同人,他們說到的問題,有幾個固定指向。一個是家長的缺席,所謂空降父母,季楊楊一家。一個是愛的控制。一個是愛好與功利的問題。比如,方一凡喜歡藝術,喬英子喜歡天文,家長根據自己功利的需求,為了找工作啊,以後多掙錢啊(給孩子安排),孩子不一定買帳的。這些指向,在電視劇里,全部表現出來了。

昨天,一位採訪過的母親,給我傳來一條信息。她看完電視劇,問她兒子,自己像哪個媽媽?兒子認為,她像童文潔,比較著急。過了會兒,一位朋友打來電話,聊起這個話題,朋友覺得她管孩子太牢,像宋倩。所以這些人物身上,實際上,有我們每個人的點,是這個時期的父母都具有的共性。

極晝:你以前在報社分管科教方面,你覺得現在的教育環境和過去有什麼不一樣?

魯引弓:焦慮在加劇,更需要減壓。社會轉型太快,家長經驗跟不上,在今天表現更明顯。過去的孩子,沒這麼反彈,今天是90後、95後、00後,他們自我堅持會更強烈。比如剃光頭,撕作業本。

以前來和老師抱怨的,都是比較頑皮的孩子的家長,現在是,好學生家長也來反映孩子倔,「不聽話」。好學生有自己的主見嘛,有自我認知和判斷,你像過去一樣指使他,他不一定聽得進去,比如喬英子,她會堅持自己的愛好,要去學天文。父母必須和她平等,讓她能夠理解了,她才能聽話。


(電視劇中高三學生的心理輔導課 圖片來源網絡)


愛是放手

極晝:電視劇三組家庭,陶虹飾演的宋倩頻繁上熱搜,能聊聊這個角色嗎?

魯引弓:這個人物是小說、電視劇里,最典型的人物。她觸動了一種社會現象,就是愛的不放手。愛沒錯,但愛是有方法的,你不能控制,不能綁架。這些年,家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愛是完全捆綁式的,用小孩的生活,代替了自己的生活。高考是一環,以後戀愛,結婚,他們都要上場,去把關,永不放手。這種中國家長式的父母,觸動了一個典型的社會癥結。

我在採訪過程中,也不需要去太多地方找。只需要在特別優秀的重點中學對面、旁邊,去找那種出租公寓,裡面好多都是陪讀媽媽。

極晝:能舉個例子嗎?

魯引弓:電視里的情節,我採訪中也有。一個女生跟我說,她高考想去北京,但媽媽不願意。媽媽認為,女兒只能在長三角讀書,具體一點就是,以上海為圓心,上海到南京為半徑,畫一個圓圈,在這個圈裡選學校。比如,南京,杭州,上海。女兒就很納悶,媽媽年輕的時候,都能去很遠的地方讀書,為什麼自己不行?她媽媽有一百個理由,就是不同意。認為小孩子離得太遠,管不好。

還有個孩子,也是女生。去理髮店理髮,跟師傅說,要剃光頭,剛好她學校一位老師在場,看到她穿的校服,認出來了,阻止了師傅。女生轉身就出去了,老師追上去問,她才說,覺得她媽媽太煩了,從小到大,報什麼班,學什麼專業,都是她媽媽決定,她想剃個光頭,告訴她媽媽,自己長大了,可以做決定了。

像得病的,喬英子得了中度抑鬱症,生活中也很多。一位老師告訴我,有個孩子,爸媽管太牢,自己也要(強)、努力,壓力太大,成績一步步下滑,下滑之後,得了抑鬱症,休學一年。她站在走廊上,留著眼淚跟老師說,老師我要讀書。我聽了特別心疼。

極晝:這個女生後來怎麼樣了?

魯引弓:後來還是考上了大學,但不是那麼好的學校。她這一年的損失,對家裡人的心理壓力,太大了。

極晝:採訪中,你遇到過「宋倩」這樣控制欲特彆強的母親嗎?

