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國家級文物,山東省聊城光岳樓

2020-03-07     視覺秀旅遊

光岳樓,亦稱"余木樓"、"鼓樓"、"東昌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古城中央,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為中國既古老又雄偉的木構樓閣,是宋元建築向明清建築過渡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王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局勢很不穩定。為了防禦蒙古族統治集團復辟,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從明洪武二年到五年,將築土城改築為磚城。為「嚴更漏而窺敵望遠」,報時報警,又用修城余木,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故初名「余木樓」。又因此樓有鼓聲報時,人們也稱之為「鼓樓」。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楊能在維修該樓時,因地而名,稱之為「東昌樓」。明弘治九年(1496),吏部考工員外郎李贊過東昌,訪太守金天錫,共登此樓,對該樓讚嘆不已,「因嘆斯樓,天下所無。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無名稱,不亦屈乎?因與天錫評命之曰『光岳樓』,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也。」此後,歷代重修碑記中,一直沿用「光岳樓」。


光岳樓由樓基和主樓兩部分組成,總高33米。樓基為磚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積1236平方米,邊長34.5米,向上漸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個半圓拱門和直通主樓的50多級台階組成。光岳樓主樓為木結構,4層5間,歇山十字脊頂,四面斗拱飛檐,且有迴廊相通。全樓有112個台階、192根金柱、200餘斗拱。樓內匾、聯、題、刻琳琅滿目,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筆『神光鍾瑛』碑,乾隆帝詩刻,清狀元傅以漸、鄧鍾岳手跡,郭沫若、豐子愷匾額、楹聯至為珍貴。


據介紹,光岳樓始建於明洪武七年 (公元1374年),600多年來,光岳樓的主體骨架從未改變過,特別是光岳樓結構層的三層,很多地方保留著元代的建築風格,所以說它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非常高。和其他古代樓閣相比,光岳樓文物價值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現存的岳陽樓是清光緒六年 (公元1880年)所建,高度不足20米,而黃鶴樓是1984年重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已經失去了文物價值;滕王閣也是如此,是1989年重建的現代建築,其文物價值與光岳樓不可同日而語。雲南的大觀樓重建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貴州的甲秀樓重建於清宣統元年 (公元1909年),廣東的鎮海樓是康熙年間重建的,山東蓬萊閣也是清朝重建。矗立於黃河岸邊的鸛雀樓是1997年重建的,雖然是我國最大的仿古建築之一,但其文物價值不能與明代原汁原味的光岳樓相媲美。」此外,現存古代樓閣建築中,建築年代較早的還有西安鐘樓 (建於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北京鐘樓 (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但它們的建築年代略晚於光岳樓。西安鐘樓也位於古城中心,其高度與光岳樓差不多,但樓頂頂為攢金頂,而光岳樓是歇山十字脊,重心要比西安鐘樓高,所以比西安鐘樓更顯雄偉高大。正因為光岳樓是四向過街式通道,所以它在建築歷史上是獨樹一幟的,是中國古典樓閣建築的典範,可謂「獨領風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AHFs3AB3uTiws8Ke4s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