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大家都「憋」瘋了吧,現在宅在家裡是最好的選擇了,大家樂觀一些吧。昨日一位網友的話把我樂壞了,終於知道狗為啥愛拆家了,我這幾天都想拆!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想法?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之旅。在泉州旅行,蟳埔村很值得一去,這裡有鱘埔女獨特的頭飾服飾和習俗文化,有難得一見造型又美的的蚵殼厝,當然,還有這裡的特色美食。
從鐘樓的住處坐1路公交車到格林公司站下車,步行可達蟳埔村口。蟳埔村位於泉州內晉江出海口的鷓鴣山下,地處晉江入海口——泉州灣北側。宋元時期,這裡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清康熙年間在此設置鷓鴣巡檢司。
蟳埔路上的小市場,頭戴「頭上花園」的「簪花圍的鱘埔女,正在熟練地剝著海蠣子的殼。蟳埔村的名字由來就不一般。蟳埔村(現為蟳埔社區),原名叫前埔村。後因有一次媽祖娘娘做生日時,晉江洋埭村村民聯合敬奉一幅緞面彩帳,無意地把「前埔」寫成「蟳埔」,村民也認為此地盛產紅鱘、蚵蝦,用蟳埔命名更為妥切,因此,「蟳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沒想到這裡也有跟團游的遊客光臨。不知何時起,一看到導遊的小旗子,就感到緊張。每當這時候,心裡就默念著「半小時以後集合,過時不候」,遊玩的興致大減。其實,蟳埔村大可不必跟團游,交通很方便,景區免費而且設施完善,並沒有什麼難度。
我是按著一整天來逛的,進入蟳埔村後,就留意著吃飯的地方。蟳埔村有一條主街——蟳埔路,村口處有幾家飯店,可以海鮮加工。但我對大門面的飯店有點牴觸,更喜歡一些特色小店,更有味道,更接地氣。這不,這裡就有一家小店。
不加裝飾的蒼蠅館子,很多人會擔心它的衛生,但這裡顯然更合我的口味。其實,現在我們已經很難看到這樣的小館子了。這樣的館子有共同的特點,就餐環境簡陋,沒有過多裝飾,甚至有些「髒亂差」。但就是這樣的小館子是做街坊生意的,一般都是老店,擅長「古早味」,這裡才是每到一地的最佳體驗。
小店櫃檯前,醒目地寫著「海蠣煎」,看來是這裡的第一大特色,最受歡迎的吧。蚵仔煎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沿海、台灣省和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曾入選福建省十大名菜。
我們開始點菜,除了店裡特色海蠣煎以外,再來一碗牛肉湯,兩碗咸飯。
點餐後就去廚房觀摩海蠣煎的做法。這裡的海蠣煎烹制,並沒有用常見的平底煎鍋,而是更實惠的大勺,做法差不多,蔥切片和海蠣、干澱粉、精鹽、醬油拌勻成漿。平鍋置小火上,油燒八成熱時將海蠣漿下鍋兩面煎,上面打上幾個雞蛋再攤平再煎另一面。
餐位都在小店廚房的隔壁,幾平方米的地方,三張小桌子,今天客人還不少,基本是三三兩兩的遊人,間或有街坊買份海蠣煎打包帶走。小店顯然是缺乏接待眾多食客的經驗,一時間手忙家亂的,上菜也經常「張冠李戴」,有點混亂。我倒是挺喜歡這樣的氛圍,鍋碗瓢盆,嘈雜喧鬧,很有煙火氣。
我的菜上齊了,簡單而有風味的簡餐、
海蠣煎的起源,被演繹成了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公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占領台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台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海蠣小而肥嫩,原汁原味、鮮美可口,這一大份30元,可算實在?
在泉州,不經意間愛上咸飯。泉州咸飯是福建泉州地區傳統名點,據說還在《舌尖上的中國》亮過相。雖然咸飯中配製的食材種類名目繁多,但最基本的幾樣,如干發香菇和胡蘿蔔必不可少,其他的食材則選用時令蔬菜。
來蟳埔村,不嘗嘗海蠣煎和咸飯,豈不遺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8v3UXAB3uTiws8Kpc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