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刻三佛,三佛共一龕,國家級文物,福建南天寺石佛和摩崖石刻

2019-12-31   視覺秀旅遊

南天寺石佛和摩崖石刻,位於福建省泉州城南晉江市東石鎮許西坑村西的石佛山上。石佛山因石佛而得名,因南天寺而揚名。然而,使石佛山聲名在外的,並不止這些。石佛山上眾多的摩崖石刻,及南天寺內的名匾楹聯都是石佛山珍貴的一部分,是吸引四方賓客的魅力所在。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佛左旁《重興南天禪寺碑》載:"宋嘉定丙子一奄凈師過此,夜見峭壁燦光三道,是山萃眾岳之靈。遂募鐫彌陀、觀音、勢至三尊,建造殿宇,因就石佛為號。"寺建於南宋嘉定丙子年(1216),現存為近代重建,由山門、廊廡、大殿組成。旁有大岩石,鐫有宋太守王十朋書"泉南佛國"4個大字。摩崖石佛3尊。


  三尊石佛雕在巨岩崖壁間,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龕,高7米,寬16米,石佛均高6米、寬3米。正中雕阿彌陀佛,盤腿端坐在2米高的蓮花座上,頭拘螺髻,鼻直高隆,兩耳垂肩,兩眼平視,眼角上斜,口唇上薄,嘴角微深,披衣露乳,右臂半露,腰間緊繫念珠,衣褶粗獷,雙手相疊端放腿上,不露足趾。觸目所感,威嚴而又兼文靜,魁偉又顯慈祥。東側刻觀音菩薩像,頭戴花冠,右手前屈,掌持凈瓶,左手上彎,手掌向外,面形比彌陀略窄。

西側刻勢至,頭戴出緣雲片花冠,左手前曲,執經書,右手上彎,手掌向外,氣勢雄偉,神態溫和。前中有一小佛與寶瓶,身著寬袖大衣,袒胸,披巾向外飄垂。三尊造像相隔1米。彌陀兩內側,浮雕一對神采飛揚的蟠龍石柱,龍首在上,龍尾在下,一伸向東側,一伸向西側。龍首之上雕出斗拱,承托檐蓋,構成佛龕形狀。三尊石佛,體型高大雄偉,平腴瑩潤,神態威嚴,溫和慈善,形象逼真,是乃精雕細琢,雲石生輝,富有唐代雕刻手法的風格餘韻,應是宋代繼承唐代石刻藝術風格的作品。


傳說;南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5年)的一天夜裡,有個名叫守凈的和尚從此路過,忽見一塊大岩石上閃出三道靈光。和尚認為,這是"山萃眾岳之靈"的徵象,應該順時應勢造佛建寺,以供奉祀。於是以此為號召,募緣僱工,在這塊大石上,雕出了彌陀、觀音、勢至三尊菩薩,佛像。使名不見經傳的岱峰山成為石佛山,開始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