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14時,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根據專家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樑渦振現象,目前橋面已基本恢復常態。
作為獻禮香港回歸的一個世紀工程——虎門大橋,意義非凡,它是當時中國國內規模最大的公路橋樑,也是中國首座加勁鋼箱梁懸索結構橋樑,其主跨長度居當時中國同類橋樑中的第一位,副跨長度居當時世界同類橋樑中的第一位。
而作為虎門大橋的設計師,同時也是兩院院士、世界十大著名結構工程專家的李國豪,人們更是敬仰萬分。畢竟,從錢塘江大橋到南京長江大橋,從南浦大橋到東海跨海大橋,這些傳世工程中都曾留下過他的汗水,見證著他的智慧。
外界對他的評價也極高,「說起李國豪,人們就會聯想起橋樑,就像說起華羅庚,人們就會聯想起數學一樣。」
寒門學霸,首名獲得德國工學博士
1913年4月13日,李國豪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蓮塘村一個貧苦農家裡,由於父親在印度尼西亞經營雜貨小生意,他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
5歲上小學時,他便能利用課餘時間幫母親做農活;
13歲時,因天資聰慧,插班讀初二;
16歲時,未讀完高中,隻身去上海考入國立同濟大學。
大學畢業後,李國豪留校擔任結構力學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助教。1938年秋,李國豪由德國洪堡獎學金資助到德國進修,因學習成績特別突出,被破例批準直接考博士學位。26歲的他,在《鋼結構》雜誌發表了博士論文,在橋樑工程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從此李國豪以「懸索橋李」聞名於世。
學有所成的李國豪準備回國,卻遇上二戰爆發,他只好留在德國繼續做研究。期間,他發表了近10篇重要論文,成為首名獲得德國「特許任教工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他的論文至今仍作為經典懸索橋二階理論的寶貴歷史遺產,被各國教材所引用。
回國之心迫切,給孩子取名「歸華」
二戰結束後,即便多人挽留,李國豪也毅然選擇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國。那時候交通並不便利,回國之路漫長又艱辛,歷時多月後,李國豪偕同妻子於1946年夏正式踏上祖國的土地。在途經法國馬賽時,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他為孩子取名『歸華』。」可見,他當時回國意念的堅定和期盼。
到達上海後,他又回到同濟大學教書,此後便再也未曾離開過。
投身教育和研究事業,精忠報國
1956年,李國豪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不久創設工程力學專業,並親自講授板、殼力學,培養了首批工程力學專業的大學生。
1977年李國豪任校長,期間他倡導並直接組織了同濟大學的兩個轉變:從一所以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多學科大學轉變;恢復與德國的傳統聯繫,向國際化大學轉變。這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希望同學們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投身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為國家多做貢獻。」
上世紀50年代至去世時,李國豪曾參與過國家幾乎所有重要橋樑的建設。從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到後來的上海南浦大橋、江陰長江大橋、東莞虎門大橋、汕頭海灣大橋……
處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用他的學識,報答祖國。
1994年,李國豪被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雙院士之一。20O5年2月23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2歲高齡的他是最後去世的全國第一批橋樑專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t116XEBnkjnB-0zVE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