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可以偷看我的日記」,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適度距離

2020-03-14     母嬰說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的一切與自己相關,不應該有任何的秘密。甚至於有些家長的控制意識會很強烈,孩子稍微反駁一下,便會得到責備與打罵。

這種現象當然是不好的,即便是再親密的人之間,均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俗話說「距離產生美」,家長跟孩子之間也是如此,不應該事無巨細地探究。


蘇女士(化名)是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剛上初中的兒子一起生活,看起來相處的還不錯。但是,蘇女士在閨蜜的面前,還是透露了母子之間的矛盾。

原來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兒子一直在偷偷寫日記,要知道原本他是會拿給媽媽看的,有了鎖在抽屜裡面的舉動之後,蘇女士感覺兒子在逃避自己的關心。

於是,趁著孩子上補習班還沒有回來的時候,蘇女士隔三差五會拿出偷配到的鑰匙,查看兒子的日記。然而有一天,兒子回來拿漏掉的資料時,正巧看到蘇女士偷看日記的行為。

「你怎麼可以偷看我的日記」,面對兒子的責問,蘇女士感到心裡很不是滋味,認為自己作為媽媽關心孩子並不是一件錯事。而沒有得到母親道歉的兒子,選擇用沉默應對,並且日記也不再寫了。

聽完蘇女士的「煩惱」之後,閨蜜進行了勸解,讓她對自己的兒子放心一些,說自己也是看著這個小伙子長大的,還是蠻懂事的,蘇女士作為家長應當與孩子有適度的距離,別隨意去探究他的隱私。


實際上,蘇女士的例子並不是特別的,而是屬於普遍現象,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還沒有長大,處於被保護的狀態。這些放不開手的家長,在破壞孩子隱私的時候,總是會說「我是孩子的媽媽(爸爸),怎麼會傷害了呢?」

可是,家人之間就沒有隱私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無論是怎樣的關係,均應該把持一定的距離,家長不想讓孩子與自己有隔閡,需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否則很有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

1、激化親子矛盾

隨著孩子的成長,與家人之間必然會有距離感產生,這是很難消除的一種「成長痕跡」。尤其是步入青春期之後,孩子的自我意識會更為強化,家長如果在這個時候觸碰到「雷區」,容易激化親子矛盾,令孩子從內心深處牴觸與父母的交流、接觸,雙方對緊張關係都會感到痛苦。

2、變得自暴自棄

一些家長認為孩子的日記、信件等等,面對爸爸媽媽不應該有「隱私」的權利,卻沒有換位思考成年人會有自己的小秘密,為何孩子就不能有?當父母越過了孩子的「隱私界限」,還跟其他人分享,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難堪。這種情況不加以抑制,有可能會讓孩子的羞恥心漸漸消失,甚至會自暴自棄。

3、產生反抗情緒

有很多孩子在隱私被父母偷看之後,想到的不是去解決這一問題,而是採取反抗的態度,也就是所謂的「唱反調」家長越是讓做什麼,孩子就越不做什麼,認為這樣能爭一口氣。比如一些成績很好的孩子,會選擇放棄學習,讓成績一落千丈,導致老師會找家長處理。

相信每一位對孩子負責任的家長,均不希望看到孩子頹廢,或者是自我放棄的樣子。那麼,該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與孩子保持良好的相處關係呢?

1、能與孩子有效溝通

其實很多家長之所以會偷看孩子日記,或者是偷聽孩子講電話,主要原因是雙方缺少交流,導致父母不知道該如何安置自己的「關心」。針對這樣的狀況,最好不要在表面上採取冷漠處理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同時,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比如在進入孩子房間的時候,先敲一敲門,問問看現在適不適合進去。這樣的接觸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很在乎,也沒有超越隱私界限的危機感,久而久之有了什麼想法之後,不會排斥跟父母交流。

2、給出適當的空間

面對孩子的時候,愛操心的家長事事都想親力親為,還會暗自分析孩子的內心。然而這樣的做法,並不一定能得到孩子的歡心,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性格的變化是難以琢磨的,家長要做好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強行灌輸自己的想法。

像蘇女士偷看日記這樣的行為,在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的孩子面前,如同動物世界裡面的「搶地盤」一樣,不占據道德依據。爸爸媽媽們應當學會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小秘密,畢竟孩子以後也會長大成人,有更多屬於自己的事情。

之所以沒有尊重孩子的隱私,是因為有些父母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且這種觀念被認為是「關心」,從未想過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如果是與孩子在隱私上,存在矛盾的家長,現在知道要如何解決,或者是有其它的解決方法,也可以分享出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A9413AB3uTiws8KCc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