魯引弓:有啊,一位媽媽,想看女兒手機里的簡訊,女兒沒給她看,她拿起手機,就砸地上了,碎了。

但溫暖的也很多。比如說,考完以後,媽媽回家,看到從不做家務的兒子給她做了一桌菜,她很感動。之前,母子相互對立,兒子覺得她太煩。

還有一位男生,高三,媽媽懷孕了。爸媽想,兒子讀大學,他們成了空巢,決定生下孩子,但兒子覺得自己這麼大了,媽媽在自己學校出沒,還挺個大肚子,特丟臉,就不理他媽媽了。後來老師勸導,家長調整,他也理解了。

極晝:劇中宋倩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就是「我這麼做是為你好」。這句話在採訪過程中出現頻率高嗎?

魯引弓:頻率非常高。實際上,你去問問身邊的青少年朋友,他們也會告訴你,家長都說,是為他好。但是這種好呢,給他產生了無窮的壓力。成長是需要放手的。我的理解是,你聚焦、關注度太高,幫孩子省了很多,自己做出判斷的機會,但孩子需要成長啊。所以家長也需要斷奶,精神斷奶。

極晝:你認為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怎樣的呢?

魯引弓:最主要的一個出發點,就是平等。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他是另一個人,他有他的選擇權,他有他的自主性。只有建立在這種尊重上,才有溝通,彼此才不會有壓力。


(電視劇中好學生喬英子的媽媽、金牌教師宋倩 圖片來源網絡 )


生活,就是在玻璃渣中找鑽石

極晝:小說里,林磊兒帶出了一條農村線。農村的孩子考清華北大難度更大。採訪的時候,遇到過什麼真實案例嗎?

魯引弓:事例很多。比如,一個農村孩子,非常優秀,他要參加北京的夏令營,夏令營有考試,考得好,(高考時)學校給你加二十分。他所在的中學拿到了一個名額,北大發出的邀請,老師把名額給了他。但家長一算,去北京培訓,住宿、飲食、來回車費都要花錢,能不能考過把握也不大,就決定不去了。

名額給了另一位同學,他家長飛快在網上定旅館,買機票,也不坐火車了,第二天直接飛去。夏令營結束,那位同學得到了機會,多了二十多分,本來成績也不差,隨便怎麼樣,北大也考上了。

當農村孩子聽到加分消息時,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一天沒出來。老師很擔心,高中學生,思想已經成熟,他對這種差距、階層感(是有感知的),你怎麼安慰都難,那個孩子跟老師講,「老師,這個名額應該是我的。」

另一個真實故事,和電視劇呈現也有點像,就像海清飾演的童文潔那一家。她家有倆孩子,一個是自己姐姐的孩子,爸媽去世了,住在大姨家,成績非常好。另一個是自己的孩子,成績沒那麼好。

大姨家境一般,承擔兩個小孩讀書,還是有些費勁。成績好的孩子,他還想補課,想沖清華北大這樣的一級名校。家長就說,你成績已經這麼好了,都能參加競賽了,物理就別去補課了,弟弟物理不好,大姨就給弟弟報了個班,沒給他報。這個孩子就覺得,大姨偏心。

實際上大姨是非常為難的,在這個小家庭來說,也有一個教育資源均衡問題。

最後這個孩子很懂事,知道兩個考上大學,大姨也沒太多錢給他們生活費、學費,就放棄了頂尖名校,去了浙江一所大學的農林學院,學農科,因為這個專業有獎學金。

還有個同學,他爸爸是工廠里的農民工,收入不高,他後來能考上復旦,但選擇了一所免學費的大學。這種學生,其實不少。

極晝:你認為小說和電視劇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魯引弓:現實更現實、更殘酷、傷心的東西多一點。電視劇更歡樂一些,你上一天班,讀一天書,騎著車、擠著公交、地鐵,風塵僕僕回到家,打開電視,這時候想看到的電視劇,肯定是歡喜的。你不可能上班讀書已經這麼累,還要看沉重的東西。

它一定得是輕喜劇的方式進入,一定得是含著眼淚的微笑,一定得笑的。

電視劇最成功的就是,在每個家庭屋檐下的艱難中,發現了那些溫暖和小小的快樂。為什麼觀眾要求林磊兒要上清華,宋倩要復婚,我覺得,在今天,歡喜真的像鑽石一樣珍貴。生活可能就是在玻璃渣中找鑽石吧。

版權聲明:本文的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搜狐享有,未經搜狐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聲明除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NKEzGwBJleJMoPMM8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