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傳宇
編輯 | 老司機
連颱風都識相轉彎的國慶假期,卻抵不過秋日突降的天氣寒流。
這乍來的秋涼,就像連降一年的中國車市,既能催生出車企抗寒的體質,也能帶來急劇的發燒感冒,誰都不能倖免,結果卻因人而異。
因此,有人在急於自救,有人在忙著闢謠,有人卻在默默變革,在汽車市場銷量下滑的逆境中,滋生出的企業百態,正如秋風中的楊柳,搖曳多姿。
有掉隊者將種種一切歸結於大環境,但那是不成立的。
你沒看到,前行者在默默探索,以「多方押寶」、「重金押注」的方式保持自己的步調,確保在「新四化」的黎明前,不掉隊,跟上去。
所以問題來了,在這一波浪潮中,究竟誰能創造歷史,誰又將成為他人歷史的註腳呢?
蔚來還能撐多久?
李斌最近過得並不舒坦。
剛剛公布的《2019胡潤百富榜》,李斌依舊排名前列,只不過是在財富縮水排名上靠前。當李彥宏身家縮水500億、雷軍縮水350億的時候,胡潤也給出了李斌身家縮水的數字,52%。是的,沒有具體數額,只有百分比。
52%,怎麼看都像是胡潤維護大佬尊嚴的——小小遮羞布。
這也怪不得李斌,在被逼著承認四年虧損220億元之後,大洋彼岸的蔚來股價,從每股3美元腰斬,只需要短短7天。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蔚來市值縮水87%,也不過短短一年。
投資者對於蔚來所有的熱點變得愈加麻木。即使蔚來汽車在2019年第三季度交付了4799輛汽車,比第二季度增長35.1%,高於此前第二季度財報對第三季度交付4200台~4400台的預測,蔚來股價在收穫10個點漲幅後,仍在繼續下跌。
當初的「俠之大者,割美國韭菜」,變成了炒冷飯,眾人逃之不及的不良股。
誠然,造車新勢力還是需要一個「帶頭大哥」,來維護這一群體的尊嚴底線,尤其是在小鵬遭遇交付斷崖下滑、威馬陷入專利問題,以及蔚來的合作夥伴江淮汽車深陷輿論漩渦的時候。
平心而論,當第三季度蔚來取得交付4196輛ES6,以及603輛ES8的成績,著實不易。然而,ES8與ES6依然在左右互搏、爭搶存量,看不到緩解的跡象。
或許接下來NIO Space的落地,會帶給蔚來更多的銷量刺激。但是放棄自己對直營模式的堅持,引入不好管控的經銷商模式,是不是就是對於既有模式的否定,回到了先前自己不屑、抨擊過的老路呢?車主的情緒能被兼顧嗎?
還有,加盟如何保證服務質量,蔚來是否會走入順豐放棄直營、引入加盟、最終割肉換回直營一樣的循環呢?一切不得而知。
另外一則消息,納斯達克收緊了中國公司的上市道路,在市場資金收緊的情況下,蔚來或許仍不被美國資本市場看好。
那麼,對於蔚來而言,是觸達1美元警戒線被迫退市來得更快呢,還是知難而下自動退市來得更早呢?
