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三大指數集體收陰,賺錢效應也不好,上漲家數1074家,而下跌家數高達3052家,白馬股接連遭錘,港股阿里巴巴逆勢上漲6.5%。
四部委再度約談螞蟻
2021年4月12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金融管理部門再次聯合約談螞蟻集團。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代表四部門就約談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潘功勝表示,此次金融管理部門再次聯合約談螞蟻集團有關人員,主要是要求螞蟻集團必須正視金融業務活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和整改工作的嚴肅性,對標監管要求和擬定的整改方案,深入有效整改,確保實現依法經營、守正創新、健康發展。
潘功勝表示,螞蟻集團的整改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糾正支付業務不正當競爭行為,在支付方式上給消費者更多選擇權,斷開支付寶與「花唄」「借唄」等其他金融產品的不當連接,糾正在支付鏈路中嵌套業務等違規行為。二是打破信息壟斷,嚴格落實《徵信業管理條例》要求,依法持牌經營個人徵信業務,遵循「合法、最低、必要」原則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保障個人和國家信息安全。三是螞蟻集團整體申設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全部納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監管,健全風險隔離措施,規範關聯交易。四是嚴格落實審慎監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認真整改違規信貸、、等金融活動,控制高槓桿和風險傳染。五是管控重要產品流動性風險,主動壓降餘額寶餘額。
小票砸的比大票還厲害
除了白馬股繼續表現疲弱之外,昨日前期的一些中小盤股也加入了下跌行列,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昨日中證500指數跌1.72%,中證1000指數更是大跌2.13%,居然比抱團股扎堆的滬深300還跌的厲害!
目前小票到底是開啟補跌,還是二次探底前的殺情緒,誰也說不準,反正還是那句話,不擅長做妖股的,還是多看少動吧,千萬別白白浪費了彈藥。
順豐百億天量砸盤
白馬龍頭最近玩起了閃崩「接力賽」!業績不好的要崩,業績好的也要崩,反正給人的感覺是出了業績就要崩。
順豐繼上周跌停之後,昨日再度大跌9.38%。關鍵是放出了上市以來的單日歷史巨量111億,證明在這個價位有抵抗,但面對更多的拋壓,多頭也是無力回天。
雖然董事長王衛出來道歉了,但市場關注焦點在他那句「二季度肯定不會再虧,但全年利潤還不能回到去年同期水平。」
由於公募大部分是以季度來考核業績的,更是不乏有高位進去的,如今你卻明確表示今年賺的肯定不如去年多,把業績想像空間一下子給封死了,那高位籌碼也只有先逃了。
業績超預期
3千億龍頭也被砸
順豐業績不好被砸,而3000億巨頭也被砸了,關鍵還是在業績超預期的情況下!
4月9日晚,萬華化學公布一季度財報,歸母66.21億元,同比增長380.82%;313.12億元,同比增長104.08%;基本每股收益2.11元,同比增長379.55%。
國盛證券04月11日發布稱,萬華化學一季度業績超預期,主營產品量價齊升,單季度盈利繼續創歷史新高。
而萬華化學的13萬是徹底炸鍋了,有股民表示,早就提醒過,根據自己之前公布業績後的經驗。
也有股民氣憤的表示,什麼估值業績都是扯淡,還是應該跟風什麼熱炒什麼。
之前抱團股大多要麼是估值太貴,要麼是業績不及預期,那現萬華市盈率只有12倍,業績超預期,被砸又怎麼說呢?
溫莎資本投研副總監熊琦表示,萬華化學目前估值並不太高,但市場一致預期認為其今年會透支未來的業績。
熊琦並表示,「即便一季報業績很好,但對股價的貢獻可能也很有限。我的建議是,投資者不要去賭一季報行情,可以買一些一季報已經公布,確定不太會爆雷並且估值比較合理的個股。」
所以只能說跌的時候什麼都是理由,似乎現在給人的感覺是,反正不管你業績估值怎麼樣,主力就是一個字「撤」!
逢預喜就跌停
到底發生了什麼?
而如果說「業績預喜就砸盤」的套路之前只適用於抱團股的話,那麼昨日這種現象有擴散的跡象,昨日此前一季報大幅預喜的華昌化工、索菲亞、中泰化學等個股集體跌停!
如果萬華化學是由於抱團票之前漲的太多,那麼上述個股完全是受益於疫情後業績復甦的個股,昨日也因為一季報預喜而被砸,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那麼市場究竟發生了什麼,令到空頭氣氛如此濃重呢?
據券商中國報道,今天開盤時段,市場情緒很差,很多基金經理私下對目前內外環境看法很悲觀,對大盤看法也很悲觀,感覺整體情緒接近2018年。
據券商中國報道稱,從業內了解的情況來看,不少基金經理私底下對市場看法相當悲觀,整體情緒接近2018年。而從基本面來看,宏觀二季度可能也處於兩難之境,一方面是物價上漲,另一方面是二季度經濟可能出現頂部跡象。而此時外圍仍在放水,積累的風險可能也會越來越大。資本市場處在其中,可能難有較大作為。
券商中國引述一位保險資管投資經理的話表示,從新發行的基金數據看,一條線向下,過去10天,公募基金的發行只有10億級別的水平;以前是400億的水平,過去10天才30多億,一個月才400多億,跟以前比相差太遠。
另一位私募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從基本面看,抱團股估值還是比較貴,市場對利好不敏感,對利空則非常敏感。震盪下行的格局,全年整體幅度不大,不排除階段性調整有大的幅度。
後市展望
當然從公開觀點看,賣方機構還是表達了謹慎偏樂觀的態度。
認為,歷史上單邊熊的年份均處於盈利下降周期,今年盈利回升的正能量大於宏觀流動性略緊的負能量,類似強版10年。借鑑歷史,市場調整後往往出現新方向,本次重視智能製造,是轉型升級主線的擴散。智能製造業績望更強源於:科技賦能製造、疫情使得全球產業鏈重構、溫和通脹階段製造業盈利擴張。
表示,Q2,A股港股的機會成本仍高,預計指數維持橫盤震盪,下行風險約5%;Q2末~Q3,美債和美元指數大機率減壓,預計盈利驅動A股港股上行空間10%~15%左右。上行空間10%~15%、下行風險5%,意味著股指當前性價比高、市場仍在右側,建議震盪中指數加配中證500、行業加配周期、製造,等待融資盤壓力消化和三類潛在資金加配。
證券表示,亦或美債,短期無慮,維持震盪格局判斷。短期盈利超預期成為主攻方向,當下正是把握一季報的決勝之機,兵貴神速。行業配置上, 蓄力周期製造,綢繆科技成長。自今年2月初開始推薦抱團之外、邊際改善更大的「中盤藍籌」,去何處尋找「中盤藍籌」?周期製造在二季度仍將會有較強的防禦價值以及較好的相對收益,此外應逐步布局經歷較長時間調整的科技成長。推薦:1)「碳中和」主題:鋼鐵(、)/新能源(、);2)預期充分調整、回歸基本面增長的科技:電子(、);3)疫後加快復甦的可選與服務消費品:酒店()/旅遊();4)資負表修復以及估值性價比較高的金融:銀行()/券商(華泰證券)。
(文章來源:研究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HuWyngB9EJ7ZLmJGX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