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劍指塔尖」

2019-08-25     台州樓事

本報記者李 平

「你們來得不巧,我們正對整個廠區進行整體轉型提升,現場樓下廠房都騰空了。等兩個月後,就完全不一樣了。」

8月6日下午,在路橋區金清鎮富士特有限公司辦公室,公司董事長林夏滿告訴記者,他們計劃投資2000萬元,進行車間改造。

像富士特一樣,近年來,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生機勃勃,每年的產值都保持20%以上的增速,時下各大企業都忙於產能升級和廠房改造。

那麼,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勃勃生機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發展經歷,又會給台州其他傳統製造產業帶來怎樣的啟發呢?

星火燎原

刨根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

彼時,台州還是一個比較純粹的農業地區,噴霧器則是一種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由於舊時噴霧器工藝落後,容易損壞,路橋金清、蓬街一帶的農民在維修噴霧器的過程中,開始琢磨噴霧器零配件的生產。

根據路橋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提供的《首位廠長陳春法先生採訪實錄》資料記載,現為路橋區金清鎮紅旗村的陳春法老先生,是台州市最早投身植保與噴霧器產業的開拓者。

1967年1月,還是國有企業黃岩縣分水五金廠負責人的陳春法,在台州率先生產噴霧器相關配件,最初以玻璃球閥為主,隨後升級為銅球閥,都是靠磨盤、手搖鑽和千分尺等器具,手工一粒粒打磨出來。

當時的噴霧器配件主要銷售給全國各生產資料公司,供不應求,年產值大約20萬元左右。

1974年,陳春法從江蘇無錫引進適合生產噴霧器的模具與吹塑機等生產設備,開始生產噴霧器整機,廠名更改為黃岩縣農用塑料藥械廠,當時產值超200多萬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州噴霧器產業在蓬街、金清及三甲一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當時,很多人是通過與黃岩縣農用塑料藥械廠的師傅學習、交流,逐漸進入到噴霧器行業,並不斷向周圍鄉村輻射,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噴霧器產業鏈。

「那時,很多椒江、路橋噴霧器廠的創辦人,都是從藥械廠出來的業務員。」椒江噴霧器行業協會秘書長葛學良說。

此後,「分產到戶」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植保設備需求大增,加上路橋廢品市場的廢銅、廢鐵再生利用,為其提供的原材料,使得台州噴霧器生產、銷售有了低成本的優勢;而走南闖北的台州生意人,又為家鄉的噴霧器產業,拓寬了銷售網絡。

星火燎原,起源於農業機械噴霧器的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的版圖,由此徐徐展開。

涅槃重生

人生有風雨,產業的發展也是如此。

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的成長,也經歷過許多風雨,其中,以「區域性產品質量問題」事件,最讓台州從業者警醒。

上世紀九十年代,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陷入了低價低質惡性競爭的怪圈——

由於入行門檻低,入行者甚多,產能趨於過剩,企業之間便開始打價格戰惡性競爭,隨之產生了質量低劣問題。

1997年,國家質檢總局將路橋噴霧器(機)列入區域性產品質量問題,給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敲了一記警鐘。

隨即,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開展了一次全面的產品質量專項整治。

「當時,專項整治是涉及全市整個行業的,我記得那時很多椒江的企業去路橋蓬街開會、學習。」葛學良回憶道。

通過三年專項整治,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打贏了「翻身仗」,成功摘掉質量低劣的「帽子」。

21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迎來了巨大機遇!

