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政治智商低,搞不好外交

2020-04-01     小錢說歷史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多看看歷史則又發現不全都如此了,而是敵人的敵人也可能成為自己的敵人,甚至是更大的強敵。比如,宋朝就是分不清敵友的一個王朝,先有北宋聯金滅遼卻自己反被金所滅,後又有南宋聯蒙滅金卻自己反被蒙(元)所滅,犯了致命的外交錯誤。

燕雲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國領土,包括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公元926年,遼太祖阿保機去世,次子耶律德光嗣位,即遼太宗。此時,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與後唐末帝不協,謀奪帝位,遂求援於契丹,允以稱臣、稱兒、割地,並許歲貢絹帛30萬匹為條件。936年,契丹遣使至太原,冊立石敬瑭為皇帝,是為後晉高祖,史稱「兒皇帝」。後晉與契丹聯合攻滅後唐,石敬瑭如約割讓燕雲十六州,契丹民族由此走出草原。也從此,中原失去了長城、燕山屏障,無險可守,讓北方民族南侵更加便利。947年,耶律德光又滅後晉,建立大遼國。

宋朝:政治智商低,搞不好外交

959年,後周世宗柴榮一病不起,年僅7歲的柴宗訓即位。次年正月,傳聞北漢勾結遼國入侵後周邊境,朝廷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北上禦敵。但大軍到達距離汴京東北20千米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時,按照預謀,將領們把一件皇帝登基所穿的黃袍披在了趙匡胤身上,擁他為皇帝。趙匡胤假意推辭幾次後,順從了將士們的意願,然後率兵變的軍隊返回汴京,孤立無援的周室皇太后和幼帝只好交出政權。就這樣,輕鬆奪過政權的趙匡胤當上了皇帝,國號為宋,定都開封。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平滅五代十國中的其他國家,同時他也沒有忘記燕雲十六州。

在遼太宗耶律德光之後,遼國又經歷了穆宗、景宗、聖宗三朝。聖宗時期,實際掌權的是承天皇太后,即歷史上有名的蕭太后(蕭燕燕),她重視漢文化,開科取士、刊印佛經等等,並繼續向外擴張。1004年,遼聖宗與蕭太后率軍南下,攻至澶州,直接威脅宋都。宋真宗率軍親征,雖取得勝利,但他原本就對抗遼猶豫不決,所以見遼方妥協便也同意了議和。雙方簽訂澶州和約,規定宋每年輸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稱「歲貢」;雙方結為兄弟之國,宋確認放棄收回燕雲十六州。後來,遼又將「歲貢」漲到了絹30萬匹,銀20萬兩。

割地賠款,畢竟是不好受的。如果說割地是一次性的,只疼一次,那麼每年都要按時輸給遼國的絹和銀「歲貢」,就讓大宋年年都有疼感了。也正因為此,宋不僅無法忘記過去的喪權辱國,而且增加了對遼的仇恨。一百年後,女真興起,這讓宋看到了可以聯金抗遼的機會。1111年,宋徽宗派童貫使遼。童貫在這次出使過程中,認識了燕京人馬植,他任過遼國光祿卿官職。馬植見遼逐漸腐朽,便叛遼投宋,向童貫獻了如何取燕京之策。並且,馬植改名李良嗣,隨著童貫一起回到宋都,向朝廷陳述了遼天祚皇帝的荒淫腐敗和金兵已迫近燕京的情況,並建議說如果宋這時能從登萊渡海,與女真結好,相約一起攻遼,則燕地可取。宋徽宗賜李良嗣以國姓,改名趙良嗣,並給他加上朝議大夫、秘閣待詔的職銜,然後開始了聯合女真一起滅遼的行動,以圖收復燕雲地區。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1120年春,宋金達成夾攻遼國的「海上之盟」,雙方約定共同進攻遼,長城以北的中京由金攻取,長城以南的南京(即燕京)和西京(即大同)由宋攻取。雖然這項盟約當時在宋庭內部,有人認為不妥,但宋徽宗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和政績,表明自己能夠完成祖宗夢寐以求的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偉業,仍不顧後果,堅決實行,以至最終換來的卻是國破家亡的命運。

宋的介入,改變了女真人當初對遼的態度,由脫離遼朝的控制上升為取遼而代之。1123年八月,金太祖阿骨打去世,其弟即位,是為金太宗,他一面鞏固已占領的州縣繼續擴大戰果,一面聯合西夏與西夏建立宗藩關係。1125年,金俘虜了天祚帝,遼國滅亡。然而,遼國滅亡後,但宋並沒有如約收回燕雲之地,反而招惹來了金的進攻。

