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郵政情!一個普通家庭,三代郵遞員

2019-09-23   博愛雜誌

1

每當一抹郵政綠映入眼帘,瞬間就會讓我激動不已,熱淚盈眶。淚水中有自豪、有慚愧、有懷念,因為我們這個普通家族的三代人,與郵政有著割捨不斷的情緣。每每想起,感慨萬千。

故事的第一個主人公,是我的爺爺。爺爺是新中國第一代郵政人,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按理說,有著這份光榮資歷的爺爺,完全可以繼續留在部隊,或是被安排到政府的重要部門去工作。可爺爺主動要求退伍轉業,自願到郵政部門去做一名普通的郵遞員。

爺爺的選擇,讓組織部門派來與他談話的同志很不解,深入溝通後才知道,解放前正是因為郵政事業不發達,爺爺幾次從部隊寫給未婚妻的信都未送達,未婚妻以為爺爺犧牲在了戰場上,經不住家人的勸說就嫁給別人了。那件事對爺爺影響很大,觸動很深,於是他就決意轉業,回到我們老家做了一名郵遞員。幾年後縣裡和鎮里逐步建立了郵政機構,爺爺又先後請調回到縣裡和鎮里。

村裡有不少人笑話爺爺:「別人都是往高處走,你卻像水一樣往低處流,當年不論是留在部隊還是轉業到地委,現在都是大人物了,沒見村裡的一位部隊首長,一回家就坐著吉普車嗎?你倒好,整天騎個破自行車伺候我們這些小人物。」

爺爺聽了這話也不生氣,笑呵呵地說:「做個小人物有什麼不好?把信件及時送到你們手中,你們高興我就高興。」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正是因為爺爺那句話,同村一個女孩向爺爺敞開了愛慕的心扉,她就是我的奶奶。當時,奶奶愛上爺爺的理由很自豪,她沒有把爺爺看成小人物,而是大人物,全鎮的大人物,比鎮長還大。為什麼這麼說?全鎮人不一定都認識鎮長,但沒有一個人不認識我爺爺的。因為那時全鎮只有我爺爺一名郵遞員,家家戶戶的信件和電報都由我爺爺親自送達。

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一封信件或電報的作用說小可小,說大可大。說小可能就是親友間的一聲問候,說大可能決定著一個家庭的命運,譬如當年爺爺的未婚妻就是因為沒有收到爺爺的信,婚姻才出現了巨大的變故。據說那個女人婚姻很不幸,後悔沒有等爺爺回來。她經常在村委會等著收信件,一年之中也鮮能收到一封信,其實就是為了能看爺爺一眼。

正如奶奶所說,不僅爺爺是大人物,她也被村裡人捧成了大人物。每天,村裡都有人討好奶奶:「若是有我家的信,還望你家男人第一個送過來。」

「沒問題。」奶奶總是爽快地答應。

在父親的記憶里,他童年時奶奶每天都活得神采飛揚,自豪於自己嫁給了一名郵遞員,一個全鎮人都離不開的大人物。

2

說到我的父親,他就是故事的第二個主人公。爺爺退休後,父親接過了爺爺那輛綠色的自行車,雖然破舊,但在當時還算是了不起的交通工具。

父親到鎮郵政所工作的時候,郵政所已經加了人,他只負責幾個村的郵政業務。雖然是幾個村,但工作依然很辛苦。爺爺退休前有時一個村一個月也就寥寥幾封信,但到了父親那個時代,郵政所的業務就猛增了。也就是說,雖然父親只負責幾個村,但業務量一點都不比爺爺少。

父親繼承了爺爺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亦或是心靈上從小就受到了郵政綠的薰染,對郵政事業發自內心地熱愛。熱愛到什麼程度呢?當天的業務只要不處理完,父親就絕對不會回家。母親每天晚上不知要在灶台前將飯熱上幾次,如果父親不回來,她絕對不會睡覺。母親和奶奶一樣,知道自己的男人工作有多辛苦,餓著肚子回來就已經讓她夠心疼了,總不能再讓他吃不到熱騰騰的飯吧。