據葛學良介紹,2000年左右,台州噴霧器主銷國內市場,受國內農業生產時間集中影響,噴霧器生產呈現明顯的淡旺季——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為生產旺季,6月至9月為生產淡季。

而加入WTO後,海外市場不斷被台州噴霧器企業開闢,產品源源不斷地被銷往歐盟、美國、中東、非洲、東南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有了海外市場,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的「淡旺季」現象逐漸消失,工廠內的機器聲一年四季響到頭,產值不斷增長。即便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傳統外貿行業遭受極大挑戰之時,該行業依舊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

2009年,台州兩大噴霧器產業基地路橋區、椒江區分別獲得「中國植保與清洗機之都」「中國噴霧器之鄉」稱號。

「這是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的一個分水嶺。」路橋區植保與清洗機械協會會長、綠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昌國如是說,由於產業規模大,獲得這個稱號,表明了台州這個產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的地位。

鰲頭獨占

如今,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的產業鏈條正在不斷延伸——

從單一的噴霧器,開始向家用/商用清洗機、農用水泵、農用旋耕機、植保無人機、節水滴灌等產品延伸。其中,台州的手動、電動類噴霧器產品生產銷售占全國半壁江山,出口產值約占全國80%,湧現了市下、綠田、信溢、文信、大農、安露、富士特、歐森、豐田等一批骨幹企業。

「當下,台州噴霧器已成國內高質量噴霧器的代名詞,即便比市場同類產品價格高出10-20%,訂單仍源源不斷。」羅昌國說。

經過多年的市場洗禮,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湧現了不少「隱形冠軍」——

富士特有限公司背負式動力噴霧機產銷世界第一;大農高壓和超高壓泵及整機產銷全國第一,世界前列;安露家用清洗機產銷全國第一,世界第三;信溢高端手動、機動噴霧機(器)產銷全國第一……

同時,台州植保和清洗機械產業在行業標準的研製方面,也取得了話語權和引領權——

比如,由浙江大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主起草的《商用清洗機》浙江製造團體標準發布實施,這是清洗機行業首個「浙江製造」團體標準;以浙江安露清洗機有限公司為主起草的《家用清洗機》行業標準,已正式發布;去年8月17日,以富士特有限公司為主起草的《背負式動力噴霧機》浙江製造團體標準,已正式發布實施。

「從行業標準的執行者變為制定者,這是行業飛躍性的變化。」羅昌國說,目前,路橋植保清洗行業規模上企業主導產品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比率達70%。

"塔尖"競賽

「這兩年,椒江同行小年輕們的規模上來很快,產能差距被拉大,我們很有危機感。」

儘管公司的背負式動力噴霧機產銷做到了世界第一,林夏滿仍深深感受到來自本土行業後來者的挑戰。

在椒江濱海十塘三期,近年來,文信、豐田、蒙花、凱豐等多家噴霧器生產企業的新廠房接連拔地而起,這些企業就是林夏滿口中的「小年輕們」。

葛學良告訴記者,為扶持噴霧器這一傳統產業,近5年來,椒江區陸續為相關企業解決了生產用地約450畝。

隨著新廠房、新生產線的投入及新市場的拓展,今年上半年,文信機電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速度,實現產值4.2億元。

椒江噴霧器行業協會會長、文信機電公司董事長阮玉根表示,產值增長的底氣來自紮實的科研投入,「十塘三期這邊幾家噴霧器企都在高速增長,他們對研發投入都很積極,預計未來3年內,椒江噴霧器相關產業還將繼續增長。」

眼下,浙江綠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50萬台高壓清洗機項目進度已經完成70%,預計今年年底能完工,劍指全球行業領先地位。

位於路橋蓬街鎮小伍份工業區的台州市斯佩雷爾植保機械有限公司車間生產熱火朝天,其生產的微型隔膜泵是國內占比最大的。去年,該公司投資700多萬元,對9條生產線進行「機器換人」,產能翻倍,人工減少一半。

「預計今年我們微型隔膜泵產量達600萬個。」公司負責人張文森說,唯有不斷改革和創新,才能「螺螄殼裡做道場」。

……

一切都在昭示著,台州植保與清洗機械產業正在不斷強化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品牌創新來提高企業發展能級,向著產業制高點進發,新一輪的產業爆發勢在必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tcmz2wBJleJMoPMWS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