特斯拉,別以為你穩了
9月底上海白車身的下線,並不能標誌著特斯拉在中國「穩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後院火苗漸起。
一場圍繞在特斯拉與松下之間的「電池博弈」,正在上演。一邊是松下的高管表示,他們與特斯拉之間沒有未來;另一邊是馬斯克抨擊松下的運營速度,拖累了Model 3的生產效率。
這對自2010年因Model S結緣的跨國CP,終於不可避免地走到了合作的十字路口。
特斯拉對於松下的微詞由來已久。崇尚自主解決問題、決策遲緩的松下文化,與馬斯克推崇的面面俱到、親力親為的「納米管理」,有著非常尖銳的衝突。
但是,雙方股價、利益已深度捆綁在了一起。松下寄希望於特斯拉銷量上漲,帶動自我營收提升,拒絕價格的下調;特斯拉的訴求是電池價格的持續下降,從而帶動更多的銷量。雙方陷入了典型的「零和博弈」之中,互不讓步,就等於自陷死結。
特斯拉上海工廠的開建,或將這一矛盾公開化。
或許是馬斯克驚嘆於「中國基建」的效率,特斯拉入華之後,就開始了動力電池的多方詢價,儘管多次否認定點定價,但是松下不再是唯一選擇,已成既定事實。
在很多場合,無論是行業人士,還是斯拉車主,對於馬斯克的個人魅力都推崇備至。但是,跨過大洋之後的馬斯克,魔力不可避免地要打折扣。儘管特斯拉在上海擠走了蔚來,但是特斯拉在價格體系、客戶關係上的反覆無常,已經傷害了中國消費者的信心。
同時不要忘記,Auto Pilot對於國內路況的限制,2020年後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30-50萬元純電動的入場,就像一柄懸於頭上咫尺之遙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遲早會落地。
特斯拉,別以為你穩了。
傳統車企倒閉的「烏龍」
本周,一則沒有準確出處的華泰、眾泰、力帆、獵豹4家車企倒閉的「網傳」消息攪動了業界。
眾泰、力帆、獵豹汽車第一時間發表了闢謠聲明,但是仍抵不過市場上的囂囂眾口。縱使眾泰、華泰們內心有多少無奈,但是無情的現實,總會階段性揭開他們的真實面目。
市場在轉寒,到底誰在「裸泳」,誰又是適合「冬泳」的種子選手,消費者在用腳投票。當眾泰從政府那裡瘋狂拿地、華泰在北方瘋狂採礦的時候,他們很難證明對汽車的「專一」。
不可避免的,當破產的「網傳」消息襲來,無怪乎很多不問出處,不加核實的言之鑿鑿。相比眾泰們多年透支、羸弱的口碑,人們對於媒體報道這幾家車企虛假消息的指責,已經有了極大的寬容,反而對車企信誓旦旦的聲明,有了更多的懷疑。
有趣的是,急於闢謠者未必如網傳所言,反倒是遲遲不肯發聲的華泰汽車,極有可能面臨破產清算的終極命運。
市場的規律是真實的,第一批造車新勢力集中倒閉的浪潮可能就在眼前。
8月份,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99.1萬輛和195.8萬輛,造車新勢力13款車的總銷量只有5000輛出頭。那些個別交付量停留在個位數,甚至還在忽悠工信部審核的造車新勢力,你不倒誰倒?
日產三進三出CEO
我們都被日本人表明的盡心盡責迷惑了。
日本作家近藤大介的《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中,指出了被世人所忽略的日本社會問題:日本人缺乏責任感!
從天皇與幕府的平衡,到近現代內閣與天皇的協同,使得每個人都在責任的背後隱身,拒絕做個人主義,更加重視集團主義的無責。
高傲的日產人,只能在最為艱難的時候,接受雷厲風行的戈恩,也正如中國那句古話一樣,「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當組織完備之後,他們都傾向於隱身於責任之後,避免拋頭露面,但是不改高傲的官僚主義作派。因此,無論到什麼時候,戈恩的西方個人主義,與日本的企業文化是衝突的,所以他的下台就不難理解了。
這意味著,尋求最終的組織平衡,才是日產最終的歸路。
如同周旋於特斯拉與松下之間的庫爾特·凱爾蒂,他曾在松下工作近12年,後來才加入特斯拉,正是因為其具備流利的日語水平、多年的東西方企業工作經驗,才成為兩大企業之間不可或缺的潤滑劑。
或許,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新上任的日產印度裔COO,能夠暫時彌合、息停東西管理層之間的傷痕與怒火,儘早結束日產-雷諾聯盟內部的糾纏。
結語:
巴菲特說過,「當潮水褪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殊不知,當潮水褪到肚臍的時候,很多車企的泳褲已被媒體扒了個精光。
流量曝光之於汽車品牌,猶如水之於船,既能載舟,也是覆舟。特別是對那些醜聞纏身的車企而言,其就是任由媒體打扮的小姑娘。媒體的推波助瀾,有時候就有影響公司股價的力量,甚至影響戰略的調整、管理層的變遷。畢竟,「推特強人」馬斯克有且只有一個,還不能被複製。
因此,對於所有車企而言,多一分真誠,少一些套路,你就離消費者更近一步。實在不行,像戴森一樣大破大立、及時止損,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最後再說說銷量,有人在增長,有人在下降。自主品牌陣營依舊哀鴻遍野,並沒有上演止跌回正的好戲;反觀合資與豪華品牌,則比比皆是正向增長的反彈。
此時此刻,正是考驗車企「內功」的關鍵時刻,努力做到不「感冒」,最低最低也請你不要做一個「破壞大環境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