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里的大道理4:如何讓思維在垂直度與跨界上遊刃有餘

2019-10-06     段公子的劍

「這種人讓你覺得比較平淡,淡的沒有味道 但你又覺得他有種居高臨下的東西,你身不由己的總覺得自己渺小」——《背叛》

曾國藩讀書是『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逼著自己,哪怕再厭倦也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一本不讀完就絕不再讀新的,不僅如此,還要逐字逐句的朗讀出聲,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書讀通,不然看起來讀了很多,卻不能獲取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相反的,諸葛亮讀書有句話叫:「獨觀其大略」,沒有曾國藩那種鑽牛角尖的精神,拿過書來一目十行的翻一遍,不咬文嚼字,只擷取精華,領會其實質即可,卻也一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治軍事無所不通。

顯然曾國藩強調的是垂直度,諸葛亮強調的是跨界,而兩個人都成就了很偉大的世功,都能作文搞政治,也都能帶兵打仗,幹什麼都很出色。

看似完全不相通的兩條路,最後卻很相似。

丁元英也是一個思維在跨界度和垂直度上遊刃有餘的人。

丁元英的垂直度應該是股市,他能對歐陽雪說現在買入到明年五月份能賺一倍,說明他的水平已經達到了江恩所說的何時何價的地步,可謂是頂尖。當然我現在也不相信真的有人能長期準確預測何時何價,只能是在某一特定條件下能做到的。

本文不是講股市技術,是說在跨界上他也同樣出色,他愛好音響就能把音響做到極致,甚至和自己本無關係只是為了王廟村的扶貧,他也做出了精巧的商業策劃,讓人感覺無所不能,既跨界還有很深的垂直度,遊刃有餘。

對很多人來說,做好一件事都很難,樣樣都能很好這類人是怎麼做到的?

佛家常講:一門深入,一通百通。

在我看來人就像一台超級計算機,在深入的學習磨礪中把自己的CPU和內存升級了

就像曾國藩說的讀書能讓一個人的骨相發生改變,所以他那樣的人看你一眼大概就知道你行不行。

有些人研究曾國藩的《冰鑒》,在我看來就是照貓畫虎。如果你自身不具備更高的CPU和內存,不是站在一個更高級別看人識人,只是記幾句那顆痣好哪顆痣壞天庭怎麼樣面色怎麼樣?掌紋代表什麼含義?基本上是沒用的。當然你只是為了跟女孩沒話找話這是可以的,因為大部分女生對星座相面手紋血型都是極其感興趣的,趁機聯絡感情摸下小手是行的。

《天幕紅塵》中的葉子農也是一樣,他專心研究了十幾年馬列主義,但他把思維轉移到商業上,馬上就能解決眾人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是說他的思維已經打通了,腦中的那個CPU和內存已經升級換代了。

這都說明垂直度與跨界並不矛盾,真正在某個領域垂直度很深的人,跨界起來也並不費事。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也是這樣的,有些人安排在任何地方,做什麼都能做的挺不錯。有些人安排在任何地方那怕是很簡單的事都做不好。

那些經常向我抱怨各種問題困擾的人,很多時候我想說,真正需要解決的不是你所抱怨的問題,而是要升級自己的CPU和內存,讓自己的CUP運轉更快點,內存更大點,能夠運轉更多更複雜的東西,不然隨便一件事情就讓你死機。

其實在很多方面都是這樣的,越是修行深的人,包容度越高,跨界也不成問題,反而修行淺的人給自己劃了許多條條框框,甚至自我戴上枷鎖。

就像一些真正有修行的大師,雖然他只是看自己的經,但你問他任何問題似乎都能應答,思維是相當開放。前幾天碰到一個天主教神父,有年輕人問他做彌撒時能不能用搖滾樂,普通人都當笑話覺得不莊重不合適,但神父卻覺得可以啊,把樂器搬上來試試看,十分包容。

