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多雨,茭白黑粉病高發,掌握科學管控技巧降低減產損失

2019-09-25     田園小哥

立秋後,茭白開始逐漸上市,這種看似小型竹筍的水嫩傢伙,可是名副其實的綠色水生蔬菜,又名高瓜、菰筍、茭筍,高筍、茭瓜等,古人稱茭白為"菰",在唐代以前,茭白一直被當作糧食作物栽培,後來人們發現,有些菰不抽穗,且植株毫無病象,但莖部不斷膨大,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莖,這就是現在我們食用的茭白,人們利用這一特性,把茭白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蔬菜,如今世界上把茭白作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國和越南,而且茭白在山東新泰白莊子被譽為三好之一。

茭白是我國原產蔬菜,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茭白作物生長在水田中,屬多年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茭白肉質鮮嫩,營養成分含量豐富,為食用與商品價值較高的蔬菜品種之一,但在種植的過程中,好多農戶發現自家的茭白植株生長緩慢,部分葉片變寬,葉色深綠,葉片發黑,這種情況嚴重威脅著茭白的正常生長,也令農戶一頭霧水,其實這是茭白黑粉病症狀,今天田園小哥就談談什麼是茭白黑粉病,其發病條件、發病症狀、傳播途徑及防治方法又如何,以供農戶參考借鑑。

一、什麼是茭白黑粉病

茭白黑粉病在一些地方又叫灰茭、灰心茭,是茭白生產中常發的主要病害之一,並且具有普遍性、傳染性的特點,一旦種植的茭白受到這種病害的侵染,茭肉便失去食用價值和商品價值,輕則病株達5%~20%,重則病株達30%以上,給菜農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因此,做好茭白黑粉病的防治工作極為重要。

茭白黑粉病的病原主要為擔子菌亞門黑粉病目的茭白黑粉菌,病原菌發作與溫濕度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外界氣溫在25℃~32℃,相對濕度在90%以上的條件下,有利病害的發生與蔓延,其實就生長在水裡,濕度絕對100%,病害潛伏期15-40天,形成孢子囊的最適宜溫13℃-18℃,在日均平均氣溫在15℃左右晝夜溫差期間最易感病。

二、茭白黑粉病發病條件

1、氣候原因:

氣候對黑粉病發病速度和發病程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田間相對高溫時,黑粉病病菌就會大量的繁殖傳染。尤其在秋季高溫多雨發病重,連作田塊,分櫱過多,造成過密的鬱悶高濕環境都有利於黑粉病的蔓延傳染。

2、栽培管理原因:

帶病種株、重茬連作、分櫱過多、肥料不足、不同生育期未合理調節灌水深淺度或灌水不當等,這些因素都給黑粉病病菌提供了有利條件,使茭白黑粉病病菌有機可乘。

3、侵染源:

茭白黑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毒,病菌以厚垣孢子團隨種茭墩或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團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來年溫濕度適宜後形成初侵染,冬孢子萌發產生厚垣孢子,再由厚垣孢子產生小孢子侵入茭白嫩莖,隨著茭白的生長擴展到生長點,以後產生新厚垣孢子團,不斷向健康葉片、葉鞘及鄰近植株蔓延,進行再侵染,一般寄主生長期間,連續高溫多雨,病害發生較重。

三、茭白黑粉病發病症狀

茭白黑粉病病菌潛伏期較長,是一種系統性病害,最適感病生育期為分櫱期至成株期,染病後植株整體生長勢減弱,症狀主要表現在葉片、葉鞘和茭肉。

1、對葉片的危害:葉片受害,生長勢明顯減弱,葉肉內充滿黑粉菌厚垣孢子,擠壓葉片變寬,逐漸發展成深綠色泡狀突起,有的表皮枯黃破裂,散發黑色粉狀物。

2、對葉鞘的危害:葉鞘染病,初期葉鞘上病斑為深綠色小圓點,葉鞘顏色由綠變黑,發展成橢圓形瘤狀突起,後期葉鞘充滿黑粉孢子團,使得葉鞘發黑,由於葉鞘組織的破壞,不再開裂。

