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洪水而天下平。三峽工程的建成與成功運行,圓了幾代中國人治理長江的夢想。因為蓄水,三峽工程淹沒城區2座、縣城11座、集鎮114個。在淹沒的縣城中,有一座並不靠長江,但整體被淹沒,成為搬遷規模最大和移民人口最多的一個縣,它就是開縣。
向小群原籍開縣渠口鎮。2006年,向小群一家人離開了4間大瓦房,奔赴合川縣的新家。他們是開縣第3期外遷移民,那一年,渠口鎮691名開縣人為三峽大壩讓道。
開縣老城搬遷紀實照片 艾陳權 攝
向小群還記得離開開縣的日子。那天天很熱,他把老家的門牌號摘下做保存,蔬菜種、石磨、凳子、背簍都一一裝上了車,甚至一塊竹篾他都不捨得扔掉。想到10月份河水就要淹到他家門口,向小群將全家人召集起來,在老屋前拍了一張全家福。
有些人走了,有些人留了下來。留下來的開縣人,被安置在開縣移民新城。剛剛改製成立的開縣供電公司,擔起了電力遷復建的重任,舊城房屋拆遷到哪裡,就把電停到哪裡;新城移民遷建哪裡需要用電,就把電送到哪裡。
2006年,開縣打響舊縣城移民拆遷清庫攻堅戰。向小群記憶中縣城鬧市區的中集火電廠也被拆除了。這個廠曾是開縣自有主力電源點,多年來為促進開縣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生活用電作出了貢獻。
中集火電廠 資料圖
承擔了三峽庫區三分之一的搬遷量、投資量和工作量的開縣,是當之無愧的整體搬遷的移民大縣。要讓移民搬得出、住得上,安穩致富,電力保障必須可靠。2008年3月,位於開縣東華鎮高樓村黃泥磅的220千伏東華變電站開工建設。一年半後,開縣電網成功實現從110千伏向220千伏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強了與大電網的連接,三峽庫區最大移民縣的供電瓶頸由此打開。
「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當時我們吃住在工地。條件雖然艱苦,但大家熱情很高。」東華變電站現場項目經理黃建斌重提當年建設220千伏東華變電站時的情景,至今難掩內心激動和自豪。當時缺經驗、少技術,但開縣供電公司員工力排困擾,多處學習取經,頂著炎夏酷暑,保質量、趕工期,僅用半年多時間就建成了一座220千伏變電站,為聚集著眾多三峽移民的開縣新城提供了可靠的電力保障。
服務返鄉創業,供電有保障,企業添動力,十幾年前,三峽移民離開故土外遷安置;十幾年後,「孔雀東南飛」的景象逐漸被返鄉創業的熱潮所取代。
來到合川後,向小群辛勤拼搏,建新家,開始了新的生活。當年一同移民合川的很多人前往深圳創業,向小群也是「孔雀東南飛」中的一員。2007年,向小群在深圳做起了紙箱生意,一干就是十來年。
2016年,開縣撤縣立區,改名開州區。2018年,向小群回鄉探親,看到家鄉創業氛圍的變化。高速公路兩旁建設起工業園區,廠房鱗次櫛比,不少返鄉創業企業已經入駐。當年背井離鄉,忘不掉家鄉的好,如今是不是可以回來了?向小群動了回鄉創業的心思。他回到深圳後,開州返鄉創業的多種優惠政策陸續傳入了他的耳朵,他下定決心把紙箱廠搬回老家。
2019年3月,向小群的公司在開州工業園區落戶生根。
回鄉創業並不是一帆風順,起初挫折也不少:成熟技術工人缺乏、供應商產品質量不高、資金周轉困難……但減土地租金、培訓工人等政策幫助向小群闖過了這些難關。
向小群有多年辦廠經驗,對用電成本很敏感。回到開州後,工廠用電成本偏高的困擾再沒出現過。園區里就有供電服務中心,供電員工經常來向小群的車間轉轉。「設備配置過大、生產班次安排不合理、無功補償不足等問題,都是他們幫我找到的,真正幫企業省了一筆錢。」向小群說。
如今,向小群的公司經營穩健上升。從開工生產到目前,工廠共生產銷售各級別、各類型紙質產品7.8萬件,產值超過1400萬元。目前,開州工業園區已累計入駐企業超百家,提供2.5萬個就業崗位,成為返鄉創業基地。
比三峽移民向小群回來更早的,是改革開放初期就外出打拚的一些人。「中國有溫州人,重慶有開州人。」改革開放初期,大量開州人背井離鄉,奔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或打工或經商。據統計,當時外出務工、經商達50多萬人,是全國外出務工大縣。