丁元英在劇中也從多個細節表現了這種跨界和包容度,無論遇到各色人等,無論對方是大老闆,還是小混混,或者大師,或者農民,無論談的是商業,是文學,是佛經,還是女人,他都會給人一種像是更高維度的思維,因而才會讓聰明人肖亞文覺得這種人只要認識就是打開了一扇窗;因而他前妻才會說他的每一個毛孔里都滲透著對世俗文化的居高臨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於跟你講道理。

因此,我常常覺得人的肉身都是三維的,但人的思想,可能有一維有二維的,有三維四維的,乃至有更多維的。

如何加強自己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我認為比較有效的方法:一是讀書,二是位置升級,三是逆向思考,四是不迎合跟隨。

首先,思維深度的加深,讀書是離不了的。

《天幕紅塵》中有一段描寫葉子農的日常生活這樣寫道:看書、思考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就像抽煙喝茶一樣平常,與工作無關,與生存、事業、成就……統統無關,沒有任何功利的成分,僅僅是生活方式。生活中有人嗜煙,有人嗜酒,有人嗜棋……而他則嗜好認識社會結構的因果真相。他從一開始的要弄清楚父母的信仰是什麼,逐漸由慣性到習性,逐漸演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尊卑貴賤,只有查不完的資料,解不完的題。

這裡我就在想,丁元英自己一個人在古城大部分時間是不是也是這樣度過的呢?讀書與思考,因為一個人不是精神世界極為豐富是很難忍受這樣的孤獨的。

讀書自然是讓心靜下來,讓思維沉下來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當然具體到如何讀書,就如開頭所寫的,各有各的方法,乃至完全相反也無所謂。

其實無論怎樣的方法,都是要獲取精義,如果一個人不知本質,只是看到讀書表面的方法,那麼看到曾國藩的讀書法,就無論什麼書都逐字逐句細細看完,那麼現在隨便一本網絡小說就好幾百萬字,面對汗牛充棟的書能看幾本?如果看到諸葛亮的讀書法,任何書都隨便翻翻,又能得到什麼?

但不管怎樣讀,記得孔慶東說過一句話,人要有進步,必須要能讀幾本硬書,只是停留在網絡小說看看故事,對鍛鍊思維用處不大,那種看書類似於玩遊戲,是不斷獲得快感的過程。硬書就是你看不懂,讀不進去的經典,你能慢慢把他讀軟乎了,必定對思維有相當的益助,就像葉子農把馬列主義研究透了,對日常事物的看法認知必然與眾不同。

《天道》里的大道理4:如何讓思維在垂直度與跨界上遊刃有餘

另外,思維的加深除了閱讀之外,就像王陽明說的還要在事上磨。事上磨一方面要增加見識,一方面要能變換位置,站得高看得遠。

要讓自己的位置升級,只有位置升級,要有更高的站位,思考才能更加深入。

比如分析一家公司的財報,如果你僅僅是以會計的思維,就會忽視公司運營的本質,只停留在對數字的分析上。如果是以管理者的思維,才會抓住本質,公司真正的本質是創造價值,帶著價值思維再看財報,那些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就會從財務數據中看到公司戰略是否能正常完成,從而驗證現在的戰術手段是否與戰略相符,乃至根據實際情況是否需要調整戰略目標。

再比如上周的圓桌派就講到一件事情:一個直播平台舉辦金主大會,有個金主比指定的日期早到了一天,結果負責接待的職員就告訴金主:你早到了,還不能讓你入住。結果這金主一生氣就走了。後來公司經理專門坐飛機上門賠禮道歉,把那金主再接回來,那負責接待的女孩也被撤換辭退。

從女孩的角度來說,自己按照規章辦事盡職盡責了,怎麼反而惹了那麼大麻煩,自己還丟了工作,彈幕這時候有許多人為女孩抱不平。

這就是女孩的思維只局限於自己的崗位規定,只思考了接待時的規章制度,沒有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過公司為何要舉辦這次金主大會,她在這個崗位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如果她明白了她工作的本質,處理事情可能就會靈活得多。