3、對茭肉的危害:茭肉受害,生長變慢,黑粉菌厚垣孢子充斥茭白組織,使得中間鼓脹突起,茭肉變短,體表多有縱溝,較粗糙,長到老也不開裂,發病嚴重勢茭肉全被厚垣孢子充滿,成為一包黑粉不能食用,橫切茭肉可見黑色孢子堆。

四、茭白黑粉病的傳播途徑

黑粉病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附著在種茭 (地下莖)上或或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團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 (25~32℃),新芽萌發,病菌即由母莖侵染入芽內,並與芽生長同步向上發展,病菌新陳代謝產生一種稱為吲哚乙酸的激素物質,刺激茭白嫩莖基部膨大為紡錘形,病菌在膨大地下莖 (茭筍) 組織縱橫蔓延,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階段便形成冬孢子堆,此時茭白嫩莖有許多黑色短條狀斑,冬孢子堆發育成熟即散出大量黑粉,茭白抽薹後,嚴重時茭白被厚垣孢子所充滿。

這種病菌只要沾染茭白,就可危害茭白植株,該菌常通過雨水或田水傳播,氣流或株間接觸傳播,從嫩莖、葉鞘及葉片傷口、氣孔或表皮進形循環侵染,肥力不足,植株生長弱,灌水不當等均會加重病害的發生。

五、茭白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1、品種選擇:

選擇無病田地留種,堅持選用健壯不帶菌的優良茭種育苗和栽種,如原產地浙江省杭州市的梭子茭 (雙季茭) 、原產地江蘇省無錫的中介茭 (雙季茭)。

2、農業防治:

種苗處理:春季要將種苗老墩地上部割除,儘量壓低茭墩,從而降低分櫱節位,若引進外來種苗,需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1)600倍液浸蔸消毒處理,消滅種苗帶菌。

實行輪作:為了減少田間土壤中的病害含菌量,發生過茭白黑粉病的田塊應與旱地作物實行隔年輪作,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生,栽植時合理密植,確保田間通風透光,減少病原菌累積。

施肥:施足有機底肥,氮、磷、鉀配合施用,並適當增施三元復合肥,以提高茭白對元素的需求,適時追肥,避免植株脫肥早衰,增強植株抗病能力,避免偏施氮肥,以防植株徒長,施肥務必為腐熟的有機肥,以免肥料帶菌,加重其他病害的發生。

澆水:堅持科學灌水,按不同生育階段管好水層,避免長期深灌,即根據促進茭白分櫱期、抑制後期無效分櫱期和促孕茭期的的三個時期的需要,做到分櫱前期灌淺水,促分櫱生長,高溫期灌深水,以抑制後期無效分櫱,孕茭期保持茭田濕潤即可。

疏除過密分櫱:在茭白老墩萌芽初期,疏除過密分櫱,使養分集中,萌芽分櫱整齊一致,便于田間水層管理,減少發病機率。

及時清除病株及病株殘體:茭白生育期間夏、秋季結合中耕追肥等農事操作及時摘除黃葉,改善植株之間的通透性,冬前割茬時做好田園清潔工作,並且當即把黃葉或殘茬物及時拿出田園外,整體深埋或集中燒毀,減少老葉殘留量。

3、化學防治:

在茭白生長期間,要加強田間巡查,一旦發現病情,就要及時使用藥物進行防治,在返青孕茭初期開始選用治療劑噴藥,每隔7~10天噴洒1次,連續噴洒1~2次即可,注意使用農藥在茭白作物上的殘留量和安全間隔期,在每批茭白採收與銷售之前的10~12天必須停止用藥,以便於保證或食用品質的安全性。

可參考使用的藥物:3%多氧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1)600倍液交替噴霧,每隔7 天噴霧1 次,連續防治3~4次,若在多雨季節噴藥防治,注意雨後及時補噴。

綜上,茭白黑粉病的在種植茭白的園區發生非常普遍,感染此病的茭白無法食用和失去商品價值,如果防治不及時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所以農戶們要提前做好科學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減產損失,在實際生產上可採用精選品種、農業防治以及化學防治等手段預防,並要在管理上下足功夫,才會取得茭白的優質高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Bwrcm0BJleJMoPM1-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