金軍第一次南下在1125年十一月,分兵兩路,東路軍從平州向南攻燕京,西路軍從雲中南下攻太原,然後兩路軍在開封會師。消息傳來,宋徽宗急令各地軍隊勤王,並禪位給了其子趙桓(即欽宗),以次年為靖康元年(1126)。1126年正月,金軍圍開封,李綱率全城軍民殺傷數千攻城的金兵,挫敗了金軍一舉破開封滅宋的企圖。可是,宋欽宗和張邦昌、李邦彥等投降派官員畏懼金軍,極力主張求和,對其提出的條件一一答應。金軍北歸不久,又進行了第二次南侵,東路軍在1126年十一月渡過黃河直抵開封,西路軍在破太原後也南下渡過黃河,與東路軍會師開封城下。此時,宋朝軍民紛紛要求與金兵決戰,但欽宗仍想議和。金人提出要宋收繳民間武器,並索金1000萬錠、銀2000萬錠、帛1000萬匹,欽宗全部答應。1127年初,金軍藉口金銀數不足,在開封城內大肆搶掠焚燒,並將徽、欽二帝扣留。三月,金軍立張邦昌為帝,國號「楚」,作為傀儡政權。四月,金軍擄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餘人,帶著大量金銀財寶、儀仗器物等北歸,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本來已經有過一次聯金滅遼卻反被金所滅的經驗,可南宋皇帝卻不吸取這個教訓,當蒙古興起後,又開始想聯合蒙古來一起滅金了。1217年,敵不過蒙古大軍的金,在北方失去很多領土之後,以南宋不再納「歲貢」為由出兵南侵,南宋便開始了聯合蒙古滅金。其實,垂亡之際,金也想到了與南宋共同對抗蒙古。金哀宗說:「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聯合,所以為我也是為宋。」但,南宋對金的聯合抗蒙要求無動於衷,甚至到1227年蒙古滅了西夏時仍然感覺不到蒙古對自己乃更大的一個威脅,依然要聯合蒙古滅金。1234年,蒙宋聯軍攻陷金國蔡州,金哀宗自縊,金國滅亡。

執意聯蒙滅金,南宋為的是報復當年「靖康之變」金軍南侵之仇和收回失地,但是南宋在幫助蒙古滅金之後,同樣尺寸土地未得,反而給了蒙古滅宋以可乘之機。1235年,即蒙宋滅金的第二年,蒙軍首次對南宋進行了侵略。此後,蒙軍多次南侵,並改變進攻策略,繞道西南地區而行。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死於南侵軍中,其弟忽必烈撤軍北返爭奪汗位,讓南宋政權得以苟延殘喘。1271年,忽必烈爭位成功,改國號為元,加快了南侵的步伐。

忽必烈在總結窩闊台和蒙哥攻宋得失的基礎上,確立了先取襄樊、中間突破、沿漢入江、直取首府臨安的滅宋方略。1273年正月,元軍攻破樊城,二月襄陽守軍投降。襄樊之戰打開了通往南宋的堅固大門之後,元軍增兵10萬,繼續南征。到1274年十二月,元軍以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的戰術,強渡長江,戰爭獲得決定性的轉折。此後,元軍節節勝利,先後攻下南宋許多重要城鎮,包括建康。1276年,元兵三路大軍會師臨安,宋恭帝出降。恭帝和其生母全太后以及奉命到金軍營中議和的右丞相文天祥等人被押解北上。文天祥途中從鎮江脫逃,歷盡艱險,南歸朝廷,擁立新帝繼續抗元,1278年兵敗被俘,堅決拒絕投降,並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在元大都慷慨就義。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慘敗,宋朝最後覆滅。

一前一後,兩個宋朝政權。北宋聯金滅遼,結果未收回燕雲十六州,反招來了金國滅掉自己,而南宋聯蒙滅金,結果也未收回北方的失地(包括燕雲十六州),反招來了蒙古(元)滅掉自己。雖然都有自己實力不行的原因,但更主要的還是政治智商太低,外交策略失誤造成。皇帝不知道,敵人的敵人絕不都是自己的朋友,當幫助一個敵人滅掉另一個敵人後,這個敵人就有更大的力量來進攻自己了。

「弱國無外交」是又過幾百年,後人總結出來的外交經驗。但,宋朝當時的歷史卻證明,即使像宋這樣的大國、強國,居然也搞不好外交,甚至連起碼的敵友都分不清。所以,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沒有搞好外交,這確實是政治上太昏庸而致。聽不進意見,甚至打壓提出不同意見者,怎能做出更好的決策,收到更好的效果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m6vyHEBfwtFQPkdnbO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