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幞頭竟有這麼多講究,日本天皇也愛它

2019-08-18     野馬共和

自古以來,我國先民就有蓄髮的傳統。根據各地考古發現,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原始先民們就已經盤發成髻。《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頭髮不管稀疏,都不能輕易剪斷。久而久之,出於實用及美觀考量,各式的髮髻漸漸風靡。在這樣的背景下,古代男子重要的時尚單品幞頭橫空出世。小小的一塊幞頭,卻代表著中國男性的千年流行史,最終風靡日本。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秦漢時期,男子二十成年加冠,貴族男子戴的是冠。而身份較低微的人,只能束巾幘。巾幘也稱幅巾,用一塊帛巾束首,是一種包頭布,用以束髮。幅巾之名早見於《後漢書·鄭玄傳》:「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可見,鄭玄的這種儒雅的時尚打扮,突顯了個性又彰顯了勇於反抗傳統的精神,有效吸引了時尚界的關注,成功走在幅巾盛行的潮流前線。

幅巾在不同區域叫法略有不同,據楊雄《方言》記載:「幅巾之名自關西秦晉之郊日絡頭,西楚江湘之間日陌頭,自河北趙魏之間日繰頭。」東漢時期,平民男子戴巾幘最為常見。四川成都天回山漢墓出土的傳世說唱俑,頭上用布帛包頭,在額頭前束出兩個尖角。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不拘泥禮法,以幅巾束首的風氣,十分流行。據南朝顧野王所撰《玉篇》載:「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北周時尚先驅周武帝依託鮮卑族傳統風帽,對幅巾作了改良,於四方形布帛上裁出四腳,並將其接長,形如闊帶。裹發時巾帕覆蓋於頂,後面兩腳朝前包抄,繫結於額,前面兩腳繞至腦後,打結下垂。這樣設計的好處在於,兩角在腦後打結,自然飄垂,頓生飄逸之感;另兩角頭頂打結,可束縛髮髻。幞頭正式誕生。

唐朝壁畫

唐朝時幞頭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的盛世,與大唐的爆款男裝圓領袍相輔相成。《長安十二時辰》中幞頭的身影隨處可見。盛唐氣度恢弘,社會上流行高冠峨髻,所以巾子應運而生。巾子是幞頭的內襯,用苧葛、藤草、篾竹或馬尾編織而成。封演在《封氏聞見記》描述「幞頭之下別施巾;象古冠下之幘也。」唐人束髮後,先戴上巾子,再戴上幞頭。巾子的高低決定了幞頭的造型,在此基礎上幞頭款式不斷變化。

巾子

幞頭垂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幞頭腳。質地輕薄,自然垂落的是「軟腳幞頭」;兩腳稍挺,微微上翹的是「硬腳幞頭」。此外,根據幞頭腳長短,又可分為「長腳幞頭」、「短腳幞頭」。

唐高祖武德時期流行「平頭小樣巾」,幞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形。隨著時代的發展,巾子不斷變高。武則天時,權貴重臣流行內襯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統一頒發高級官員幞頭樣品,英王踣樣巾,式樣高踣而前傾。章懷太子李賢墓石槨線雕人物中有這種形象。唐神龍年年間,幞頭腳變得圓闊,並在內中裝有竹籤銅絲,因而幞頭腳能夠翹起,稱為翹腳幞頭。

唐朝各式幞頭

唐玄宗時期,大唐的國力達到頂峰。這一時期的幞頭也變得較為誇張。天寶年間網紅幞頭,頂部像兩個圓球。唐中後期開始流行「硬裹」幞頭,就是將原來的幅巾固定到巾子上面,省去每次穿戴都要重新包裹的煩惱,此前的穿戴幞頭方式稱為「軟裹」。這種穿戴新方法下,原先飄逸的幞頭腳失去額實用功能,僅作為裝飾進行保留。這種幞頭也會被稱為硬腳、展腳等。

五代時,平腳幞頭開始流行。宋朝魏了翁《古今考》記載「 五代至宋以幞頭為首飾,漆紗為之,橫長其帶」。《宋史·輿服志》也描述了五代時期的幞頭款式「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平施兩腳,以鐵為之」。這種幞頭進一步發展了唐朝中後期的硬腳幞頭,通過鐵絲或竹籤將幞頭腳做成平直,以此用來裝飾。此外,這時翹腳幞頭也廣泛流行,《雲麓漫鈔》記載「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幞頭腳朝天豎立,頗為醒目。