童年的記憶中,我經常半夜醒來發現父母不在屋裡,繼而或是聽到母親一個人在堂屋拉風箱給父親熱飯,或是聽到她和父親說著悄悄話。那時年幼,許多事情並不明白,於是我就問父親:「至於每天回來這麼晚嗎?送不完的信件就不能第二天再送嗎?有時我一個星期都看不到您,您回來了,我睡著了;我起床了,您已經去上班了。」

父親聽我這麼一說,眼中不由地淚光閃爍,但最終還是將眼淚強忍了回去。他知道兒子思念他,心疼他,但用他的話說:「誰讓咱家與郵政結緣了呢?你爺爺總對我說,郵遞員的工作看似平凡,但卻重任在肩,責任重大,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冷暖,我的任務就是給千家萬戶送溫暖啊!」

「怪不得咱家一點都不溫暖,您都把溫暖送到別人家了。」我沒好氣地對父親說。

父親一聽,急著解釋:「話可不能這麼說,只有別人家收到溫暖了,咱一家人心裡才會溫暖,當年若不是你爺爺的信沒有及時送達,他的婚姻怎能出現變故?」

我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也未必是件壞事,如果那些信都送達了,哪裡還有我們啊?說不定爺爺就不會轉業了。」

父親說:「這話可別對你爺爺說,若不是他後來從事了郵政事業,說不定一輩子都走不出那個陰影。應該說,是被人敬重的郵政事業,撫平了你爺爺心靈上的創傷,從這一點講,作為一個郵政家族,我們也要感恩郵政。」

我不再和父親理論,確切地說是理論不過他。關於郵政,他有著比爺爺還要多得多的大道理。

3

高考那年,父親讓我報考郵政專業,因為那時已經不興子女接班了,父親怕我們家郵政事業後繼無人,但我最終沒有聽父親的話。自私地講,沒有聽他的話是因為不想讓自己將來像他一樣辛苦。我還清晰地記得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為了給一戶人家送匯款單,父親摔傷了,在他養傷的那幾個月,家中里里外外的事務都是母親一個人操持,而年幼的我和弟弟卻一點忙都幫不上。也就是在那段時間,我開始埋怨父親不該選擇郵政事業。

說到我的弟弟,故事的第三個主人公該出場了。弟弟從小就比我聽話,也比我更了解父親,了解他對郵政事業像爺爺一樣難以割捨的感情,於是就讀了一所郵政中專學校,畢業後也做了一名郵遞員。

著實說,到了弟弟這一代,作為一名郵遞員,已經沒有了昔日爺爺和父親曾擁有的那種光彩,在世俗的眼光里,弟弟成了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一些企事業單位或大型集團公司,時常因為收發員不負責任,造成已經成功投遞的信件、包裹等丟失,卻把責任推到弟弟身上,無辜的弟弟就成了眾人的出氣筒。我曾親眼見到過弟弟流下委屈的淚水,但委屈歸委屈,想起家族的光榮傳統,他只好把所有的委屈默默咽了下去。

有幾次,我勸弟弟辭職別乾了,可弟弟都當沒聽到我說的話,該怎麼干還怎麼干。他說做郵遞員有苦也有樂,那種及時給千家萬戶把溫暖送達的歡樂,讓他的心中比吃了蜜還甜,所以,他從心裡理解了爺爺和父親對郵政事業深沉的大愛。

有一天,父親問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民的生活都離不開郵政,你希望未來的郵政是什麼樣子?」

我說:「當然是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更便捷、更高效地為人民服務,節省人力,也節省成本。」

這就是一個個深藏在我心中、想起來就讓我淚流滿面的郵政故事。我曾經沒能深刻地讀懂爺爺、父親和弟弟這一代代郵政人無私的大愛,也沒能接過家族光榮的接力棒,以致在心中蓄滿了深深的愧疚。但我們家族三代人與郵政結緣,我也為此感到自豪與驕傲。我永遠敬重與由衷懷念新中國第一代郵政人——我的爺爺,他給了這個家族無上的榮譽,也給了這個家族美好的夢想。

郵政綠是我心中最美的色彩,郵政人是我心中最可愛的人。我永遠對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謝他們為服務人民付出的辛勞和汗水。

來源:《博愛》

編輯:李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