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正在熱播,劇中的齊明月是一個隱形的可憐蟲,相比凌霄、賀子秋、李尖尖,她雖然有父母的疼愛,卻活得一點都不輕鬆,因為她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媽媽。
讀高中的時候,媽媽要求她不能做千年老二,一定要考第一名,考第三名就被認定考得很糟糕,要被送到輔導班;媽媽帶她去買衣服,她看中一件白色的T恤,被媽媽否定,「太難看」,給她選了一件粉色的T恤,25歲了,買了一條粉色的睡裙,被媽媽說太幼稚,齊明月問媽媽:「你不是說穿粉色的好看嗎?」媽媽否定;一家三口出去吃飯,媽媽讓齊明月點菜,嫌棄齊明月不會點菜,總是老三樣,齊明月不點菜,又要挨訓……
齊明月因為有這樣一個媽媽,也就不難理解她暗戀凌霄9年,遲遲不肯表白,被凌霄拒絕後,又將責任歸咎於自己,「我連點菜都沒辦法自己決定,你不喜歡我也正常,我沒主見,還自作多情……」
由此可見,齊明月真的是一個小可憐蟲,明明很優秀,卻活得很不自信,膽小慎微,而這都與她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媽媽密不可分。控制欲太強的媽媽,是費力不討好的媽媽,她們為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但她們也是最容易破壞孩子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父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讓孩子變得不自信,否定自己,不敢追求夢想
齊明月在外人看來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讀高中時是班長,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人長得又漂亮,可在媽媽眼裡,女兒什麼都不行,學習是千年老二,不會買衣服,不會打扮,找不到喜歡的男孩,連點菜都不會。
其實,不是齊明月什麼都不會,而是媽媽一直在控制女兒的成長,當女兒做出自己的選擇時,媽媽立馬全盤否定,把女兒罵得一無是處,久而久之,齊明月就養成了依賴的心理,一切都讓媽媽來決定,不然自己做了決定,也會被媽媽罵,被媽媽否定。
漸漸地,齊明月就失去了自我選擇的能力,到了該自己做選擇的時候,就決定自己選的一定是錯的,因為她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一直在不斷地否定自己,用她的話說就是比較擅長自我檢討,說到底還是不夠自信。
一個不自信,總是否定自己的人,就像水中的浮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追求什麼,即使有夢想,也無法去勇敢地追求,因為他的命運都是別人替他安排的,他已經喪失了選擇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活得沒有價值觀和成就感,生命也失去了活力。
孩子的幸福指數低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曾追蹤調查了5362人,從10歲一直到年逾花甲,了解兒時父母對他們的行為限制,以及長大後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調查對象,長大後比較不快樂,獨立性較差。而那些從小就能到父母溫情回應的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高,心理更健康。
齊明月已經是成年人了,而且是一名新聞記者,可她卻害怕與媽媽相處,寧可在外面租房子住,也不願回家,更不敢在媽媽面前暴露真實的自己,活得很憋屈,只敢和閨蜜李尖尖、唐燦「耍無賴」發脾氣,試想一下,一個帶著面具的人,將自己偽裝起來,怎麼能過得幸福呢?
讓女兒變得霸道,讓兒子變得懦弱
有一句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這並不是空穴來風,這是認同心理,認同是指個體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認同,以消除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因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而產生的挫折所帶來的焦慮。
在《以家人之名》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凌霄請齊明月吃飯,以表示歉意,在點菜時,齊明月還是按照媽媽的方式點了菜。這就很有意思了,齊明月明明很討厭媽媽的專制,為何還效仿她呢?
這就是認同心理在作怪,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那些家暴的父親往往會有一個有暴力傾向的兒子,而愛嘮叨的母親往往會養出個愛嘮叨的女兒,這就是「遺傳」的作用。
同樣的道理,控制欲太強的媽媽往往養出一個同樣有控制慾望的女兒,如果是兒子,反倒更懦弱,因為女人在一個家庭中太強勢,那麼,其丈夫往往比較懦弱,而男孩是學著爸爸的樣子逐漸長大的。
父母的控制欲太強,就剝奪了孩子自己長大的權力,孩子若自己無法長大,就無法自立,更別說自強,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哪怕孩子摔倒,都比捆綁住他的手腳要好得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_upMHQBeElxlkkaf6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