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深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人們的安土重遷的觀念深到了骨子裡,對家鄉有著很深的眷戀。
但是因為各種因素,如:逃避戰亂、自然環境的變化、人民心理等因素,百姓們不得不進行遷移。在我國歷史中,有一次最划算的移民,老百姓用鋤頭挖土的方式,竟然開拓出了兩個大省,後來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戰略大後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這說的是哪兩個大省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這兩個靠老百姓用鋤頭挖出的省份就是雲南和貴州,雲南省和貴州省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兩個省,早在秦漢時期,在雲南、貴州地區就已經設有郡縣。但是兩地位置偏僻,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這兩個地方一直分布著大量的原始森林,人煙稀少。
西南地區的氣候是非常宜人的,那麼導致農民們對這兩個地方不感興趣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雖有著適宜作物生長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但同時這裡也分布著大量的山地、丘陵和峽谷,這樣的地形必然不會適合農民們種植有著很大需求的水稻、小麥和土豆等作物,所以直到明朝初年,雲貴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只能維持荒蠻狀態。
雖然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不能在這裡推廣,但這裡也有著特殊的居住群體,雲南和貴州的少數民族早已在這裡繁衍生息,有了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他們並不是在原始叢林裡過著採集和狩獵的部落居民,而是選在了地勢較為平坦的河谷地帶居住,聰明的他們在這裡種植莊稼,發展出特殊的農業經濟。
除此之外,生活雲南地區的人們還以雲南為中心,形成了早期的西南絲綢之路,對外出口茶葉和馬匹,因此也被稱之為"茶馬古道"。
這一古道在運輸上可是幫了大忙。特別是對於青藏高原地區,那裡海拔高,環境惡劣,蔬菜較少,所以那裡的居民就是靠喝茶,通過茶葉來獲取維生素,而這西南地區茶葉的就是靠著這條貿易路線運輸給青藏高原地區的;還有在兩宋時期,草原地區被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所控制,宋朝當時在北方的草原幾乎沒有馬場,就只能從西南地區通過"茶馬古道"獲得馬匹已裝備騎兵。
因受條件限制,中央王朝對西南地區的管理仍然以羈縻政策為主,以設立都郡府的方式進行,也是到了宋代,才在貴州地區建立了州縣這才漸漸有了'貴州'的稱呼。
一直以來,雲貴兩省都與中央政權沒有太大的聯繫,即使是在元朝,中國古代歷史上版圖最為遼闊的時候,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管理依舊是放任、鬆懈的,西南地區仍然有大量土司勢力的存在,也使得西南大部分地區處於未開發的原始森林的'蠻荒'狀態。
直到明朝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時候,西南地區才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開發。而這一次'改土歸流'之所以能夠實行,取決於西南地區的豐富的礦產資源。
明清兩朝的流通貨幣以銀兩為主,而這就需要大量的銀礦,剛好,在當時的中國,雲南省的銀礦是最多的,雲南省的銀產量占了全國銀產量的一半以上,流通的銀兩中,每10兩就有5兩來自雲南,這就相當於全國能造多少貨幣,完全由雲南省說了算。
其實,在明朝以前,銀錠更多地是用來作為裝飾品和收藏貨幣使用,所以,到了明朝這樣一個將白銀作為流通貨幣的時代,就使得雲南地區的銀礦變得非常重要,雲南成為了一塊人人嚮往的寶地,也就刺激了雲南地區的銀礦開採。
因為雲南地區出產全國通用的銀兩,漸漸的,它的經濟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明朝政府開始向雲南、貴州等地進行強制移民,人多了,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就多了,但由於雲南、貴州的地形複雜,開發西南地區的耕地是非常困難的,開墾土地所需的鐵犁和耕牛也是農民們最缺乏的。
在1385年至1390年這5年時間裡,明朝政府為當地漢民提供了3萬頭耕牛和數以萬計的農耕工具,靠著耕牛和鋤頭,農民們將一片又一片的原始森林開墾成了肥沃的耕地。
明朝還在西南地區建立了大量的衛所和軍屯,明朝初年,先後有25萬漢人士兵到達西南地區,他們大多都攜家帶口,身份既是士兵,也是農民,政府為了發展雲南、貴州等地,對無論是強制性的移民還是民間自發性的移民都給予了提供種子、鐵犁、耕牛等物資還有三年免田稅的優惠政策。
明朝這一場漢人向西南地區遷移的移民浪潮,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移民浪潮之一,漢人移民到了西南地區,使得西南地區落後、蠻荒的狀態得到了徹底的改變,數百萬的農民將原始森林開墾成了田地,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雲南和貴州這兩個省就是靠中國人民用鋤頭挖出來的;同時也讓雲南和貴州得到充分的開發,產出了更多的茶葉、馬匹和銀錠,為當時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稅收,也使得當時國庫里的糧食和金銀都沒有出現過虧空的情況。
雲南和貴州這一帶的開發,不僅在當時有很多益處,還造福到了後世。它為四川和陝西將來成為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戰略大後方奠定了基礎;這一條古老的"茶馬古道"在中國海岸線遭日軍封鎖,無法運送抗戰所需之物到大後方的時候,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