晚唐壁畫

宋朝時,幞頭依舊是廣大男性的首服基本款。上自皇帝,下至百官,日常著裝,一般都戴幞頭。幞頭內襯木骨,或以藤草變成巾子為里,外罩漆紗,稱為「幞頭帽子」,可以隨意脫戴。幞頭的款式,也迎來了百花齊放。其式樣有直角、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說,幞頭從出現以來一直變換新的樣式,兩腳或彎曲向上、或兩闊腳、或短銳角,樣式有很多大家各取所好。

《孤城閉》劇照

這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方頂硬殼幞頭,是宋朝帝王及官員的必備款式。這是唐代硬裹幞頭的2.0版,用鐵絲或藤草編成內襯的硬殼,殼外附著絹羅,然後在表層塗黑漆,製成方頂硬殼形狀。這種幞頭的吸睛之處在於幞頭腳,兩腳內填充鐵絲製成,達到平直或上翹的效果。一般為左右平伸,長至二尺。這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宋代官員形象。

方頂硬殼幞頭幞頭腳尾端捲起,就形成了局腳幞頭;幞頭腳相交,就形成了交腳幞頭。此外,還有朝天幞頭,順風幞頭等等造型。終宋一朝,都在沿著五代以來的幞頭的發展脈絡,踏步前行。

宋朝帝王

明朝從蒙古人手中奪得政權後,致力於恢復華夏傳統衣冠。朱元璋提出了上采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這一時期的首服也在繼承古制上多有發展。傳統首服迎來了最後一個發展巔峰。明代《客座贅語》有云:「於是士大夫所戴其名甚伙,有漢巾、晉巾、唐巾、諸葛巾、純陽巾、東坡巾、陽明巾、九華巾、玉台巾、逍遙巾、紗帽巾、華陽巾、四開巾、勇巾。」

這一時期,幞頭演變成了烏紗帽。烏紗帽的式樣繼承了晚唐及宋朝的基本形制。官員常用烏紗帽用漆紗做成,兩邊展角,角長一尺二寸。皇帝常服,則佩戴翼善冠,即烏紗折上巾,其式樣與烏紗帽基本相同,不同在於左右二角折向上,豎於紗帽之後。翼善冠用細竹絲作胎,髹黑漆,內襯紅素絹,外敷黃素羅,外層以雙層黑紗作面,因此又稱為「烏紗翼善冠」。這種皇冠通常飾有金飾,萬曆皇帝定陵中的翼善冠上面的金飾重量超過300克。

明·翼善冠

明朝的士人及普通百姓多戴唐巾,即軟翅紗巾。唐巾為明代設計師仿參考傳統幞頭的全新製作,外形於烏紗帽相似,巾後垂有軟腳,左右綴玉質巾環一對。唐巾因外形儒雅飄逸,深受廣大明朝民眾喜愛。《醒世姻緣傳》中記載:「只見一個戴烏紗唐巾,穿翠藍縐紗道袍,朱鞋、綾襪,一個極美的少年。」

隨著清軍入關,滿清實施殘酷的剃髮易服的政策。流傳千年的幞頭和諸多漢族衣冠一道,走向滅絕。

現世存在的幞頭,不得不提日本天皇的立纓冠。日本自平安時代就大量學習唐朝服飾制度。奈良時代的大和朝廷頒布《大寶律令》,明文規定國內人民製作衣服要仿造唐朝式樣。天皇戴的「立纓冠」是幞頭流傳至日本經過自身發展後的變體之一,幞頭腳的「纓」經演化只保留了一枚,向上直立,保持朝天的特徵。

明仁天皇

這種朝天幞頭風格在我國古代也能找到蹤跡,宋人的《雲麓漫鈔》記載:「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浙江博物館藏有的《吳越國王錢氏祖像軸》,頭戴朝天幞頭,兩條幞頭腳向上。

《吳越國王錢氏祖像軸》

幞頭起源於一塊小小的包頭布,經過千年演變,它的造型和功能愈加多元,最後成為端莊大氣的漢族衣冠一部分。這其中蘊含了虛實動靜結合的設計美學,於平衡中求變化的哲學智慧,因此,它才能經久不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wQn6GwBJleJMoPMy0Y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