開州區趙家鎮臨近高速公路的趙家工業園區里,今年47歲的張艷霞正在車間工作。30年前,她隨著熙熙攘攘的打工流去了深圳,先後輾轉過上海、寧波、東莞等地。5年前,為照顧父母,她回到家鄉,來到同是返鄉創業者集資創辦的紫建電子公司上班。
紫建電子是一家電子精加工企業,2011年入駐工業園區。在它的鋰電池生產車間裡,一台台整齊排列的自動化生產線正開足馬力生產,這裡每天生產10萬個鋰離子電池,其中一半產品供應華為公司。
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效率,營商環境的改善,給紫建電子帶來更多支持。全新自動化車間建成投產後,企業用電量大,可靠性要求高,供電公司將紫建電子納入大工業用電體系,指導企業低谷錯峰用電,一年幫助紫建電子節約電費近200萬元。
截至2019年6月,開州32家工業大客戶參與電力直接交易,占大工業總用戶的23.88%。半年來,供電公司幫助企業客戶辦理改類、暫停、減容共計32次,減少富餘用電容量1.61萬千伏安。
服務美麗開州,為生態讓路,為庫區添美
初秋的漢豐湖邊,居民們散步、垂釣、騎行,盡情享受「城在湖中、湖在山中」的怡人美景。夜幕降臨,環湖燈飾點亮了整片湖區,與湖邊新城的萬家燈火共同構成了滿城璀璨的美景。
漢豐湖畔,燈光璀璨 王會成 攝
開州本沒有湖。因治理三峽庫區消落帶,開州才有了漢豐湖。
三峽工程秋冬蓄水發電水位為175米,春夏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庫區兩岸因此形成了水位落差高達30米的消落帶。開州老城因三峽工程而遷,新城就遷建在消落帶邊上。在搬遷的頭幾年,一到枯水期,消落帶的河床就裸露出來,留下大片垃圾和腐爛植物,太陽一曬臭烘烘的,蚊蟲蒼蠅到處飛。
為了改善開州新城區及周邊生態環境,流經開州的澎溪河上,修建了一座水位調節壩。夏季三峽水庫水位下降至145米時,水位調節壩下閘蓄水,將緊鄰新城區的消落帶變成城市內湖,漢豐湖由此而來。
水環境治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隨著漢豐湖的形成,原本脆弱的消落帶化身為一道生態屏障,上千畝桑林、成片的荷塘,為裸露的消落帶披上一件綠衣。每天早晨,不少一身運動裝、背著大背包的職場人,會沿著漢豐湖跑步到單位。
剛剛建成那幾年,漢豐湖並不那麼美。因環繞在開州移民新城和多個集鎮之中,湖區上遊河道受亂挖亂采、亂傾倒垃圾廢水等侵害,湖水污染嚴重,天氣一熱就散發出一股魚腥味。漢豐湖治理直接關係到數十萬城區居民的生活品質,保護漢豐湖的一系列治污舉措開始陸續實施。
垃圾變能源,生態成閉環。2013年,漢豐湖南十公里處的開州垃圾發電廠開始籌建。如今,這座發電廠每周都會處理從漢豐湖運送過來的水上垃圾,每年處理垃圾超過20萬噸,年發電量6696萬千瓦時,所發電量全部進入大電網消納。為此,開州供電公司新建35千伏變電站3座,擴建35千伏變電站5座,新增變電容量112兆伏安。
110千伏中集變電站
2014年,歷史悠久的河長制來到了漢豐湖,一千多名現代河長走馬上任、領銜治水。他們管控水岸線,帶領老百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從源頭上控制住漢豐湖的污染增量。同時,挖水塘種水生植物、挖坑種耐水淹喬灌木等一系列修復工程相繼實施,如今的漢豐湖荷葉婷婷,幾百種生物棲息其中,極富自然野趣。
除了河長,漢豐湖也有電力守護人。韋忠是開州城區配網的活地圖,線路名稱、配變位置和參數、導線金具數據、各地配電房情況等,他都了如指掌。除了正常的巡檢,他還會抽午休時間或下班後到河邊走一走、看一看。近年來,開州供電公司在環湖便道建設環湖燈飾帶、實施景觀生態緩衝系統工程,建成投運110千伏變電站6座、220千伏變電站1座、電力高低壓線路1000多千米。
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開州兒女也收穫了金山銀山。現在,漢豐湖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來開州旅遊的遊客也越來越多。2018年,開州共接待遊客900多萬人,旅遊綜合收入5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