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手足口病的七種(類)藥物

2019-10-04     逸仙藥師

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陳楚雄

審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伍俊妍

手足口病(又稱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該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表現口痛、厭食、乏力、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重症病例多為腸道病毒71型感染。其潛伏期為2~10天,平均3~5天,感染途徑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觸傳播。

手足口病的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對於手足口病如無併發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癒。目前缺乏有效治療腸道病毒的特異性藥物和方法,在臨床治療可採取廣譜抗病毒藥物和對症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措施。以下逸仙藥師分別介紹,注意以下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具體用藥需醫生指導使用,不可擅自購藥使用。

1、抗病毒治療

利巴韋林為廣譜抗病毒藥物,對DNA和RNA 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體外試驗可有效地對抗腸道病毒。利巴韋林對於早期手足口病可能有一定療效,鑒於其不良反應較多,一般不建議常規應用利巴韋林治療手足口病,對於重症者則可考慮選擇。注意其他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奧司他韋等不適用於手足口病。

一些中成藥,既具有清熱解毒,又有抗病毒作用,主要用於邪犯肺脾證。此類中成藥如金蓮花清熱泡騰片、康復新液、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抗病毒口服液、藍芩口服液、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等,早期應用效果較好,個別患兒服用後可能出現腹瀉,對於虛寒泄瀉者則不宜使用。

2、口腔皰疹(潰瘍)治療

對於口腔內皰疹及潰瘍嚴重者,應做好口腔護理,可用康復新液、復方維生素B12溶液含漱或塗患處,也可將蒙脫石散、六神丸調成糊狀於飯後用棉簽敷在潰瘍面上,也可用開喉劍噴霧劑(兒童型)(八爪金龍、山豆根、蟬蛻、薄荷腦)噴於口腔部皰疹、潰瘍處,以促進潰瘍癒合,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3、手足部皮疹治療

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具有抗過敏、鎮靜催眠作用,用於手足部皮疹的治療。對於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可防止抓破皮疹。

4、增強免疫力

適當補充復合維生素對於縮短患者病程是有幫助的,復合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族、維生素C可增強兒童免疫力作用,維生素B族還可用於兒童消化不良症,對出現的皰疹潰瘍等的修復癒合有促進作用。對於免疫力低下的兒童也可選擇脾氨肽口服粉劑、施保利通片用於增強免疫力,縮短病程。

5、腹瀉治療

由於患兒的腸道系統受到了病毒的感染,有一部分的患兒會出現腹瀉的症狀,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補充益生菌如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布拉氏酵母菌散、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等可調節腸道菌群,對於手足口病引起的腹瀉有明顯的止瀉作用。

6、發熱治療

對於體溫超過38.5度者可適當採用物理降溫或應用退熱藥物治療,常見的藥物有布洛芬或乙醯氨基酚,使用過程中須注意其不良反應。涼開三寶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可用於高熱驚厥、神昏譫語者。

7、其他的對症治療

包括止咳、化痰及減輕鼻黏膜充血;合併細菌感染者則應使用抗菌藥物治療。

輕症的手足口病一般預後良好,但是如果出現以下症狀,比如:持續高熱,精神差、嗜睡、易驚、譫妄、頭痛、嘔吐、肢體抖動、抽搐、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等,則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需儘快到醫院就醫。

手足口病重在預防,其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不要讓兒童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注意手部衛生。

2、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乾淨。

3、對於玩具、餐具、個人衛生用具應進行清洗消毒。

4、避免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輕症患者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重症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其所使用的物品應進行消毒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zM2mW0BMH2_cNUgSp7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