在《天道》中,像丁元英思維那麼深入縝密與他自己的角色定位也有關係,他是整個事件的總策劃,如果他只是把自己作為一個顧問,或某一單一角色,那也不會考慮的那麼全面。要扶貧,我已經幫你把投資拉來了,公司也成立了,董事長,總經理也有了,那他就可以不管了,如果那樣公司可能成立不到一年就會覆滅。他不是這樣的,他一開始就是站在最高角度,通盤思考這件事情的,才會深入到每一個可能發生的問題。

此外,一定要有逆向思維的意識。

比如「如何讓未來的生活變得很悲慘?」這是查理芒格在一次某學校畢業典禮的演講主題。按正常的順向思維,應該是類似「如何迎接幸福未來?」

查理芒格就經常強調這種反著想的思維,比如面臨危險,順向思維就是為了避免危險做好各種保護,逆向思維是研究哪兒會有危險就不去哪兒,運用在投資上就是先研究市場如何失敗、為何失敗等問題,這在價值投資領域被奉為圭臬,因為投資上贏再多次,架不住踩到一顆地雷。

一般人在多年的學校生涯訓練中,也習慣了順向思維,通過已知條件經過一系列推導,得出一個結果。但在生活中或者做事上,我們常常常要反過來,通過結果來推導需要的條件,從而來完成目標。這也是上一篇文章重點講到的東西,就是做事前先要透過本質明確需要達到什麼目的結果,再分解任務。

人在面對複雜的狀況時常常會不知所措,懂得逆向思維很多時候就會讓事情變得簡單,不再紛擾。

行成於思毀於隨,獨立思考是必要的。

魯迅懟人的時候說過,猛獸是孤獨的,羊群才是成群結隊的。

當今社會比較強調團隊合作,這本沒錯,但即便合作也不能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迎合與跟隨都會造成忽視本質規律,罔顧事實的情況。

因為人的本能會跟隨,特別是認知越狹隘的人越習慣於跟隨。一個鄉下老婦做事的標準常常就是村裡人都怎麼做她就怎麼做,因為她的認知就在村子裡,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看旁邊人是怎麼做的,跟著做就行了。因而甚至很多貧困的村子會出現很多很奇葩的現象,比如全村都進行某種不合法的營生,卻都覺得天經地義,因為沒有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行為標準就是村子裡別人在做什麼。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所理解的垂直度與跨界,就是深度與廣度,至於先深後廣還是先廣後深都可以,兩者也並不矛盾,但對平台寫作而言,似乎就有些矛盾。平台非常強調垂直度,最好是一個作者專寫一個領域的東西。我申請了文化領域,但我寫的東西大都沒被系統歸入到文化領域,大部分都歸入到了其它,就連我覺得很文化的《讀紅樓系列》,大都也都歸入到了其它。

以平台垂直度的要求我總是很難達到,因此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什麼,有文化還是沒文化有深度還是沒深度。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思考過怎麼才能顯得更文化,後來放棄了這個打算,因為我不願意做一個看什麼都像釘子的鐵匠。我認為的垂直度是思維深度的垂直度,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某一領域的垂直度,而思維深度的垂直度常常反而需要跨界思考。

就像查理芒格擅長投資,但他自己卻最強調跨界,列的書單物理天文社會人文經濟都有,並且一再強調害怕自己視野太單一。

上一篇有評論說我痴迷於《天道》,其實根本就談不上痴迷,但《天道》給了我一些啟迪和感悟,包括對文化屬性對實事求是的再理解,以及思維方式談佛論道的一些看法都對我很有共鳴和啟發,所以我就寫一些吧,最近我已經連續寫了四篇關於《天道》的文章,也不知道會不會太單一了有迎合和湊熱鬧之嫌,或許要寫點別的了。

來源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T4XoG0BMH2_cNUgO36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